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一届闭幕之际

写在第一届闭幕之际

岛民对艺术节的参与

第一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温馨感人的回忆不胜枚举,而最先浮现脑海的是丰岛的阿婆。自从决定要在丰岛举办艺术节,岛上的人们就开始担心“来客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当然,让人忧心的事还有岛内交通、住宿、厕所等问题,但“吃”似乎更是头等大事。以艺术节为契机,岛上新开了诸如“岛厨房”“食堂岛乙女”“片山邸饮茶处”等多家餐饮店铺,还有个人家对外经营开办的小吃店和小型饮食销售店,“美食丰岛”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餐饮店的开业数量超过二十家,而且几乎全部是岛上的人自己经营的。

那么前面提到的阿婆做了些什么呢?她从自动售货机买来清凉饮料,特意装到冰镇啤酒用的塑料箱里冰镇,然后仍然按照买时的原价卖出去。

有时到她店里转转,往往发现店里布置出现变化,在铺有聚碳酸酯(PC)顶棚的停车场里放着小乌龟和小青蛙的毛绒玩具。“店”内常常无人看管,想喝个可乐什么的,都不知道该把钱放在哪儿,也不知该放多少合适。

我越来越觉得这位阿婆是想通过开店寻找机会和来岛的人们“话聊”。否则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来岛的人了。或许,阿婆是找到了一个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濑户内艺术节的方法。

艺术节前,我们曾在丰岛以家浦、唐柜、甲生三个村落为中心召集了几次说明会。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没弄清楚艺术节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艺术节开始后才逐渐醒悟过来。此前我在可能的范围内与町议会议员、观光协会会长、自治会会长反复磋商,沟通过程中深切体会到,长达二十五年反对违法丢弃工业废物的居民运动,直率地讲,“不但教育了人,也培养起居民们强烈的自治觉悟”。

当岛上的居民看到艺术节实际开展的情况后,似乎也萌生了积极参与的意识。他们不但来到新潟的越后妻有,还去了直岛,到先行举办地向居民取经。

艺术节期间,我们邀请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先生、浅田彰先生、青木野枝女士、户高千世子女士、卡梅伦·罗宾斯(Cameron Robbins)先生做艺术家谈话节目,竟然有70位岛上居民来参加,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由此也足见他们的认真与热忱。对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抱有成见的似乎岛外的人居多,其实这些人不过是装模作样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面孔而已,实际上都是半瓶子醋。反过来倒是岛上的居民脚踏实地,沉深好学,认真思考。                        (2011·1·29)

男木岛开启搬运笑脸的婴儿车特供

人们在数百年的生活中,制作了无数便利的工具和令人喜爱的器物、供品。而流传的这些制造技术和方法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那么合理,那么赏心悦目。当我们认为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嗜好和精神时,会称其为“美术品”。

男木岛坡道多且狭窄,因此搬运东西时,婴儿车(OnBa)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

第一届艺术节上,大岛YOSHIFUMI先生等五位居住在香川县的艺术家就在男木岛的丰玉姬神社附近开设了一家“婴儿车工坊”。主要目的就是把岛民用旧的婴儿车拿来上漆,修缮改造,免费重做。简单说就是婴儿车的礼物工厂。

户高千世子《丰岛的气息》[丰岛·2010年]浮池望海的艺术作品。翅膀的舞动显示出风的路径,展现丰岛的顽强与豁达。)

盐田千春《遥远的记忆》[丰岛·2010年]在村落老会场,废弃的大约六百扇木制门窗搭建成隧道形状。

婴儿车工坊的工匠们各随己意,做出各种富有创意的婴儿车。有的跟电影《卡车混球》里的“一番星号”一样风灯忽亮忽灭,甚至有孩子们喜欢的“花电车”样式……这样一来岛民纷纷委托加工,婴儿车工坊一时间忙得应接不暇。

那么这期间的材料费以及艺术家到岛上来的船费是如何筹措的呢?这全部来自利用工坊旁的废弃房屋开设咖啡馆的销售利润。

艺术节后半期,工坊的人们告诉了我一个喜人的烦恼。“婴儿车第一批订单还没完成,又接到第二批订单!”。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拿到新车的岛上主妇和阿婆们实在太高兴,想要每天换着样儿推车上街,还为此专门准备了新衣裳。鉴此情况,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说:“本来也是奢侈品,可以适当考虑收费嘛。”

