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从人类起源以来直到现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勤劳智慧的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而这些璀璨文明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人类的创造精神,无不深刻着智慧的痕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论汲取前人经验以及自身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全面地论证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5]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的基本观点。
经科学证明,自然界的发展是由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由有机物发展到动物,由动物发展到高等动物类人猿,再由高等动物类人猿进化为人的历程。在这期间,人的意识也随之相应地得到产生与发展。其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自然物质之所以产生人的意识,这主要是由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对此马克思也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6]
世界所有的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但自然界物质产生出意识又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三个决定性环节:由无机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然后发展为人的意识。而在人的意识产生过程中,社会性的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表现有三:
(1)劳动对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所不具有的,而人类意识由于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2)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必须协同动作,交换意见,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动作相联系,使一定声音获得了一定的意义,于是语言就产生了。有了语言,使人脑的反应能力产生了飞跃。有了语言,不仅使人脑有了第一信号系统,而且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有了语言,人们之间可以进行思想交流、传递知识、取得间接经验、积累知识,大大扩大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范围。因此,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语言又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3)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社会劳动的进步和发展不断促使人脑容量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从而为意识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产生问题的科学解决,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从意识产生的角度上论证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正确性。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并非是物质的本身,而是物质的产物。首先从物质器官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指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其中“第一信号系统”指的是那种直接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指的是人所特有的,即语言与文字系统。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意识的来源,一旦离开人脑,意识就不可能形成。其含义有两方面:
(1)人脑结构的高度完善化,使人脑能够成为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具有高度严密、复杂和完善的结构,它由五千多万种脑细胞、一千亿个神经细胞或细胞元组成,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每个神经细胞可以传递成千上万个信息,形成接收、传递、储存、整理功能的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正因如此,人脑才可能产生意识,能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人脑拥有语言中枢,保证了人类语言运动的正确进行和对语言的正确解释。
(2)病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证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病理学表明,人的身体其他部分受了损伤,只要不损伤大脑,人的意识活动仍然是正常的,如有病痛的感觉、有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如果影响了大脑的机能,意识活动就会失常。这也证明了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没有大脑,也就不会有意识。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脑有产生意识的机能,但人脑不能自动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这是意识本质另一方面的表现。具体讲有两大点:
(1)意识的产生是由客观事物的作用引起的。人脑具有反映能力,这只是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但如果外界事物不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人脑、使人脑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这种可能性就不会转变为现实性。
(2)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人的头脑本来没有意识,在和客观外界接触中才产生了意识。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意识又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二者都能够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8]
总之,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同时在意识中也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3.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所谓意识的作用,指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是说意识虽然依赖于物质,但意识对物质是自觉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意识的反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这点看,其具有主观创造性。
(3)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9]这就是说,意识指导实践,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根据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利用客观条件,创造出客观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除此之外,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的疾病。由此可以看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而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
现代社会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正是受意识这样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其强大的功能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虽在本质上模拟人的思维,但它并非是人的智能本身。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解放了人的智力,而且为研究人脑的意识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它表明了人的意识不管有多复杂,都是以客观的物质的过程为基础的,并且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