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众之道
《弟子规》是爱的教育: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孝悌谨信爱仁文,七个根,事实是一个根,那就是爱。孝是爱父母,悌是爱兄弟,谨是爱品格,信和仁是爱他人,文是爱的方法和途径。
凡是人,皆须爱。
为什么?因为
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是一个比量境界。爱人,并不意味着凡是物,勿须爱。人也要爱,物也要爱。东方传统视世界皆为有情,皆须爱。
通读《弟子规》,我们会发现,作者虽然没有明说我们要去爱物,但却通过字里行间告诉我们: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当你把衣服理解成生命时,你的心里多了一个生命。
当你把几案理解成生命时,你的心里多了一个生命。
当一个人的心里装着无数生命时,他的生命也升华了。
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正是全息理论所讲的。
什么叫全息呢?专家做过如此描述:
比如,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人像,如果我们把这张照片剪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如果再把它剪成许多碎片,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人像,这就是全息照片。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现代物理学中有一个“超距作用”的概念,就是指任何两个粒子,无论距离多远,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
全息理论之父玻姆用鱼缸里的鱼来做实验:在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中放进一条鱼,用两台相互垂直的摄像机观察鱼的活动,然后把图像直接在两台电视上播放,他看到电视上的两条鱼在分别做着方向相反速度相等的游动。如果其中一条鱼的状态改变了,另一条鱼的状态同时改变。玻姆以此解释“超距作用”——两个粒子应当被视为同一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看来,二者没有相互接触,毫无逻辑关联,而实际情况是,两个粒子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非常类似于上面所说的鱼的两个电视图像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因此,“隐秩序”极有可能是一个高维现实,这个高维,可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一个包含着全部“场”和“粒子”的整体宇宙。
由玻姆所构想的宇宙本体论可知,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独立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整体的一个投映,由于我们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的整体性因而便误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个人或物是独立的个体。
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创立的全息生物学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胚胎学观点看,由于在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分化为体细胞的过程中,DNA 经历了半保留复制过程,所以,体细胞也获得了与受精卵相同的一套基因,它也有发育成一个新机体的潜能。这在植物界表现得十分明显,如在吊兰长出软藤的末端或节枝处,可以萌发出一棵棵完整的植株。又如切下一块长芽的马铃薯,便可培育出一棵完整的马铃薯。而更有力的证据是用胡萝卜的一个分离细胞或细胞团可成功地培养出一棵胡萝卜植株。在动物界也可发现许多证据,如出芽繁殖。全息学说认为,每一个机体包括成体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组成的。任何一个全息胚都是机体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或者说,机体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部分,就是一个全息胚。在每个全息胚内部镶嵌着机体各种器官或部位的对应点,或者全息胚上可以勾画出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图谱,全息胚犹如整体的缩影。这些对应点分别代表着相应的器官或部位,甚至可以把它们看作处于滞育状态的器官或部位。在全息内,各个对应点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每一个对应点的特性都与其对应器官或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也可以把全息胚看作是处于某种滞育阶段的胚胎。这便是足疗、耳针治疗全身疾病的理论依据,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理。
世界到底从何而来?现在大家都在争论。其实老祖先已经讲出来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哪儿来的呢?从“本性”来的,这个“本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孔子当年把他人生体验精华中的精华作为秘诀衣钵性地传给他的得意门徒曾参,说:“参,吾道一以贯之。”通常我们给学生讲“一以贯之”这个成语的时候强调的重点是“贯”,就是做事要彻底持久,但是请注意,孔子在这个成语里面强调的重点是“一”。“一”是什么?就是老子也讲不清楚的那个东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它讲的是什么呢?性,本体。既然世界的本质是“一”,那我们大家都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不是“二”,那就意味着你是我,我是你。所以我爱你,等于爱谁呢?爱自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要“凡是人,皆须爱”。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幸的是,“钓而纲,弋射宿”却成了某些现代人的经济策略,因为只有“钓而纲,弋射宿”,人们才能利润最大化。谁都知道“钓而纲,弋射宿”的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可“宿”之地,那就是电影《2012》描述的情景。那么,在大灾难来临之前,我们该做些什么?
