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详视野中的《弟子规》:回“家”——与华一欣先生对话

安详视野中的《弟子规》:回“家”——与华一欣先生对话

四种飓风把现代人带离家园。一是泛滥的欲望,二是泛滥的物质,三是泛滥的传媒,四是泛滥的速度。

泛滥的欲望抢占了人们的灵魂,泛滥的物质抢占了人们的精神,泛滥的传媒抢占了人们的眼睛,泛滥的速度抢占了人们的时间。

华一欣 郭老师,您讲过,要想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首先要搞清楚人们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在您看来,现代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郭文斌 在我看来,一是无家可归,二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因为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人们经历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慌乱和空虚。

为了填充这种慌乱和空虚,只有以加倍的速度来掩饰,只有以拼命的忙碌来掩饰,只有以财富的积累来掩饰;好抓着速度、忙碌和财富让生命暂时逃避掉这种要命的空虚和慌乱。

生命进入巨大的两难境地:要么被速度累垮,要么被焦虑击垮。最后,速度本身又成为一种焦虑。生命的高速公路上,残骸历历。

更有一种人,因为迷失日久,他们压根就不记得还有一个家,或者压根就不相信还有一个家,也不相信有一条回家的路。

因此,他们以速度为家,以效率为家,以欲望的满足为家。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为了这个利益最大化,不少人甚至把车开到不择手段那条路上去。谁都明白,要看风景就得先把车从高速公路上开下来,但是那个刹车已经失灵。

华一欣 您的比喻非常贴切,我非常认可。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远离家园呢?

郭文斌 四种飓风把现代人带离家园。一是泛滥的欲望,二是泛滥的物质,三是泛滥的传媒,四是泛滥的速度。

泛滥的欲望抢占了人们的灵魂,泛滥的物质抢占了人们的精神,泛滥的传媒抢占了人们的眼睛,泛滥的速度抢占了人们的时间。

四种飓风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安详的缺席

因为安详的缺失,人们一点儿免疫力都没有,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而消除这种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回家。

安详就是想给现代人指出一条回家的路,一条最近的路,一条能够让生活和回家并行不悖的路,而且是不管你现在在任何方位,都可以随时切入的路,一条适合现代人的路。

华一欣 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安详?

郭文斌 安详不是别的,安详正是快乐的方法论。

它让我们从伪快乐回到真快乐,从寻找快乐回到在现场打开快乐,直接享受快乐;坦然地活着,健康地活着,唯美地活着,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地活着;喜悦着,快乐着,幸福着,满足着;同时又是最高质量地活着。

换句话说,安详是一种不需要条件作保障的快乐,如果一种快乐它还需要条件,那就不是安详。安详和快乐一体两面,就像我们拿到了一张一百元钱的正面,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同时拿到了它的背面。

快乐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命无上的尊严。如果一个人从孝敬中体会不到快乐,那么孝敬就无法深入;如果一个人从尊师中体会不到快乐,那么尊师重道的倡导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一个人从奉献中体会不到快乐,那么奉献就会成为一种作秀……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要让一个孩子不学坏就要让他找到比学坏更快乐的东西。

我孝敬是因为我快乐,我尊师是因为我快乐,我学习是因为我快乐,我环保是因为我快乐,我奉献是因为我快乐,我诵读是因为我快乐,我安详是因为我快乐。

这既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也是道德的意义所在。否则,道德就有可能是一种虚伪和欺骗,学问就有可能是一种虚伪和欺骗,生命就有可能是一种虚伪和欺骗。

华一欣 安详那么重要吗?

郭文斌 如果我们和安详错过,就是和喜悦错过,和时间错过,最终和生命错过,生命就成了一个大大的亏损。

不管我们绘制多么宏伟的蓝图,从事多么伟大的事业,如果属于喜悦的账面上只出不进,那么我们肯定在和生命错过。

现代人的共同体会是离幸福越来越远,却不知从欲望中寻找幸福犹如缘木求鱼,用物质解决心灵疾患犹如拿油灭火。

刺激欲望不但不会解决我们的心灵饥渴,反而会火上浇油,只有水一般纯净的安详才能真正浇灭燃烧在人们心头的火焰。

一列列车,在安全的前提下,如果方向正确,速度越快越好;假如相反,越快越糟糕。细节决定成败,方向更加决定成败。生命的绚烂和精彩,快乐和幸福,固然来自细节,更来自一个正确的方向。

对于生命来说,安详既是目的,又是方向。

华一欣 那么,您说的安详与传统蒙学读物《弟子规》又有什么内在关系呢?

郭文斌 肯定有啊。如果一个人向外寻找幸福,恐怕生生世世也找不到。

现代人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本身开着幸福的车子却满世界寻找幸福,最后把车子都开爆了,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当一个人内心存有安详,仅仅从一餐一饮、半丝半缕中,就可以感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否则,即使拥有全世界,也可能和幸福无缘。

因此,安详既能给富人提供心灵着陆,又能给穷人提供心灵温暖。

中华民族的古传统是向“内”寻找幸福,因为幸福就是我们“本身”,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向“外”看,那束天生的向“内”打量幸福的目光已经永久睡眠。

正是这种向“内”寻找幸福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和灿烂,也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基本的社会稳定和安宁。

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推行《弟子规》的意义所在。

《弟子规》360 句,113 件事,本质上是给我们提供了113 个回家的入口,走进安详的入口。

安详是一条离家最近的路,又是家本身;安详是全然的喜悦,无条件的快乐;安详既是生命的方向,也是生命的目的。

让我们一同在安详中获得生命的尊严和幸福。

华一欣 那么,您是如何提出安详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您的安详思想呢?

郭文斌 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天灾人祸,在我看来,天灾是因为自然失去了安详,人祸是因为人心失去了安详。为此,2006 年我提出了安详这个概念,并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实践。

安详旨在帮助现代人找回丢失的幸福,让人们在最朴素最平常的生活现场找到并体会生命最大的快乐。

当一个人能够回到现场,获得现场感,那么我们就会在最简单最朴素的生活中体会到最丰饶最盛大的快乐。

安详让我们进入时间,只有进入时间,人才会告别焦虑,才会告别无意义感带来的生命根本痛苦。

疾病来自安详的缺失,或者说是安详的短路。安详不在现场,就像一个人灵魂一旦离开,就要开始腐烂。安详是快乐的灵魂,也是健康的灵魂。

这些句子,或被传媒摘引,或被人们作为短信互相转发。

安详对人具有神奇的“改变”作用,在安详的影响下,不少问题学生得以改变,不少问题家庭得以改变,不少心灵疾患得以消除。领导们反映,听完有关安详的报告之后,职工会变得敬业起来,快乐起来。为此,每逢我们搞一些公益活动,那些从中受益的同志就会闻风前来做义工。一些没有安排讲座的学校,学生家长强烈要求学校邀请,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听到一堂关于安详和人生根本幸福的演说。

安详之所以如此受到大家欢迎,大概是因为它正好应对了现代人最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