想必多年以后,这些婴儿车将会成为男木岛的代表性艺术品吧,而这特产就是从艺术节诞生的啊。

听到这些消息,我不由想起过去的佛造像工匠。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北上东国的运庆们按照北条时政、和田义盛等东国武士们的要求和根据他们的喜好,精雕细刻出一尊尊佛像,而这些佛像后来都成了愿成就院和净乐寺的珍品。男木岛居民与婴儿车工坊的艺术家工匠的往来过程,恰恰让身居现代的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当年运庆们的身影。其实,称“佛像工匠”或“婴儿车师傅”都是不恰当的,他们才是当代的“名师”和“大艺术家”。

男木岛上除婴儿车外,还有许多香川县的名产以及本地作家登场的项目。

压卷之作是大岩奥斯卡尔(Oscar Oiwa)绘制在旧公民馆整体建筑上的作品《大岩岛》,只可惜在艺术节期间因2010年9月26日发生大火而荡然无存。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当时岛上居民的温暖和诚意,不会忘记大岩先生对岛上居民的关怀和体贴,不会忘记许多人的援助之手。火灾是一起象征男木岛现在的突发事件,令我们不得不考虑更多层面的问题。  (2011·2·26)

婴儿车工坊《婴儿车工坊》[男木岛·2010年]给男木岛居民日常使用的婴儿车喷漆和装饰。

山口启介《行走的方舟》[男木岛·2013年]创意源于诺亚方舟的立体作品。寓意去岩城,消灾弭祸。

跨海过境携手相连

王文志先生的竹艺建筑《小豆岛之家》深受小豆岛居民喜爱。当作品到期要拆除时,我们在2011年4月3日举办了一场告别会。浜田知事、盐田小豆岛町长,黑岛县议员以及岛上多位人士专程前来参加,令我无限欣慰。

节目自是一番精心安排。居住香川县的华人研究学者连仲友先生演奏了二胡,中山农村歌舞伎保存会会长矢田彻先生亲击响板舞起“三番叟”。特别是当地幼儿园小朋友的开场白讲述了他们在这里玩耍的美好回忆,听后令人心旷神怡。另外“小豆食堂”和岛上居民以及小虾队联手制作的曲奇饼干也堪称一绝。

《小豆岛之家》从最初开始制作一直到艺术节期间,甚至到艺术节后,仍有人为它的拆除而深感惋惜,所以那块盆地作为眺望石垣田园胜地的点睛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温馨呵护。

九野自治会会长在致辞中,回想起当初的经纬。他说:“北川先生来拜访自治会时,问我‘能做点什么好?’我说‘什么都不用做,用不了多久人们自己就主动进来了’,果不其然。这是我特别高兴的。”

结果确实如此。当初从台湾地区过来14位竹艺制品的名工巧匠,当地人努力配合砍下大约5000根竹子,结果仅用了40天就搭建起高14米附带四座小塔的大圆顶建筑。内径18米的宽敞空间既可以举办演奏会,也为顶着酷热来到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好场所。前段时间,香港的30位支持者来到这里,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欢迎。考虑到竹子的耐久性,原本计划仅在“艺术节期间”展出的这栋竹建作品后来决定延期到3月底,可见多少人对她有着眷恋之情。

王文志作品《小豆岛之家》[小豆岛·2010年]在当地配合下采集到约5000根竹子,使用这些竹子搭建的高10~15米的圆顶建筑。2013年、2016年也有制作,艺术节结束后随即拆除。

跨越小豆岛的中山和肥土山与日本屈指可数的壮美梯田相连的这片土地让岛上居民醒悟一个道理,那就是农业与海洋同样重要。人们为了打理好这些梯田,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从南方北上过来的人以台湾地区为根据地,从那里把许多植物带到日本列岛等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岛屿。据说在遥远的六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从南非迁移到地球各处,他们乘着独木舟和皮筏向未知海域起航出发时,必定要携带植物种子。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培育植物生长,自己则将无法存活。

台湾人的点睛之作如锦上添花,与小豆岛在长年盆地生活积累中形成的壮美梯田相得益彰。当地的人们、在山里生活的人们,还有带着祖先DNA跨海而来的观众的所有人难道不会为此感到欣喜吗?

