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出场及其反类型倾向

一、“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出场及其反类型倾向

1985年前后,随着大量西方文艺新思想涌入中国,中国电影工作者的视野开阔,苏联电影不再是唯一被模仿的对象,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开始绕开“左翼”电影和“十七年”电影的老路,寻求新的突破。《一个和八个》《黑炮事件》《猎场札撒》《黄土地》《红高粱》等电影相继上映,宣告了新一代中国电影——“第五代”的诞生。第五代导演关注的是对现存政治文化传统的质疑与反求、对本土性格的关注与诠释、对社会底层的同情、对国家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和对人生状态的追问,以及具有自觉创新意识的叙事手段。然而,第五代导演信奉个性化、原创的欧洲电影艺术,主张以精英话语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排斥商业化和模式化的好莱坞式电影。他们认为类型电影是艺术作品商业化的表现形式,是迎合和谄媚大众审美趣味的。因此,他们很难有意识地进行类型电影的创作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正如陈山教授曾经说的那样:“其实‘第五代’刚出来就是反电影和反类型的。好莱坞电影是他们反对的对象,欧洲前卫的艺术理念被注入以电影学院为主导的‘学院派’,在导演中,他们强调回归形象,注重自我意识,是‘形象本体论’和‘作者电影论’,而不是‘观众本体论’,一般的标志是电影脱离了观众,电影走向了前台。但这种‘高峰体验’并没有应用到常规电影或类型电影的实践中,从而提高了整体水平”。

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兴奋点长期集中在第五代的出现及其探索性电影的创作上,而对娱乐电影的态度则是粗鲁甚至不屑的。“批评家们用沉默表达的崇高与鄙视,不仅是对电影的否定,更是对观众的否定,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否定。只有娱乐电影才是观众最多的电影,但理论界并没有意识到,观众与电影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创作与理论批评、受众与理论批评之间存在裂缝。这一裂缝使得未来娱乐电影的兴起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