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众多的社会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其原因有四点:
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这就决定了社会的性质与面貌,把握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整个社会的社会形态。
2.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存在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其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4.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与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基础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能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社会的存在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人的存在是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的。人们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够从自然那里获取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可见,生产劳动是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而生产力作为人类自主活动的能力构成了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还进一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9]”马克思通过这种对比,形象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力是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是有着具体丰富的内容的。从人们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到观念意识的提高,从GDP指数的增长到妇女地位的变迁。在这些众多的变化着的现象背后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力量——生产力在发挥作用。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就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故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成为社会发展进步最直接的反映,它也因此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运动是通过两对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包括两方面: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因此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生产关系的变革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或变革。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这点不难得出,正是通过这个环环相扣的矛盾体系的运动和作用,社会历史才实现了它的发展和进步。
3.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解决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不同利益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当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成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当然,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化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以改革的方式解决。而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会实现社会基本矛盾在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解决,都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从其源头上看,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的发展的动力;从它发展的趋向上看,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具体的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也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适应的,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需要通过改革,也能够通过改革来解决。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这点可以看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即: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