认识王先生实属偶然,但现在想来,或许也是必然。王先生创作的多为水边竹建作品,与其说是用来观赏,莫不如说是希望人们到那里停留玩耍,参与其中。最初我先是邀请他参加了新潟的“水与土艺术节”。

新潟的竹建作品虽然因遭台风倒塌了,但因同样受到市民喜爱,所以后来决定重建。小豆岛的作品鉴于之前的教训,所以做得更加结实坚固。新潟艺术节期间,王先生居住的台湾嘉义县遭遇大洪水,受灾的创伤至今清晰可见。当时新潟市民向嘉义伸出了救援之手。

濑户内艺术节上,嘉义县县长也前来参加,并希望我能借助艺术平台为当地的重建提供帮助,使我感受到世界各地之间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告别会后,盐田町长又向我介绍了积极接收受灾人员的方案,让人兴奋不已。

(2011·4·30)

喜悦的笑脸为“濑户新娘”祝福

2011年5月14日,男木岛举办了一场婚礼。说起来,他们还是去年来参观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一对恋人,来岛后感慨“将来要是能在这么美丽的地方举办婚礼该有多好啊!”结果今年梦想成真。据说这是男木岛相隔32年举办的婚礼,人们兴高采烈,热闹极了。

岛上的阿妈阿婆们用纸箱做成“长持”(陪嫁衣箱),再用木棒穿过担在身上,一边借“男木伊势民谣”曲调齐声唱着“长持”歌:“啊——呦——咿唦——啊哎 欢天又喜地喔——呦 吆咿吆咿 年轻的画师呦啊——呦——咿赛 索利呀赛”,一边跟在新郎新娘的后面兴高采烈。

二人在西班牙艺术家乔玛·帕兰萨(Jaume Plensa)先生担纲设计的男木交流馆内举行了婚礼。屋顶装饰有八个国家的欢迎文字,在双壳贝状建筑物的明亮灯光下,一对新人接受了岛上人们的祝福。仪式内容丰富多彩,小虾队志愿者精彩地演奏了《婚礼进行曲》。两家的亲朋好友大多从鹿儿岛和静冈赶来,大家都激动地称赞“第一次经历这么难得的婚礼”。男木岛居民的心情就和当天的天气一样,神清气爽。

操办这场婚礼的是小虾队的各位成员。婚礼在男木岛举行,喜宴放在了女木岛。而从男木岛乘船去女木岛的安排,恰好应和《濑户的新娘》那首歌的所唱“夕阳照在海滨上,微微波涛闪银光,我就要离开家乡,去那海岛做新娘……”。根据新郎新娘的强烈要求,女木岛的婚宴会场安排在“伊奥拉”餐厅,里面有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先生的作品《不在的存在》。他们希望好好招待岛上的人们,让大家开心尽兴。对女木岛来说,上次办婚礼还是在三四年前,而那时结婚的夫妻也出席了这次婚礼,大家高兴地对我说,很少能够看到岛上人洋溢着这样的笑容。

我想起电影《芭贝特的盛宴》的一个场面。住在北欧岛屿上的老人们参加盛宴时,开始时拘谨吃得小心翼翼,后来逐渐放开,最后竟然快乐地咂起嘴来。于是我重新认识到,一次愉快的聚会,一顿快乐的聚餐,其实是笑脸把人们连在了一起。经营这家餐厅的是平井料理系统公司,他们精心料理,服务到位,完全满足了宾客的期待。

许多来宾对我说,这次的“岛上婚礼”可能会让这里成为今后日本举办婚礼的胜地,不禁让我激动万分,由衷希望海岛的绝妙口碑能被真实地传播出去。

婚礼是地区共同体的重要庆祝活动。但是,通过男木岛和女木岛的例子可以看出,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各个地方的婚礼仪式越办越少。许多的节庆活动也是这样逐渐消失了。

哲学家评论家鹤见俊辅先生曾总结道,专业者为专业者的艺术是“纯粹艺术(Pure Art)”;专业者为业余者的艺术是“大众艺术(Popular Art)”;业余者为业余者的艺术是“边缘艺术(Marginal Art)”。而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共同体崩溃、媒体活动发生变化,这种边缘艺术的精彩就再也无从体会了。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宗旨其实也包含着“能否把现代美术融入边缘艺术之中”的愿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聚焦和推出岛上的庙会和仪式、民俗、文娱、料理等各方面内容。这次婚礼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把许多人和岛上的人都吸引进来。如果以后还能持续开展这些活动,濑户内海必将更加丰姿多彩。

