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认识的内涵、本质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认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与唯物辩证法作用于现实生活与理论实验中,通过观察人类的认识现象,发现与认识到认识本质上就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从这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条件性。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与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1]从侧面说,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2]”总的来说,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能狭隘地、简单地理解为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与因素。这还与人素质的差异以及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有很大关系。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人的生理素质作为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物质条件之一,并非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并且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真正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针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从这可以发现,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分工造成的,也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并没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因此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也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可以用牛顿的一句名言来体现,即:“假若我能比别人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尽管如此,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积累,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广泛的知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先验论和唯心论,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实践出真知,人的认识与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主要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其具体情形有以下三方面,即: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与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向前发展。例如,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等的需求提出的问题,构成了古代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诸如这些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也曾对此阐述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才把认识推向前进。②实践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可能性与实现的必要的条件。具体而言有两方面: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认识上的任何课题的解决,都必须积累必要的经验材料。例如;如果没有人类长期的天体观察经验以及天文知识的储备,也不可能有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产生等等,现实生活中很多实例都可以证实这一点;另一方面,实践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不仅为科学认识提供了日益完备的科学仪器与物质工具,还进一步强化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例如,如果没有望远镜,就不能发现遥远的天体,如果没有一定的实验工具与仪器,近代化的许多课题就很难得以解决,相对应地,人的主体认识能力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不断的深化与发展。总之而言,实践的发展为科学认识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得到了发展,也就是把认识引向深入和产生新的知识。③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作为主体的认识能力,进而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主体)的认识能力包括两方面,即:感觉能力与思维能力,但主要指的是思维能力。在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中,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与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包括人的分析与综合抽象能力都是来自于实践。而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与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也源于实践,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推理,即:“行动的推理”。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是逻辑的推理,简单而言,就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能升华为思维的逻辑。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实践的发展和深化,也直接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马克思阐述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也就是说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不管如何,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连接主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总之,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否则人的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认识的归宿,更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意识,同时尊重实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始终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认识,发展与深化认识。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表现有四点:
1.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它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是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这也是由实践的本质决定的,并且这种本质决定的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在受实践决定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3.认识对实践具有众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其主要表现在: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并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知识链接】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自我”是认识的主体,也是确定的实体。“自我”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因此“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自我”是一切认识的可靠基础。笛卡尔的主体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实体,一个脱离人类历史和社会实践的绝对的个别,它固守在“我”之中,迈不出自我。它对物质存在、世界存在的认识需要借助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认为上帝把关于事物本质的明确观念赋予自我,使认识得以可能。这样,笛卡尔最终要通过上帝搭起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
4.依据实践的性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伪科学的、落后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首先,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作为正确实践的先导,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作为正确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它能科学地预见未来,并且端正实践的方向;除此之外,科学理论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对此,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认识并非是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状态,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反映,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对客观事物以及规律的反映。人的认识就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来说,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从认识的功能和作用来说,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来说,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