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岛的努力
大岛青松园
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上,我们并非只让人看到美好的一面。在整个濑户内海以及各个岛屿上,还印刻着近代负面遗产的各种痕迹。将负面遗产变为正面遗产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因此,从第一届艺术节开始,就以汉生病患者隔离设施为背景的大岛、因非法丢弃工业垃圾而使岛屿一分为二的丰岛选作会场。我们想通过艺术节解决各个岛屿的问题,逐渐完成艺术节的课题。
大岛有个国立疗养所大岛青松园,也可以把全岛都看作这一设施。从大约100年前开始,主要是四国地区的汉生病患者们被送到这里。在日本,汉生病被称为癞病或麻风病,有着悲惨漫长的历史,因为被当作传染病,所以一旦发病就被送到这个岛上隔离。
纵观世界,汉生病被看作宿命之病,只能说它是人类背负的巨大业障。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尽管治疗汉生病的新药登场,海外各国也纷纷公开了这一事实,日本仍在1953年发布了“癞预防法”,不允许病人与外界接触,继续将他们关在隔离设施里,真是太残忍了。
不仅患者,患者家属也成为歧视对象。因此一旦知道自己是汉生病患者,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患者们自进入隔离设施起就使用假名字,甚至不能与家人通信,直到死后,真名才能写在骨灰盒上。直到最近,据说还有两成左右的人连骨灰盒上都没有写真名。他们遭受的就是这样的隔离和歧视。现在,大约有2100人长眠在大岛青松园的骨灰堂里,他们一直生活在残酷的偏见中。
后来,日本也开始普及汉生病的正确知识,由于患者们的斗争,终于在1996年废除了癞预防法。当时,国家向汉生病患者们谢罪,承认以前的政策完全错误。
由于癞预防法的废除,患者们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但在当时大岛青松园隔离的约300人中,实际回到故乡的仅约1成。在整个日本根深蒂固的偏见下,剩下的患者们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改回本名。从那以后直到现在,仍有一大批的患者生活在这个岛上。癞预防法废除后,国家为改善事态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当时的状态至今仍在持续。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与大岛
彰显濑户内诸岛的魅力,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满怀自豪地生活,恢复地区活力,对于秉持这种目标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而言,大岛是非常重要的岛屿。对于自己被迫生活在这里、被迫在这里奋斗的境况,住在大岛的人们希望得到真正的祝福。
住在大岛的人主要有三个愿望:一是医疗和生活方面的待遇能切实实施;二是详细记录他们被迫在此生活并奋斗的一生,将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三是生活在大岛上的人没有孩子,但他们希望自己生活至今的大岛将来能够真正地和平,孩子们能够自由、富裕地生活。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将一直秉承这三个愿望,尽早消除外界对大岛的偏见,使大岛成为居住者们希望中的地方。带着这种信念,艺术家组在开展“温柔艺术项目”的同时,还尝试了下面一些努力。
以前,住在大岛青松园的人使用岛上的土制作陶器。利用这些“大岛烧制”的碗和盘子,我们首先创办了Café SHIYORU。以小虾队为中心进行运营,岛上的人协助。其中有会做六宝烧(红豆馅饼类的烤点心)的师傅,所以六宝烧列在菜单里。最近菜单中还增加了使用岛上的艾蒿制作的糯米团。这里深受居民及来访者欢迎。
由于居住在大岛的人们一直与外界隔绝,因此他们经常读书。其中很多人创作诗、俳句并自费出版,岛上诞生了很多出色的歌人,我们还专门开辟一角,展示这些书(北海道书库)。
作为汉生病的症状,有的人手缺损,有的人面部溃烂,经常无法正常使用生活工具。但岛上的人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工具,岛上的这种工具也被展示出来(大岛资料室)。
我喜欢其中的名为《海上树精》的船展。从前,汉生病人被完全隔离,不允许离开岛屿。从某一时期开始,允许他们坐小船在岛周边钓鱼。这里展示的小船就是那时的钓鱼船,举办这个展览还有一个故事。
对于大岛参加艺术节,没人不感到吃惊。因为大家都认为,在一般世人看来,无论对汉生病、隔离设施还是设施中被收容的人,都需要小心对待,如果可能的话都会选择隐藏。但我认为,艺术节会成为大岛对外开放的一个良好契机。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青松园入住者们自己也希望将生活在这里的事实如实地传达给外界,希望政府反省隔离政策的错误。2007年,不记得是第几次访问大岛了,对于我的提问“大岛也参加艺术节吧?”,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参加”,周围的人无不惊讶。