(2011·5·28)

武藏野美术大学草编艺术组(代表:宫岛慎吾)创作《稻草艺术》[小豆岛·2010年]用收割下来的稻草制作的大型立体艺术品。2013年、2016年分别采用不同主题制作。)

大岩奥斯卡尔创作《大岩岛2》[伊吹岛·2013年]安装于体育馆内、半径约6米的气压支撑圆顶屋,屋内仅使用马克笔描绘出濑户内的风景。

石卷的志愿者——震灾的精神食粮

2011年5月20日清晨,小虾队乘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执行委员会准备的巴士,向宫城县石卷市进发。在听完香川县知事的一番动员讲话后,中途经停大阪和东京,各地的小虾队上车。到达石卷与新潟“大地艺术节”小组会合后,便开始投入志愿者活动。

日本东北大地震后的3月27日,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执行委员会召开总结会议,在对第一届艺术节的圆满结束做出总结后,话题逐渐转移到震灾上。会议决定“在可能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予以支援”。之后,香川县、高松市、小豆岛町在派遣工作人员、输送捐款和物资的同时,还提出接收受灾群众,为其提供住宅与工作的划时代方案。香川县的行动最为活跃,小虾队也做好了援助准备。

从担任震灾志愿者的小虾队员们那里听说,工作内容和艺术节时的“送问候”“做扫除”等基本性活动大致相同。两天一晚的活动结束后,当地前来送行的大妈说“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就给他们唱了一首《故乡》“在那山上,追过野兔;在那河边,钓过鲫鱼……”。队员们都很感慨:“还想再去。如果不去,这事情还不算做完”。

政治家和科学家称这场地震“超出预想”。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等规模的地震或海啸,确实难以把握。但是,当已经确定存在发生的可能性时,就应该明白会出现核电站毁坏和核泄漏的后果。

日本东北地区大地震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史无前例,它与该地区及人类过去的活动密切相关。我们在同时期,至少通过媒体对这些已经耳闻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水俣病……如果将它们作为同时代的事物来面对,我以为只有深刻思考的人,才能活好各自的现在;只有对每一次悲剧做出深刻思考的人,才能构建地区的明天。

无论是艺术节的决议还是县、市、町的筹备,抑或小虾队的东北之行,都应当把这样的认识作为前提。人口过稀化、丰岛的产业废弃物、亚硫酸气体造成的海岛秃山化、大岛的汉生病疗养院……许多支援者之所以关注濑户内岛屿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吗!

地震发生后,福岛县饭馆村全村被安置避难,这十年间,他们沉稳扎实,自强自立,是一个热情待人互帮互助的地区。我也听到许多风格高尚的事迹,有人为通知村民而把警钟拉响到最后一刻,有人为连续播报紧急避难而牺牲……失去家人的渔老大曾说“尽管如此,大海还是养活了我们”。这些话、这些事把我们与东北的大地震联结在一起,我要把它当作今后的精神食粮。         (2011·6·25)

活跃起来的岛与岛之间的交流

夏天台风一过,濑户内海显得沉静安宁,清晨乘船从直岛去高松,只见阳光穿过微薄的水汽,随着航路的变化,海岛呈现出不同的姿容和形态,海面上留下摇曳的岛影。

这个季节,海上只有零星几条钓濑鱼的船,男木岛与直岛之间潮流流速快的地方有几十条船并排在一起,那是在捕捞深处的沙钻鱼。在庵治、大岛的附近,据说竹荚鱼专咬鱼线上面的钩,沙钻鱼专咬底下的钩。大海是哺育人类的摇篮,是如此富饶,如此开阔。仔细想来,第一届艺术节的开幕刚好也在这一时期,记得有六家渔协超过三十艘的船队挂上大渔旗,庆祝我们的艺术节开幕。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去盐饱诸岛的粟岛看海萤。小虾队员们一大早就过岛去沙滩捡垃圾、插鲤鱼旗,帮岛上的人们干活。我则做个优雅的访客,白天参观留在岛上搞创作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晚上到海滩走走。

