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北川富朗

2016年8月,正值第三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夏季会展火热进行中,会展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濑户内海度过的,住宿则是在高松。

每天早晨7点15分我要到高松港的大卷伸祠那两根大柱子前参加小虾队的志愿者早会,偶尔也会简单发个言,但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坐在那里听听而已。不用说,对岸的宇野港也在开早会,那里有许多当地人和一大早就开始工作员工。在这边集合的是准备出发前往各岛的小虾队队员们,他们有些人将乘坐八点出发的“MEON号”去女木岛、男木岛,还有些人将乘坐“朝日号”前往直岛、乘坐“超级海洋号”前往小豆岛土庄,其他人则乘坐同是8点出发的小型船前往丰岛。当天有任务的人将根据自己所要前往的岛屿选择出行船只。周六日人多的时候几乎接近100人,主要是因为有企业或市政等部门的退职人员参加,而平时的话最少也有40多人,如果预约小虾队接待工作的人数太少时,最晚会在前一天深夜相互联系。

在夏季会期开始的7月18日前后,因为平时参加制作的人们在艺术节期间也要参与运营,这时小虾队队员能达到100人左右。接近半数的队员来自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他们所占的比例几乎接近观光客的比例。当然也有从美国、法国以及澳大利亚来的志愿者们。很久以前曾来到越后妻有及直岛、现在在香港演艺学院任教的亚历克斯老师负责组织学生,而他自己也一直是小虾队队员。在日本上完大学、现在在香港工作的邓西蒙请了一个多月的假,认真地向来自国外的参会人员用中英双语进行工作内容的说明。说到这儿,我想起上次担任小虾队宿舍舍监的中道夫妇,这次也以志愿者的身份每天都来办公室,向新加入的小虾队员们热情地介绍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钜细靡遗。

这只是我耳闻目睹的一小部分场景,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艺术节的各个角落。前几天还有一位老年人追来问“接待的人手是不是不够,我也想参加,但是天气太热了,我能不能先干半天”。不同国家的人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大家经过协商买来食材、分头烹饪并纷纷称赞的场景真的是很温馨。

7点15分一到,人流开始涌动,人们各自按自己所要前往的目的地进入船内,你会看到队员们站在那里(船舱满员时小虾队成员就没有座位了)拼命默记当天值守位置所需牢记的内容,真的非常令人佩服。

正是因为有他们,艺术节才得以顺利举办。看到在各处忙碌的岛民们集思广益为接待做准备工作,我就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一时忘了自己的身份,不无骄傲地对同行的人们夸赞:“瞧,真不错吧”,那时的我不像是内部人员,倒像是艺术节的新闻发言人。

为了让大家欣赏到更多的作品(当然啦,入场券是维持艺术节的最大收入来源),市政人员在高松港打扮成棒球场内卖货郎的形象吆喝着叫卖。还有去企业拉赞助的人们、为最大限度发挥船只及公交车运营能力而奔波的人们、为争取更多的机会努力宣传的人们,一天有数百人,整个会展期间超过千人的每个志愿者,都把自己当作主人公,都本着在第一线非我莫属的想法不懈地努力着。我深深感到,这正是我希望置身于其中的环境。

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之前举办的“大地艺术节——三年一届的越后妻有艺术节”上,也上演着同样精彩的一幕。来自国外的志愿者们有许多人是这两个艺术节都参加的。如何将这样一项不可思议的活动,确切地说是能带来光明未来的长期性工程,以有形的方式在现阶段展现出来,我和总制作人福武总一郎先生商量后决定尽快出一本书。产生这个想法时正值七月,是我母亲过世后的第一个盂兰盆节,现在我利用盂兰盆节三天的假期来到越后妻有,去森林青蛙俱乐部(在山中散步休闲的自发组织)和大家一起散散步、看看露天电影、在戏剧工作室做做访谈、给游客当当向导等,边参加各种活动边写着这篇序言。

