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原则

快乐原则

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家长和孩子能够背下来《弟子规》作为新生入学的必要条件。这个做法非常好。但要真正把《弟子规》变成营养,最关键的还是要和快乐接轨。

在推广《弟子规》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成人也一样。

如果一门学问,不管多么精彩,最后它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不能成为你的快乐资源,那这门学问就是伪学问。

有许多站在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人,他并不快乐,说明知识和智慧是两回事。

如果我们学了《弟子规》之后,没有变快乐,烦恼依旧,那就说明学偏了。我们让孩子学习,而他们没有从中体会到快乐,他们是不会真正去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让孩子在“习之”中体会到“说”。

过去有些江湖郎中给别人看完病第一不收钱,第二不收物,第三还不留名,那他要的是什么呢?他要的就是做完好事之后内心的这种喜悦。

我们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就要首先让孩子明白,孝敬不是义务,孝敬是享受。父母爱儿女不是义务,是享受。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天伦之乐更让人享受的了。当一个母亲面对孩子睡容的时候,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不孝的现象发生?就是这些人已经很久没有尝到孝敬和爱的滋味了,他们从孝中打量快乐的那双眼睛永远闭上了。

孝敬为什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快乐。我们唤醒人们孝敬老人,就要首先告知人们,孝敬是快乐的源泉,然后动员大家去验证、体会。

孔子的学生子路因为贫穷,常常自己吃野菜,却从百里之外负米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却不快乐。他说,我现在非常想吃野菜,非常想去给父母到百里路上负米,但是时光不会倒流。

宋人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透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如何痴迷于亲情,享受于亲情,陶醉于亲情的。这种痴迷、享受和陶醉,可以让他们处荣华而无味,弃朝官而不悔。

现在有部分年轻人已经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大学还没毕业,就嚷着买房子。买房子干嘛呀?娶媳妇。娶上媳妇干嘛呀?跟父母分开住。我们都知道,古传统是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

因为人们已经从天伦、人伦中找不到快乐,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原子家庭,而原子家庭给人带来的是什么?是冷漠,是冰凉。可以想象一下,你下班以后,回到家,那个屋子里面等待你的如果是冰凉的地板、空气,和老人给你开门的那种感觉,该是多么不同。

原子家庭生活方便是方便,但是生命中却少了来自老人的那种心灵上的安稳和温暖,这也是一些现代人越来越冷漠忧郁的一个原因。

幸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常温,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要活在激情之中,那个幸福要么会自燃,要么会他燃,甚至是一种危险。

四世同堂的好处是,它还是天然的一堂大课。你在家里孝敬父母,事实上是告诉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并把孝敬作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本身就是天伦,本身就是快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一个哭,一个笑,真是演尽了天伦中的快乐和感动。

利他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利他中感受到快乐。

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在办公室聊完天,回家时,经过女卫生间,听见水在哗哗地响,我问了几声有人吗,没人应,就冲进去把水龙头关掉。朋友就嘲笑我,说每天地球上有多少人在浪费水,你这样做能节约多少?我说别人怎么做我不管,也管不了,问题是,在冲进去关掉水龙头的那一刻,我非常快乐。

如此,你就觉得多干活对你来讲不是吃亏,如此,生活和工作就成为一种快乐的载体。

在我看来,获得快乐有两种方式。

一是“忠”之快乐,像六祖惠能那样,啪的一下就能进入快乐的源头,那就是“忠”之快乐。

二是“恕”之快乐,就是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为什么一个人心存利他就会快乐?

因为利他可以让自己从患得患失中解脱出来。人的烦恼来自患得患失,而当一个人主动利他时,得失之患自动脱落。因为“得”恰恰不利他,“失”恰恰利他。

一个奖人人都在争,但是当我想到因为我的失去而使他人快乐时,这种失去就成为一种利他,我们就从患得患失中解脱了。既然“失”可利他,我们为什么要“患”?

一个人因为患得患失而产生的焦虑就消失了。

一个没有焦虑的人,当然快乐。

一个人要想获得彻底的喜悦,就要拔掉苦根。如何才能拔掉苦根?先要识得什么是苦根。最大的苦根是“我”。

拔掉这个苦根的方法是“转”:转身和转念。先从“转身”做起,再到“转念”。从“我”向“他”转身的过程,就是爱产生的过程,而人本质上是为完成爱心而来。

孟子有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这个“反身”,讲的既是转念,又是转身。

《弟子规》所列113 件事,无非是舍我利他的途径,因此也是快乐的途径。在孝中体会快乐,在谨中体会快乐,在爱中体会快乐,在众中体会快乐,在信中体会快乐,在仁中体会快乐,在文中体会快乐。113 件事,113 眼快乐之泉。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孝悌谨信爱仁文”中体会到快乐,因为它们是转身,是拔掉苦根用力的地方。

引导学生、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生命中寻找快乐,这是老师的天职,是现行教育需要补的课,也是整个社会需要补的课。当一个孩子从小就品尝过人格提供给他的快乐,那么我们就再不用担心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些小引诱、小污染就影响不了他了。

《弟子规》所讲的六种精神,其核心还是讲伦常。为什么古人要如此大做文章地讲伦常?因为伦常是快乐。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何唯独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到今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人是注重伦常的,是讲整体性的。生命只有回归到整体之中,它才能绵延,才能传承,才能长久,因为伦常本身就是凝聚力。

当我们真的明白了根,明白了本性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既然我们大家都是一个统一体,那么大家在一起,本身就增加了快乐的量。所以,伦常是快乐的,它把一份快乐变成了一个整体性快乐,变成了众多的快乐。

孔子曰“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是快乐所由生也。

古人以孝为根,以悌忠信为本,以礼义廉耻为枝,以仁爱和平为华,使道德成为一棵常青树,也使个体的快乐成为一棵常青树,最终使整体快乐成为一片森林。

“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自然社会和谐,而“君臣有义、朋友有信”首先是因为“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而这五伦的基础则是“父子有亲”。

“父子有亲”是天然,天然自然有灵,有灵自然凝聚。

老子讲得好:“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个“久”,是从“根”来,从“常”来,对于人类来说,五伦八德就是“常”,它并不是古圣先贤的发明,而是“自然”,本来就有的。

这个“本来”,就是坚固力,就是生命力,因为它从“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