现在全球各种灾难频发,如果人类再不反省,《2012》讲述的情景可能将不再是电影。
2010 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文艺界知名人士姜昆、韩美林、郁钧剑三位委员在李玉玲委员提出的一份“低碳生活、每周一素”提案上联合签名,表示支持餐饮行业大力推广素食,倡导全社会通过在饮食上的变革为节能减排作贡献。
减少牲畜养殖提倡素食是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更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还是培养一个孩子爱心的主要途径。
一个小女孩的妈妈买了一件狐皮大衣,却引起了这个小女孩的伤心,因为她在书上看到一只母狐狸每次要产五到八只小狐狸,于是,她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群可怜巴巴的小狐狸跟小女孩说:“因为你的妈妈穿了狐皮大衣,我们才失去了我们的妈妈。”这幅画参加国际儿童环保绘画比赛时,令大家感动不已,组委会用它印制了海报,上面写了一行大字:“你们的妈妈穿狐皮大衣,我们却因此失去了我们的妈妈。”
同样,我们可以推理,一个从小嗜杀成性的孩子,长大后,难保他不会杀人,更不要说让他有一颗同情心、爱心了。
孔子讲完“吾道一以贯之”后走了出去,曾参的师兄弟就围上来了,说,师兄啊,刚才老师给你吃什么偏分饭呢?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换了一个说法。这个“忠”,如果我们细心琢磨,就会发现它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是“最中间”的那个“心”。在我理解,就是不左不右的那个心,没有污染的那个心,就是前面讲过的刚刚出厂的杯子,没有被污染的那个杯子。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本性。
什么是恕?“如”下“心”,什么意思?就像你的心,将心比心。“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让别人做一件事,先问问自己愿意不愿意做,如果自己不愿意做,那就不要让别人做。从这个意义上讲,孔老夫子讲的东西深奥吗?一点不深奥,他讲的全是常识。“忠”和“恕”其实是爱的两个方法论。我们为什么要爱人呢?因为“忠”,大家的本体是“一”,是相连的。为什么要“恕”?将心比心。“恕”,就是讲这个。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中有“恕”,他就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因为假如儿女呼,父不应,儿女求,父不准,儿女心里同样会很难过。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中有“恕”,他就会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
因为自己同样冬天不愿意被冻着,夏天不愿意被热着。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因为自己也不愿意在放学回到家时,迎接自己的是一个冷冰冰的空屋子。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因为自己喜欢做的事被父母阻止,自己一样会不开心。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因为自己病了,也希望父母陪伴在身边。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因为粮食来到我们面前,是用一生跟我们赴约,假如我们满腔热情地走了好远的路去找一个朋友,他却连面都不见,你会是什么心情?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极力避免“德有伤”,因为父母在社会上活得光彩自己也觉得光彩,父母活得不光彩,自己也不光彩。
如果一个孩子心中有“恕”,他就会
凡出言,信为先
他就会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他就会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他就会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因为他不希望别人这样待自己。
至此,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夫子的衷肠——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在射箭和驾车二者之间,孔子选择了驾车。
一则驾车是非暴力,二是驾车事关方向。其实这句话是孔子关于人生理想的一个隐喻。他告诉人们,驾驭大局、带给人们一个正确的方向比射击难。驾驭之人首先要知晓目的地,否则就会带错路,甚至把人们带到邪路上去,带进死胡同去。
其实孔子一生所做的,就是教给世人一个正确的方向,告诉世人一个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仁”,就是爱。
孔子为什么不选择射箭?射箭的技术再超群,也是伤人之术,也是伤仁之术。因此他不愿意选择,尽管他的射术很高超。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两项改革。前者,把麻布做的礼帽改成用丝来做,这个孔子接受了,因为他节俭。后者,把在堂下给君主行礼改为在堂上,孔子没有接受,因为这个没必要节俭。想到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改革似乎越来越简单,但对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繁复。一些改革的目的是方便人,代价却是不方便自然和环境。换句话说,现代的有些改革,总是想着法儿向大自然榨取可供人们挥霍的东西。说穿了,一切都是为了方便我方而设计对方。
凡是人,皆须爱。
只有我们把握了这样一个总原则,我们才能做到
勿谄富,勿骄贫。
你就不会看见富翁非常欢喜,看见乞丐十分讨厌。
你才会
人有短,切莫揭。
为什么呢?因为你揭他的短,就是揭自己的短,我们本来是一体;相反,你应去宣扬别人的善。
因为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它是相连的;你才会明白
善相劝,德皆建。
你劝他改过,就是帮助你自己。
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要
凡取与,贵分晓。
你才会明白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些都是《弟子规》精华中的精华。
为什么要报恩忘怨呢?因为报恩意味着你进入顺,进入信,回到诚,回到源头。为什么要“怨欲忘”呢?因为那个怨从根上说是自产的。如果看完《周易》,我们就会明白一个道理,相应,那个怨本质上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相应。
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遇到麻烦事,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但是现在有不少人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如此,我们就再不要埋怨丈夫不好,妻子不好,我们一定要把目光折回来,首先打量自己。一个怨产生了,一定是我们内心有一个怨,它是对等的。按照全息理论,确实是这样,一个念头在你的心中产生了,这个念头在所有人的心中都会有投影,这是全息。为什么善有善报?因为你的一个善念产生,发出去的是一个念头,反馈回来的是难以计数的念头,世界上有多少对象物就有多少念头,有多少接受者就有多少的反馈,这是大赚啊,大利息啊,真正的一本万利。