温柔艺术项目《|连接的家|CAFÉ SHIYORU》[大岛·2010年],这个咖啡屋使用大岛出产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制作的饮料、甜点,并放在用大岛土烧制的器皿里让客人品味。

温柔艺术项目《|连接的家|大岛资料室/北海道书库》[大岛·2013年],开放位于北侧地区的名为“北海道”的普通宿舍,展示以前的生活工具、青松园入住者的藏书。
决定参加艺术节时,岛上的人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举办船展。允许钓鱼后,第一次可以稍稍离开岛屿、划船出海时乘坐的船,他们要将这艘已经腐烂的船拖出来展览,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而且,不仅让参观者从上面看船,他们还在地上挖了个大坑,让参观者能从下面看到船底。这真是令人感动的展示方法。
这里还有一处堪称屈辱的印迹,那就是解剖台。根据癞预防法规定,汉生病患者死去后要进行解剖。当1996年该法律废除时,他们呼喊着“见你的鬼去吧”“这该死的”,愤怒地将解剖台推下了大海。现在,他们决定把解剖台重新捞上来展览。混凝土的解剖台上至今还粘着藤壶,和这一重大的历史事实一道展示出来。
展示的英语是expose,意思是揭露,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把自己发现的、一般人视而不见的事情弄清楚。只有深度解读历史,真相才能显露。人口减少,老龄化地区为了健康地生存下去,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地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从反思中创造新事物。在专业艺术家提出的“温柔艺术项目”的指导下,这种意义上的expose正在大岛上实施。
后来,艺术家田岛征三也加入大岛,开展了《青空水族馆》《大岛青空市》《森林小径》等项目。
面向大岛的未来
作为艺术节的其他工作,还有小虾队开展的大岛导游。在利用各种机会为旅游团做导游的过程中,大岛的游客逐渐增加。由于有很多眼睛不好的入住者,大岛青松园会播放音乐,作为一些活动的时间信号。利用这些设备,来岛上旅游的孩子们和小虾队及专家们一起制作广播节目。

温柔艺术项目《连接的家GALLERY15》[大岛·2010年],将青松园入住者生活的普通宿舍改造成画廊。照片是曾经使用的板船《海上树精》。

放在“GALLERY15”前的解剖台。2010年第一届艺术节即将开幕时被发现,作为讲述大岛历史的珍贵资料展示在这里。
这些肩负未来的孩子们认真地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歧视与偏见,还举行了将大岛建成美好岛屿的活动,这就是孩子们的大岛夏令营。
在第二届艺术节上,从“木民”中获得灵感的孩子们在女木岛举行了创作剧公演。它是芬兰的玛丽亚·维卡拉(Maaria Wirkkala)与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和国籍、成长环境及年龄各不相同的孩子们共同创作的戏剧。为了便于创作与练习,艺术家和孩子们在女木岛上共同生活。我观看了共同生活结束时的公演,无法忘记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岛上居民们眼中迸发出的喜悦的泪水。希望下次在大岛举办这样的野营活动,这一尝试或许能让人们感受到大岛的未来。
以艺术节为契机,很多人来到大岛。政府也顺应岛上现有居民的希望,决定建立交流馆。交流馆不仅留下大岛的记录和记忆,或许还能指引未来大岛前进的方向。
我祈愿通过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使濑户内诸岛之于岛上生活的居民或者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成为一个和平、祥和、能够感受到生之喜悦的地方。通过参与大岛青松园项目,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为使大岛青松园的人能够理解自己走过的道路,我将尽可能地参与下去。大岛青松园是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一个象征,也是将艺术节继续举办下去的基础。

田岛征三《青空水族馆》[大岛·2013年],展示在青松园入住者曾经生活的普通宿舍。它是将海底世界展现在陆地上的巡展型装置艺术。

玛丽亚·维卡拉(Maaria Wirkkala)与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讲给海的故事——献给托芙·扬松(Tove Jansson)》[女木岛·2013年],14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们共同生活共同创作的限定两晚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