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推荐序

罗杨

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作为一种普世语言,艺术不断引发灵感、催生创意、沦肌浃髓,以最细腻的观察和最深刻反思不断突破固有局限,直接带给世界深远的改变。在《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这本书中,我们就可以读到这样一个艺术唤醒乡土的故事。

从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工业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或先或后纷纷走上乡土的城镇化之路。当世代在土地上耕耘的人们兴高采烈地涌向热闹的都市,当曾经生机勃勃的大地开始荒芜,一种叫作“乡愁”的纠结直抵人类的心灵。在日本这样一个多岛的国度里,曾几何时,生活在海岛乡村里的人开始渐渐失去了生活的根基和热情,甚至没有了生存自信。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历史车轮呼啸前行的当口,日本出现了两位这样乡土家园的拯救者,他们没有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飓风中失去理性的思考,没有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忘记人类文明的原乡,他们的文化情怀没有在历史时空的长河中被淹没,反而在风云波诡的时代大潮中愈发清醒,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激流勇进,并以一己之力为守望人类文明将拯救乡土的信念付诸行动。“我们认为要对始终坚守海岛的祖先感恩,帮助生活在岛上的人重新找回自豪,并以此为基础再造海岛的未来。”这是北川富朗先生在濑户内海发起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时的初心表露。

北川富朗先生和福武总一郎先生选择了将“海之复权”作为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主题,而“艺术节”的“舞台”就是濑户内海及海上的岛屿,在北川富朗先生和福武总一郎先生的眼里,濑户内海对于日本来说,“就像母亲的子宫,她既安详温婉,又积蓄着充沛的养分和能量”,是这里的海洋成就了如今的日本。但是现代人淡忘和忽视了这里的海洋及海岛上的人。而“艺术节”针对的正是海岛上的人口流失和老龄化的现实,其目的就是要让在岛上生活的人们活出“精气神”,当然“海之复权”还包含着对海洋生态和环境的关注。他们坚信可以用艺术的力量提振濑户内海这片疲倦的土地上人们渐渐消沉的意志,为那些失去希望的心灵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让岛上的老人们更有精气神。《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以朴素的字句、近乎白描的笔法、类似日记的体例,如实地记录了这里的人民是如何在自己的“艺术形象”里感知到自己生活的色彩,并由此开始对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给予确信和尊重;它记录了三届艺术节的历程里包含了多少持续不断的对话,这些有形与无形的对话是怎样铺陈和展开;记录了参与这些对话的所有对象,在越来越深入的交流之中,给予了对方多少真心的感知、真诚的理解、坚定的支持和深情的祝福……

在《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一座座岛屿上的一切正是在“海之复权”的召唤下,以艺术的名义复发新生。2016年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栗真由美把岛上居民们的回忆装进“记忆之瓶”,并让它们亮起了微微光芒;吉田夏奈以小岛为素材,描绘了一幅十六角倒圆锥形的海陆风景画,让人们站在作品的正中来感受四周被岛屿和海水环绕的立体感;崔正化用橄榄叶编织了一个“太阳的礼物”,透过那个闪烁金色光芒的圆环人们可以眺望远处的海景,这个皇冠形状的雕塑已经是濑户内艺术节标志性建筑之一,上面刻着岛上孩子们的留言,抒写着对未来的梦想……在北川富朗先生和福武总一郎先生的努力下,濑户内海岛上那些曾经被遗弃的事物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艺术唤醒了已经被遗忘的事物,并使它们延伸到未来。那些同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紧密相关的生活方式、地方文化,和其中孕育、传递的文化与情感也再度得到挖掘,重新被阐释。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这本书里始终能够感受到一股濑户内海原初的安详温婉混合着现代的开放热情所产生的勃勃生机。艺术改变地域,就是这样从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改变人们的认知,改变事物固有的发展轨迹,开拓新的路径、新的场域而开始的。

毫无疑问,今天的濑户内海已经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寻梦之地。三届艺术节的实践,使这些海洋中的岛屿集结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的艺术精英和艺术杰作。濑户内海为艺术找到了家园,北川富朗先生和福武总一郎先生为人类的艺术找到了一方没有政治隔阂、没有名利和浮躁、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的净土,在这里,艺术变得通俗,艺术的使命变得简单。北川富朗先生说“把世界顶尖的关系引到这里。我认为,这就是我的工作。”。在这里,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不只是濑户内海,不只是日本的乡村,也不只是乡村本身,而是这个世界所能延伸的更美好的未来。这里连接起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几种人、几代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共同书写着艺术改变地域的故事,共同创造着濑户内海和人类的未来。

《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一书的作者们没有为我们总结出一套艺术拯救乡土的成功理论或行之有效的模式,而是以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故事般的案例,并以全景式的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中悟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正如北川先生所言,乡土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日本的问题,而是每个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既有世界意义上的普遍性,又有各国自己的独特性。从当代中国的视角来看,几十年前的日本乡土所发生的变化,今天正在中国的乡村发生着、演绎着。中国农村正在出现着日益严重的“空巢化”“老龄化”等问题;中国人的“乡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从政府到社会都在越来越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而传统村落路在何方的叩问尚未找到圆满的答案。而此刻日本的同道们以一种近乎纯粹的艺术方式使乡土重获新生的实践和行动,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国际化视野和包容的态度,虽是他山之石,但对于我们却是可资可鉴的。

我相信,北川富朗先生和福武总一郎先生所开辟的用艺术唤醒乡土的道路还很漫长,甚至艰辛,但是他们会继续走下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他们心中有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让艺术带给乡土新生。

罗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