忍辱、报怨、无求、随缘。只要一个孩子略略懂一些,他就会快乐一生。想想看,一个人能在报怨中体会到快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他不快乐呢?一个人能够从忍辱中体会到快乐,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让他不快乐呢?别人打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骂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冤枉我的时候我快乐,别人陷害我的时候我快乐,如此,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天堂啊。
因此,从抱怨到报怨,从有求到无求,从反抗到忍辱,从算计到随缘,这既是一个人完成人格的必由之路,也是寻找安详和快乐的必由之路。
而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无求,就会有一个“大有”诞生。
一位作家说他的灵感大多来自两处,一是厕上,一是阳台。一直在想为什么,后来明白,厕上无贪。人在进食时有贪意,厕上没有,因此容易进入定。去阳台肯定是在劳累之后,为了放松,自然是一种无功状态。前者无贪,后者无功,本质上都是无求状态,灵感才来。
灵感如此,命运就更不用说了。
拉动消费的主体是住房,消费住房看上去是房子,其实是资源,而且用在住房上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当几十米的水泥柱打向土地,作为耕地的土地已经永远死去。水泥是土烧制的,当一栋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意味着几座山永远死去,同时意味着地球上多了无数立着的尸体,那是拌着钢筋的水泥、砖、石灰。
因此,消费的终端是大地,说穿了是地球。其实是整个空间。烧制水泥要排放废气、污水,付出代价的是空气和河流。
炼钢需要电,发电需要煤,而煤是大地母亲的血肉。
为了拉动消费,我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粮食,忍受被污染的心灵带来的焦虑。
我们最终在消费自己。
发明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那个美国人无疑不是一个智者。刺激消费是一个深渊,只能加速人类的灭亡。因为消费的终端是资源,是大自然,是地球。按照人类现在的消费模式,地球到底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细想起来,生命是由无数的缘分组成的。
生命的奥秘说穿了是缘分的奥秘。
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讲到缘分,就会想到一些大事、巧事、奇事、趣事。
其实不然。缘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是时时刻刻。
这一世,你生在中国,没有生在美国,这是缘分。
这一世,你和甲喜结连理,而非乙,这是缘分。
这一世,你是医生,不是老师,这是缘分。
这一刻,你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这是缘分。
这一刻,你突然想起一个故人,这是缘分。
这一刻,你完成了一次呼吸,也是缘分。
这一刻,你喝了一口水,同样是缘分。
……
在我看来,缘分是“后不再有”的代名词,也是“永不再来”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特定的时空点,如果错过,就永不再来。比如初恋,对于这一世的这一对,它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永不再来的。现在,我们后悔当初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想再来一次,已不可能了。
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讲的就是缘分。
如果我们懂得了缘分,就会发现,生命就像一次刺绣。
一件“绣”,看上去是“绣”,本质上却是一针一线。无数的一针一线连缀在一起,便成了“绣”。这个一针一线的“一”,其实就是“无数”,或者说,这个“无数”,其实就是“一”。
当下就是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如果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针一线,就没有这个“无数”。
这些缺下的“一针一线”,就是玉的瑕疵,就是堤的漏洞,就是生命的病。
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生命是一次刺绣,才有珍惜可言,才有敬业可言,才有爱可言。
当我们把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缘分视为后不再有,我们自然就懂得珍重。
珍重,因为珍,所以重,因为对于生命来说,每一个来到我们面前的缘分,都是宝贝。
真正的宝贝是缘分。
为此,懂得惜缘的人,善于惜缘的人,成了这个世界上的首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惜缘呢?
回到现场,只有回到现场我们才能抓住缘分的根,或者说是缘分的心。
纯粹地回到现场便是自在,这不容易,需要我们把所有的“非现场”放下。打个比方,一粒米来到我们面前,可是我们却在闲谈状态下把它吃掉,连一粒米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这就是“非现场”进食,我们和一粒米的缘,就永远错过了。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一直沉浸在吃的现场中,那不就意味着我和闲谈错过了吗?
这就需要我们来讨论一个词——本分。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是本分。
上班时工作,下班后休息,这是本分。
如果我们吃饭时睡觉,睡觉时吃饭,那就是非分。
如果我们上班时休息,休息时上班,那就是非分。
尽到本分即是善。
可见,尽到本分需要一种高度的警觉,因为人有惯性,稍不留意就会滑脱。
现在是上课的时间,但是某个学子却在宿舍睡大觉,那么对于这位学子来说,他没有尽到本分,恶便发生了。那么,这天他的衣食用度就是一次欠账,就是非分所享。
而非分意味着不吉祥,因为它不对等。
生命就像一次刺绣,每一针都不能落下,每一针都不能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守本分,在现场。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讲的就是这个姿态。
这种警觉需要在细节中训练。古人为了让人们回到这种警觉中,创造了许多方法。比如早课,就是提醒我们进入警觉;比如晚课,就是让我们检查今天是否在本分中度过,在现场中度过。如此天长日久,就是养成。
一个人的“成人之美”,就这样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