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产生
在了解中国主旋律电影之前,首先要对“社会转型”进行初步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强烈冲击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同时也挑战着中国既定的政治道德秩序。面对着一系列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国家执政集团需要迅速做出决断,如何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以保证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这就需要及时的机制修复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
随着中国现状的不断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指导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主导思想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显加快,再加上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中国经济彻底实现腾飞。主导思想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中国人民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影视文化领域来说变化尤其明显,再加上政治层面的强化与调控,影视作品的生产也越来越注重“主题”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旋律”电影作为当时电影生产的绝对主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当时的中国电影局局长是袁牧之,他也是中国电影局的第一任局长。他在任时就认为,中国电影要想充分发展,还是要走企业化、市场化甚至商业化的道路。但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电影的主要作用还是具有更多的政治性,这也是当时大量“主旋律”电影生产的一个大背景,电影的作用更多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战胜敌人、消灭敌人”,激发民众同仇敌忾的精神,当时政治背景也成为评价电影质量的首要标准。
由于电影进入中国的时期,正好是中国时局最为动荡的一段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电影从最开始的诞生,就担负着一些社会责任,很多电影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抗战而生产制作的,人们将这种电影称之为“硬性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最初阶段,电影一直被赋予特殊的历史使命,电影的生产与发行要结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那一时期电影生产反映的口号就是“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和“为政治服务”。这一时期的电影由于类型相对较少,还没有“主旋律电影”这一称呼。主旋律电影这一名称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中国市场刚刚开放,电影文化市场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土地,中国“硬性电影”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衰落趋势,再加上当时境外娱乐电影的冲击,尤其是当时发展得正如日中天的香港和台湾娱乐电影。如何提振国内电影市场,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这时候,电影局在1987年3月才明确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从这时候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经中央批准,以丁峤为首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小组于1987年7月4日在北京成立,该创作小组的目的就是支持并推进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拍摄录制。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决定从1988年1月1日起为重大主题故事片的拍摄设立专项资金。1991年“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正式设立,使一些重点电影的资金来源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该项基金的设立也成为真正推动我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一股力量。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对主旋律电影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加大的经营力度和强度。20世纪90年代,国内电影市场的“献礼电影”已然欣起一股创作热潮。随着政府不断出台的鼓励措施,再加上“五个一”工程对主旋律电影的加成,一些主打商业电影的优秀影视公司也开始加大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力度。正是在不断创新和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电影制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一大批主旋律电影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好的文化政治效益,使电影逐步转型为“新主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