除了上面说过的发生在现场的逸事趣闻外,写这本书其实还有更重要的背景。

最初这两个艺术节都比较偏重于亚洲地区,艺术家多来自亚洲,参加者也大多是亚洲人,而且官方考察的偏多。而当讲述在越后妻有的经历《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十大创想》(2014年现代企划室)一书问世后,该书相继在台湾远流出版社、北京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导致考察数量激增,而且不只是要求演讲,希望参会的申请也超过了50个。也算是作为应对现实的策略,在位于濑户内海小豆岛人口数量超过800人的福田聚集区,由福武财团负责,组织亚洲七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部门及地区兴建等相关机构成立了福武之屋,在越后妻有则有被称为“东亚艺术村”的津南町聚集区。另外从2015年开始,香港推进有机农业的有识之士们还在十日町市的松代聚集区开展了贯穿全年的活动。

从2014年开始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突然增多。这是因为受中国开展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影响。其所涉及的各个地区,特别是有为的年青一代以“美术与文化”为基础开展了各项活动,而我刚才提到的那本书,则被作为这一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实,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演讲会时,也有很多从边远地区来到现场希望见面的人士。

世界上无论在哪里,只要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那里的生活文化就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当地人来说那些理所当然的生活琐事,即使是严酷的现实,其特征也可能被艺术家们捕捉到并作为素材创造出主题继而发掘出其价值。作品的具体创作场所是别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和艺术家所处环境不一样的文化传承中生活的人们所居住的地方,在那里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与纠结。但是,如果对那片土地的生活文化不心存敬意的话,就不可能充满热情地进行制作。也可能在艺术家介绍工作内容的过程中,该地区就已经被其他人抢先开发了。

而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除了需要当地人提供素材,提供一些茶和饭团等工作餐以外,还有一些作品是没有当地人的帮助根本无法进行的创作,这就需要合作。这时该作品就不只是属于哪一个艺术家了,它也变成了当地居民所拥有的产物。之后,居民们要向来访的客人介绍那个作品,这确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而这一份自豪也许会带来下一个契机。诸如此类的体验,需要亲身经历后一点点地传播开去。

此外,如果艺术作品没有经过多人的共同打造,就无法被人欣赏、感觉,也不可能千古流芳。这是一个既费钱也很费事的过程。这时艺术更像是个婴儿,将身边众多守护、培养、关注她的人们相互联系在一起。而这样的事情现在正发生在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上。

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联,省市之间、政府与民间,以及其他各种本来毫无关联的单位在推进着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我感觉那好像是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跨国合作的航道。

上述诸点,正是这本书出版的原委。本书是特为满足亚洲各地区的要求编写的。因此书中不但收录了福武先生的想法和我的做法,也写进了具有实践性的内容。正在进行中的事情,有很多内容是无法详述的。但发生在濑户内海的事情,使我预感到,每一个作品的制作、运营及存续状态都必须处于综合管理之下,而为了确保管理系统正常运作,我们的方向是地方官民要在完整的思维方式下,共建一个新型企业。

当然,福武总一郎先生和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也不一样。我们就是在这些不一致中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却又是相当愉快地走到了今天,我觉得这很重要。因此,这本书也将我们的不一致之处原封不动地收录进去了。

我与福武先生的合作,越后妻有是从2006年的第三届算起,濑户内海的话也是从2006年开始沟通算起,都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从我个人来说,不论是在对祖先的看法上,还是在与政治、经济有关的宏观话题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如果允许的话,我想称其为兄长和挚友。