隶属于香川县三丰市的粟岛是一座周长16.5公里、人口300人的岛屿。他们把废弃的学校改为住宿设施,企划些活动,给小岛注入了活力。市政府的负责人也够拼命的。告别时,我们已是当天最后离开的客人,岛上二十多人挥手为我们送别。此行让我了解到他们的快乐与期待,令我欣慰;该岛流传的浦岛太郎传说,觉得也可作为粟岛的资源活用到以后的活动中。

小虾队的事务局很有干劲,他们一边研究摸索和粟岛及西赞岛屿如何联手,一边开始筹划与第一届艺术节举办地的各岛同仁开展交流。2011年7月,小豆岛中山地区举行驱害虫祈丰收的传统“送虫节”,女木岛和男木岛的人们也特意赶去参加,特别准备的船停靠女木岛和男木岛,接上人一直开到小豆岛的土庄港,从那里人们先顺道去肥土山,之后到中山的小豆食堂用餐,然后前往会场。夏夜,二百五十多位参加者手持火把,一边喊着“点~火~喽”的号子,一边走在美丽的梯田上,一直到春日神社。

这是一次令人心情舒畅的交流。据说归途的船上也温情洋溢,离别的伤感和回忆的快乐交织在每个人的心头,大家不停地挥手,一直到看不见对方。一天的活动让人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这种岛与岛之间的交流,可以为人口减少而变得凄凉暗淡的心情打开一扇快乐豁达的天窗。

艺术节后,我们开始尝试听取岛上人们的反馈意见。在土庄町立丰岛中学有我的特别讲课,丰岛的五位小学生、二十位中学生和他们的监护人,还有岛上许多群众都前来参加,教室里座无虚席。

在课上我讲道,很久以前,美术是从岩石上印刻的手形和沙地里留下的足迹开始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存在,但又同时活在当下,美术就是即使与他人存在不同也能得到欣赏的形式。

日比野克彦《濑户内海底勘探船美术馆项目“SOKOSOKO想象所”》[粟岛·2013年]为建设用来展示海底打捞物品的船上美术馆“前天号”项目,2010年启动,至今仍在持续。

佐佐木类创作《Subtle Intimacy》[粟岛·2013年]夹在玻璃板中间烧制的植物是作家与岛上居民共同采集的。在幽暗的古民居里灿灿生辉,变身成漂亮的门窗。

之后,我请所有人在画纸上画出“自己最喜爱的一样东西”。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兴致勃勃地画起来,他说自己已有50年没摸过画笔了。

需要注意的是,画画不是为了评价技艺的高低,关键是通过画画让每个人“去思考找出对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画画就是在记忆里寻找的过程。通过这次画画我了解到,许多人都非常珍视自己所在的丰岛。同时也明白了无论猫也好狗也好还是自行车也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有着具体名称的特殊存在。                    (2011·7·30)

筑梦未知的海底世界——“前天号项目”

2011年9月18日,濑户内海底勘探船美术馆“前天号”打造项目启动研讨会召开。按照艺术家日比野克彦先生的构想,要将濑户内海沉船内遗留的宝藏打捞出来并展示,建造一个船上美术馆。

听起来像是做梦,也像是一个童话。确实如此,距离我们几十万公里远的月亮和太阳,毕竟眼睛能够看到,所以还觉得相对现实,而平时连看都看不见的那数十米深的海底,却会感觉比太阳和月亮更不现实。

事实上,日比野先生之所以对海底抱有兴趣,据说机缘还是因为之前参加了法国海洋考古学家弗兰克·戈迪奥(Franck Goddio)的亚历山大城勘探。只沉入海底六米深的古代大都市亚历山大城,竟然沉睡了两千年未被发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重磅新闻震惊了全世界。海是生命和人类的摇篮,同时也是充满迷幻的神话世界。

濑户内海既是日本列岛的子宫,也是能源之源。正因如此,这里沉没过许多船只。从祖先打遥远的南国岛屿过来时算起,任那日本府、出征白村江战役的船只、引发天庆纯友战乱的村上水军、源平之战、倭寇、信长军的安宅船与跟随毛利军的盐饱水军之间的战役、北前船,还有以吕波丸、太平洋战争……这片寂美的内海同时也是历史的华丽舞台,是交织着无数人喜怒哀乐的现场,而且也成为遥远的阴冥彼岸如影绘般的世界。

