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剥削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而在理论上严格区分劳动力与劳动是实现从劳动价值论向剩余价值学说飞跃的关键。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要想很好地理解这一主体,首先应理解劳动力的概念。简单而言,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指的是货币转化为资本被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的一种商品,并且这种商品经过使用,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则指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也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过程。
在现实中,工人出卖给货币所有者的只是劳动力在一定时段的使用权,而并非是所谓的劳动。总之,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必要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制约着雇佣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因而生产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诀。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可见,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剥削方式,因而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