在第一章里,对福武先生所持的观点“艺术是对时代的反抗”“激活存在、创造空缺”“经济是文化的仆人”“生活在幸福社区”等畅所欲言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第二章继续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补充,并对濑户内国际艺术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在对包括越后妻有的展望中,我本人就艺术节发表了目前的想法。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濑户内海亚洲论坛的展望吧。在第三章里,汇总了自第一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后连载在日本《四国新闻》上的“濑户内海的故事”,对地区背景进行了评述。在第四章里,讲述了艺术节的具体进程安排、当前的课题及展望。希望能让人们从整体上了解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围绕四个岛屿多角度展开话题倍乐生艺术之直岛

“倍乐生艺术之直岛”是指株式会社倍乐生控股公司与公益财团法人福武财团在直岛、丰岛、犬岛及女木岛这四大岛屿上开展艺术活动的总称。

1992年倍乐生之屋博物馆在直岛开馆。该博物馆集美术馆与酒店于一体,艺术家们在其周边专门制作了大量永久性艺术空间及工作室,与整体环境相得益彰。从1998年起对传统住宅进行改建,启动了与作品一体化的“家计划”。目前以“角屋”为第一例,有7套房屋正在展示中。除此之外,岛上还有地中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安藤博物馆、宫浦美术画廊六区以及大竹伸朗亲手建造的《直岛钱汤“I♥汤”》,这是一处可以入浴的美术设施。

2010年由艺术家内藤礼和建筑学家西泽立卫建造的丰岛美术馆在丰岛开馆。在这里有展示横尾忠则作品的丰岛横尾馆、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创作的《心跳》和《低语的森林》、Sputniko!的《丰岛八百万研究所》、大竹伸朗的《针工场》、珍妮特·卡迪夫&乔治·布雷斯·米勒的《暴风骤雨·房子》、森万里子的《灵魂转世》等作品。

2008年,艺术家柳幸典和建筑学家三分一博志亲手创建的犬岛精炼所美术馆在犬岛建成,并于2010年起启动了犬岛“家计划”。这是艺术总监长谷川祐子携手建筑学家妹岛和世共同开发的项目,将五个画廊和一个户外作品——亭榭散落在聚集区内,此外还有被称作海滨犬岛画廊的展示空间。女木岛上,借停课的女木小学正在展出大竹伸朗的作品《女根》。

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可以说弥足珍贵的艺术项目正在濑户内海各个岛屿多角度全方位地发展起来。

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首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是在2010年夏天举办的。是以“艺术与海洋的百日冒险之旅”为副标题,以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等七个岛屿以及高松为舞台,以艺术为航向标在各个岛屿间开展的艺术节。是17个国家和地区的75个艺术团体携手生活在岛上的居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小虾队)们共同举办的。毋庸置疑,目的就是要振兴列岛,改变人口大幅减少以及高龄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展示的作品不但有沙滩和港口、被层层叠叠的梯田以及平缓的山丘覆盖的大地,还有废弃的校址及住宅等作品,让人感受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与自然气息。除展示作品外,还有农村歌舞伎、女文乐等传统文艺节目,以及音乐会、戏剧、杂技表演等节目,多姿多彩热闹非凡。

三年后也就是2013年举办了第二届,并扩大覆盖面将沙弥岛、本岛、高见岛、粟岛、伊吹岛和宇野港等也扩充进来。那时的副标题是“环绕着艺术与岛屿的濑户内海之四季”。与第一届相比,会期扩大到春、夏、秋季,非常贴切主题。这一届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个艺术团体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到了2016年,将第一届的主题“海的复权”作为本届副标题,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6个艺术团体参展(约150个单位为首次参展)。与上一届一样,在濑户内海的12个岛屿以及高松、宇野地区,跨越春夏秋三个季节举办。展品数多达206件,其中包括了前几届展出后作为长期展品及持续参展的作品。而且,本届的着眼点放在生活文化的基础“食”上。民以食为天,文化艺术也源于“食”,正是基于此观点,才选择了聚焦于“食”进行作品的展示及项目的展开,并进行制作出以濑户内海自产食材为原料的食谱等活动。总之,我们是在地区与艺术的结合中加进了食元素。

所以我们说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是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