克雷格·沃尔什(Craig Walsh) & Hiromi Tango《镜子——蓝色的向往》[丰岛·2013年]一条镜贴船身的废弃船漂浮在渔港里。利用从岛民家里收集来的淘汰物品创作的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麦克与道格双胞胎兄弟(MIKE+DOUG STARN)《大竹子(Big Bamb ú)》[丰岛·2013年]用数千根竹子手工搭建的高18来的立体作品。如同一艘巨船漂浮在大竹林里。)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主题是“海之复权”,而日比野先生是想通过窥探海底深处,向人们展示海洋的魅力以及海洋带来的另一个世界。海底世界贮藏着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间,应该下海把它们发掘出来。

这个计划是项目参与者们用梦想编织而成的,所以听起来总感觉像个童话。项目列出三个目标,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

一是:来潜海吧!(海底下可能有宝贝哟!)。

二是:来研究拾到的宝贝吧!(可能会变成研究所哟!)。

三是:来造艘船,用它展示宝贝,开辟成潜海基地吧!(可以开造船厂哟!)。也就是要尽可能多角度地了解大海、享受大海、与大海嬉戏的一种想法。日本根据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带回来的零星岩石屑,正在逐步揭开48亿年前太阳系产生的秘密,同样,“前天号”或许也能帮助我们开启探测海洋秘密的大门呢。

我感到,正是因为艺术家的梦想素朴而纯真,所以才会吸引许多人参加进来,成为共同的梦想。              (2011·9·24)

立足地方的艺术广泛传播

香川县是日本国内屈指可数的舞狮之乡,千头狮舞极负盛名,尤以三木町的大狮子和艳丽的油布为特色,每座神社都配有一头狮子,即便现在也是每逢秋祭,四处都会传来“咚锵咚锵”的大鼓和钲的伴奏声。在日本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中,最重要的道具是猴子、狮子和木偶。

2011年,舞狮登上横滨的舞台。在8月6日至11月6日举办的“横滨三年展2011”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与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联合设置了一个宣传展位,销售了橄榄汽水和猫眼葡萄。千秋乐前一天组织了打年糕大会,还加入了三木町的舞狮表演。

第一届艺术节的参观者数量超过90万,足以匹敌以往日本举办的蒙娜丽莎展、图坦卡蒙展等无人不晓的世界级美术展的参观人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毋庸置疑,这是濑户内海的美丽以及各岛屿的独特个性差异,与“过海”这种新鲜的旅行方式相结合,产生了相乘的魅力效果,所以吸引来众多游客,但我更希望大家关注到现代美术在这里所发挥的主人公作用。

近年来,现代美术的人气有超越传统美术之势,前面提到的大地艺术节、横滨三年展、爱知三年展等亦如此,时代明显在发生着变化。而且策展也不再停留于单纯的现代美术展,而是开始采取因地适宜的方式。横滨是把昔日的烟花巷和港口仓库作为舞台;爱知是把古老的纺织一条街设为分会场;越后则是将整个地区都布置成参观景点。这些地区通过传统特产、祭祀节庆与艺术节密切关联,现代美术在地区的空间与时间上被突显出来,二者巧妙交织,相得益彰,愈发赢得来客的喜爱。

与过去相比,如今地方上的农业、产品、餐饮,村落的魅力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致。现在世界各地都在走向城镇化、均一化,无论去哪里好像看到的都是一个光景一种模式,人们已从心底感到厌烦,而一线之类大城市到处充斥着冷漠、效率至上和信息泛滥,让人感到束手无策。虽然大城市里不乏刺激、兴奋、竞争和大量消费,但人却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令人深感绝望。

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向拥有大自然的地方,转向互敬互让怡然自得的农业生活也尽在情理之中。不过,执着于当地的一己之见和只考虑当地的民族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现代美术具有的发现性、震惊、批判性很重要。

我们应当本着“立足大地、放眼世界”的精神,在地区深扎根,同时意识上要具备考量地球环境和世界架构的普遍性。我们之所以为三木町的舞狮登上横滨国际展舞台而高兴,其理由就在于此。   (201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