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原则

榜样原则

榜样太重要了。

给大家说说我的恩师刘富荣,虽然他做我的班主任时,我已经上初三了,但我依然认为他是我最为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

一天的数学课上,班长让大家自习,说刘老师回老家做新郎官去了,入洞房去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不想就在这时,刘老师却从教室门外进来了,整个人就像是刚从蒸笼里出来的一样,头上身上都在冒汗,那双黄色的军用鞋已经湿透了。

后来去过老师的老家之后,我做了一个估计,从老师家到学校,步行至少需要六个小时,就是说,老师大概没有在洞房待过两小时。

从另一个角度讲,老师是不是有点残忍?把人家新娘扔在家里。

说来大家可能不会相信,刘老师教了我们两年,居然没有换过外衣。有一次上课,在黑板上写字时,露馅了。老师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下面,居然是一件新衣服!仔细一看,旧领子下面确实有一个新领子,因为风纪扣系得很严,刚进来我们都没有发现。再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老师在那一周之内很害羞,原因是穿了一件新衣服。

此前,他都是周六把衣服洗掉,晾干,周一再穿。

要毕业了,班里每位同学都凑了两角钱,给每一位任课老师买了一个洋瓷盆,上面写着“将台中学八二级初三二班全体同学留念”。但给刘老师的却无法送到他手中。他知道我们要送礼物,一直不开宿舍门。后来另一位老师在窗外给他说,马上要毕业典礼了,学生们都在等你。刘老师才开了门,收下盆子,却提了一个条件,说你们稍稍等我一会儿,然后跑步出去了。

一会儿回来,我们已经排队准备往操场参加毕业典礼了。刘老师气喘吁吁地站在我们面前,右手提着一大摞毕业证,左手攥着一大把钱,不知从哪儿换来的新崭崭的一叠钱。他说,同学们的礼物我收下,但是这两角钱你们必须收下。大家说怎么可能啊,这是我们给老师的一份心意。老师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两角钱你们必须收下。我们当然不能收这两角钱。最后,老师拿出了杀手锏,好,你们不收这两角钱,我就不发毕业证。大家只好抹着眼泪把那两角钱收下了。

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个细节在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重到每每想起就一阵心疼。

2007 年,我忝列鲁迅文学奖获奖人,从绍兴领奖回来,第一时间就到老师任教的西吉县平峰中学看望老师。一进老师的宿舍,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一边是办公桌,一边是床,一边是灶,一边堆着炭,门后立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轮胎上沾满了泥。这么一个仅可容身的小房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还是厨房,但老师却是一脸的快乐,快乐到无以复加,这是我从他的目光深处读到的。

过了一会儿,老师把抽屉拉开,说,文斌你看,你写给我的信我都保存着呢。

厚厚的一沓信在老师手中错落开来,那是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写给老师的信。既有在邮局买的信封,也有印着不同单位名称的公用信封,散发着过去岁月的气息。

真是无法描述当时心中的感受。

早知道老师会如此精心地收藏这些文字,真应该每天写一封才对。

在我的印象中,刘老师没有批评过哪位学生,但学生都十分尊敬他,也怕他。班里有几位捣蛋的学生,在别的老师上课时,老是不安生,但在刘老师的课上却是乖孩子。

记得我有次在课上打盹,被刘老师叫起来,当时自己都紧张坏了,不想老师却无比和蔼地问我,昨晚是不是没睡好?我惭愧地点了点头。老师笑了笑说,背哪一篇?

我说,《岳阳楼记》吧。

这就是刘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学生开小差或者打瞌睡,处罚方式却是让该生站起来背一段古文。

送走我们后,刘老师也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可是不到两年,他就坚决要求调回平峰中学,在那里过且耕且教的生活,周六周天回家种地,周一至周五教学。

由此可以证实,老师新婚之夜让师娘独守空房,夜行百里来给我们上课,绝对不是因为他和师娘的感情不好,而是不愿意耽误一堂课。

一个人的心中装着这么一位老师,存着这么一些细节,他会觉得无比幸福;一个人的心中装着这么一个人,他会觉得无比富有。因此,我一直给儿子讲,心中一定要装几位这样的人,要么孔子,要么范仲淹,要么就是像刘老师这样的人,把他作为一本书去读,你的人生就会有一个动力,有一个标杆,有一个灯塔,你就不会走错路,走弯路。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治国,国家兴旺,人民安居,首先是因为他给全国人民作出了榜样。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典型:时疾并不难医,只要君王汤药亲尝。

韩国有一个明星李齐,倡导低碳生活,身体力行,她要求自己尽量减少洗衣服的次数,为什么?因为洗衣服用的清洁剂会污染地下水。如果不小心把油渍溅到衣服上,她不会去洗,而是在油渍上绣一朵花。当她站在你面前,你会看到一棵开花的树,她的表情也像花朵。她不穿皮草,不穿皮鞋,不背皮包,吃穿用度,全是低碳标准。“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从前有位老人,跟儿子、儿媳和孙子住在一起。

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眼睛花,耳朵背,双膝还经常不停地发抖,吃饭时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洒在桌布或地上。

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泼了一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泼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

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

吃饭时,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经常挨骂。

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流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

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

后来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块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

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

“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

“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拿它给爸爸妈妈吃饭用。”

儿子和媳妇面面相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终于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对老人也越来越好了。

这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真是讲尽了榜样的奥义。

要让孩子落实《弟子规》,我们首先要做到,否则没有号召力。最有效的教育就是做给孩子看。你在那儿看电视、上网、打麻将、猜拳行令,却让孩子好好做作业,没效果。教育不是别的,教育就是做给孩子看。推广《弟子规》的最好办法,就是推广者先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