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则

超越原则

随着实践的深入,你会发现《弟子规》也有矛盾之处。比如说

人有私,切莫说

凡出言,信为先

撞了车。对一个学生来讲,同学做了错事,老师问他谁做的,因为学过《弟子规》,就有了一个两难。跟老师说吧,《弟子规》说,别人的私密,一定不要说;不跟老师说吧,它要求我们,凡是说话,要以诚信为先导。这个时候学生如果问你,作为老师你应该如何回答?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更高的原则:

善相劝,德皆建。

就要看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动机是让老师惩罚他一顿呢,还是帮助他改过。为此,《弟子规》需要我们辩证地学,辩证地用,更需要我们带着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去学习、教学、传播、实践。

如果我们不以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去学习、教学、传播、实践,要想真正把《弟子规》推广开来,是很难的。大多数孩子会将信将疑,包括家长校长,他们会认为《弟子规》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让《弟子规》解决现代人的问题,一定要把《弟子规》背后隐藏的大逻辑给大家讲清楚,如果讲不清楚,那么《弟子规》只是一篇华文而已。怎样才能把这个大逻辑讲清楚?首先要发现问题。我们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哪儿需要这把钥匙,要搞清楚。

现代人活得非常累,非常辛苦,非常可怜,比过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灵负担都重,重在哪儿?重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信息的时代,重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风特别大,树欲静而风不止,你静不下来。如果一个人找不到一种强大的安妥自己的力量,那他的一生都在飘摇之中,更别说幸福。心理学家调查,现在很多人都有焦虑症,而且不少是重度焦虑症。

有人给我讲,他觉得把钱存在银行十分不安全,为什么呢?担心银行会破产,那样他存在银行的钱不是归零了吗?他问我该怎么办,我说那你把那些钱取出来兑成真金实银放在家里啊。他说那更不安全,如果被小偷盯上,归零更快。我说那你把钱分存在不同的银行。他想了想说,还是不安全,要是哪一天,他发生一个什么意外,来不及把密码告诉妻子和孩子,这不又归零了吗?

还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每天出门上班的时候,感觉很恐惧。为什么呢?他说走上大街的时候,看见那么多的车,万一哪一个车主正好是喝过酒的,或者正好是变态的,撞上来怎么办?

因此,给现代人提供一份心灵的清凉,就显得非常迫切,也非常重要。我们推广《弟子规》,也要从《弟子规》里提炼出来一种有普世意义的,能够被任何一个人作为开心钥匙去用的东西,这就是超越性。

以上焦虑和痛苦,其来源,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患得患失。

现代人患得患失到什么程度?到了有人说生吃泥鳅可以去虚火,居然有人相信。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好好考量的问题。如何才能不患得患失?古人给我们开出的药方还是一个成语:心安理得。

这个“理”是什么呢?《周易·系辞上》有两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透过这两句话,我们会发现一个原理,那就是人文其实是天文的一个倒影。天文演绎的是一个诚,一个信,就是一个人按照交通图出行,按照交通规则行走,就会顺利到达目的地。否则,红灯不停,绿灯不行,就可能会有危险等着他。

这个“理”,我个人认为是天文的倒影,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文。

只有“理得”才能“心安”。《弟子规》就是一个绝佳的理。它告诉我们,怎样做是合法的,怎样做是跟幸福相对应、跟快乐相对应的。

那么最大的“理”是什么?

厚德载物。这是生命走向成功走向灿烂的一个秘诀。在古代,财富、幸福、美丽等,都是“物”的范畴。这个“物”从何而来?从厚德而来,它是厚德之树上结出的果实。根有多大,冠就有多大。一个载字,道尽了其中的秘密。换一个说法,就是说你要走向成功的大海,那么载着你的船的河水要有足够的高程,这个高程,就是道德的厚度。

那么,什么是道德?

简单地说,道者,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德者,按照规律去做。

换句话说,道者,就是天意;德者,就是如意。

《弟子规》讲的113 件事,就是在讲德,就是在讲安心之理。

而安心,大概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

当年有一位叫神光的先生苦苦寻找安心之法。

当他知道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就去拜访,但达摩仍在面壁。他就站在洞门恭候,不想天降大雪。神光就顶着大雪,在洞门外站了整整一晚上。

第二天的某个时辰,洞里传出声音:“凭你这么一点诚心,就想得到我至高无上的安心秘诀吗?”

