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关系》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关系》这本书是由.汪高鑫著创作的,《中国历史上的经史关系》共有30章节
1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顾 问 刘家和 瞿林东 郑师渠 晁福林 主 任 杨共乐 副主任 李 帆 委 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 然 陈 涛 董立河 杜水生 郭家宏 侯树栋 黄...
2
序 言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
3
目录
目 录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经史因缘 一、先秦“六经”的亦经亦史特点 二、汉代经史分离与史学的崇经意识 三、魏晋南...
4
前 言
经学与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显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经学在两千年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一直是作为官方学术思想与统治意识形态,对其他学术...
5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经史因缘
作为古代中国的两大显学——经学和史学,它们之间的因缘颇深。一方面,经学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与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思想影响...
6
一、先秦“六经”的亦经亦史特点
中国的经学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立五经博士而兴起,与此同时,中国的史学也因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撰成《史记》而成就史家的“一家之言”。以此计算...
7
二、汉代经史分离与史学的崇经意识
西汉初年,儒家“六经”被称作“六艺”。思想家贾谊在《新书·六术》中说:“是故内本六法,外体六行,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
8
三、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与史学的玄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从汉末郑玄之学到魏晋王肃之学,再到东晋郑玄之学的复兴,依然承继了汉代训诂经学的传统;另一方面,曹魏正始年间开始...
9
四、隋唐经史总结与疑古惑经思潮
隋与唐初经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伴随着大一统政治的建立而开始由南北朝时期的分立局面逐渐走向了统一,其标志则是孔颖达等人编定《五经正义》。隋朝经学的代表性人物是人称...
10
五、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史学的义理化倾向
宋明时代的经学,出现了一个主要以“性与天道”为中心范畴的学派——理学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前者是客观唯心...
11
六、清代经史之学的嬗变
清朝初年,中国经学经过汉唐经学与宋明理学两个高峰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思想大总结的时代,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便是这一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史学家。作为经学家,...
12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经史尊卑论
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两个重要门类。由于经史之学涉猎广泛,古代又没有严格的学科区分,特别是经与史之间特殊的渊源关系,以及经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中的正宗地位,由...
13
一、《汉志》“史附于经”问题
提到中国古代经史尊卑问题,就不得不从班固《汉书·艺文志》(依据刘歆《七略》而成)目录分类中的“史附于经”现象说起。学界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即认为迟至两汉,中国...
14
二、宋代“荣经陋史”观问题
汉代经史分离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经与史都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但是,这种学科的分离发展,却并不表示经史之间因缘关系的割断或结束。由于经籍本身具有史料与史学价值,...
15
三、明清“六经皆史”说问题
“六经皆史”说是明清学术史、经学史与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从王阳明的“五经亦史”说,到王世贞的“六经,史之言理者”、李贽的“六经皆史”说,再到章学诚的“六经皆史...
16
第三章 刘歆的古文经学与班固史学
刘歆是西汉末年的古文经学家,他请立《左传》《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等古文经,由此发起古文运动和今古文之争。作为古文经学家,刘歆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撰写...
17
一、刘歆的《七略》与《汉志》的编纂
刘向、刘歆父子相继编纂的《别录》与《七略》,是以西汉末年大规模整理文献为背景的。刘向撰写《叙录》工作是与书籍的校雠勘定工作同时进行的,它们构成了文献整理工作的一...
18
二、刘歆的五德终始说与班固的历史思想
战国后期的邹衍最早创立以五德相胜之序解说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说,这一学说对秦与西汉政治有普遍的影响。西汉末年的刘歆一改相胜为相生,从此以后,人们以“五德”言王朝更...
19
第四章 今文经学与史学的近代化——以康有为、崔适、梁启超和夏曾佑为考察中心
在史学近代化[1]的过程中,今文经学给予了这种转向以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今文经学斥古文经为伪经,提出孔子作“六经”说,以及由经及史的经学研究方式,不但直接促成了...
20
一、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研究:史学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撰写了两部被誉为时代狂飙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二考”珠联璧合,前者主在清算古文经学,由此促使了人们对于“卫道”经...
21
二、崔适由经入史:今文经学近代转向的开始
崔适今文学之于史学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扩大所谓古文伪经的范围,以及采取由经及史的研究方法,由此不但进一步促使经书权威的动摇和疑古风气的兴盛,而且也明显...
22
三、梁启超的《新史学》:近代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梁启超是受今文经学影响,而真正促使近代史学脱离经学的羁绊转向“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所著《新史学》,初步构建起了近代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梁启超早年在广州万木草堂师...
23
四、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今文经学与进化论的糅合
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受今文学影响、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而撰述成的近代中国“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24] 夏曾佑好谈今文学,最初可能是受到同乡前辈龚自...
24
第五章 古文经学与史学的近代化——以章太炎、刘师培为考察中心
在晚清今文经学转向近代新史学的过程中,古文经学也实现了同步改造,即改造古文经学为史学,代表人物便是章太炎和刘师培。章太炎的经学研究最初经历了一个从今古畛域不明到...
25
一、章太炎改造古文经学为史学
章太炎早年治经的特点是“杂采”今、古文的,究其原因,既有学术师承的因素,也与时代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从师承来讲,主要是受其师俞樾的影响。俞樾的学术是自顾炎武、戴震...
26
二、刘师培对构建新史学的贡献
刘师培,又名光汉,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人。刘师培出生于仪征的经学世家,自曾祖父刘文淇开始,至刘毓崧、刘寿曾祖孙三代,均以治《左传》名闻一时,著有《左传旧注疏...
27
参考书目
...
28
一、古代典籍
[1]《左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国语》,中华书局2002年版。 [3]《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4]...
29
二、近现代著作
[1]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 [...
30
三、近现代论文
[1]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 [2]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一册序》,《政艺通报》第23号。 [3]夏循垍:《夏穗卿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