神光说:“请问末学如何才能证明有足够的诚心?”

达摩说:“除非天降红雪。”神光很聪明,当即拔出佩剑,把自己的左臂砍掉了。

然后说:“师父,现在已经天降红雪,请传我安心之法。”

达摩确实感动了,转过身来说:“好啊,请拿出来你那颗不安的心,我替你安。”

神光找啊找啊,结果是觅心了无所得,找了好长时间,却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拿不出来啊。

达摩说了一句话:“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

神光恍然大悟。

之后,达摩把衣钵传给他,成就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禅宗二祖慧可。

神光当时为什么听到达摩的那段话后会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很大的话头。

那颗不安之心,本质上是一个假象,真实的那个心,是本自清净的,本不生灭的,本自具足的,本无动摇的,而且是能生万法的。

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很安定的,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的心不安定了呢?

就是我们已经不在“理”中。

之所以要讲这个公案,只是想告诉大家,安心在古代都已如此之难,要人奉献出一条胳膊才能换得,而一个如此纷繁,如此复杂,如此欲望的现代,要想获得,就更难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孩子学好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们每天都活得非常非常艰难,也非常非常危险,为什么?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过一番选择。

拿饮食来讲,十位营养学家十种说法,到底听哪一位的?有人说食肉就是往身体埋定时炸弹,有人说不食肉会营养缺乏,我们到底听谁的?

其实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还是一个成语:自然而然。这个成语非常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在我们生存的大环境里面,有一种规律在,名曰自然而然。比如说早晨起来我们肯定会见到太阳,晚上会见到月亮。如果某一天早晨起来见到的是月亮,就不叫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愿意相信这个成语。我们都想从一些速成、一些营销、一些经营中去获得成功。

我们都知道,一粒种子进入土壤,它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但是请问把一块牛肉埋在土里面,能不能长出一头牛来?肯定不行。可见种子里面浓缩了宇宙精华,而且饱含着全息的持久的成长力。所以我们吃一碗米,其实是吃掉了一个森林,一个浓缩的森林,获得的是一个森林的潜在能量。有的种子在常温下可以存放好多年,说明它本身含有完善的防腐功能。我们的老祖先用自然而然之理告诉我们,自然而然的东西肯定是最有营养的。《水是最好的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已经不愿意相信,我们就要想着法子去喝那些保健品。岂不知,如果造化认为那些饮料有营养,那么当初肯定就造出来了。为什么?因为造化是最慈悲、最有爱心的。他给我们当初创造的饮用品是水,那它肯定是无以复加的,肯定是最棒的。

何况营养学家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营养的“物理”部分,而“天理”和“心理”部分,他永远无法分析,也无从分析。真正的营养,真正的蛋白质,真正的脂肪,真正的维生素,无疑在“天理”和“心理”里。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营养图谱,只是贴着地面的,和人等高的,高出地面的部分,高出人的部分,营养学家够不着。

现在,有许多人生命终结于消化系统癌症,什么原因呢?就是从这儿来的。想想那些油腻的动物性食品,它在经过我们肠胃的时候,我们的肠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中国的老祖先,特别是道家,他们是不吃炒的东西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清炖、蒸。这是对自己的一份保护和关怀。这是常识,但已经没人相信了。没人相信生活就教你相信:地沟油出现了,垃圾肉出现了,瘦肉精出现了……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在家里吃饭最安全,原来“自然而然”最科学。

现在,有些人什么都相信,就是不愿意相信常识。

如果沿着“厚德载物”这个大前提去追索,你会发现古人给我们创造了很多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方法论。比如说“求之不得”,这个成语真是越琢磨越好,当你去拼命地追逐一个目标的时候,你恰恰得不到它。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静静地坐在那儿,突然发现有一只蝴蝶落在你的肩膀上,这就是幸福。但是如果你说,哦,原来幸福是蝴蝶,就拼命地去追、追、追,蝴蝶却再也回不来了。好多现代人是开着幸福的车子满世界去寻找幸福,最终把轮胎都开爆了,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姐妹两人两种人生观。姐姐认同安详,认同在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现场寻找幸福。妹妹是一位浪漫主义者,她的理想是在大海边建一栋别墅,每天早晨推开窗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当她在大海边真的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却回来了。姐姐就对她讲,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大海,那么他会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看到大海;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大海,就是泡在大海里面,也不知道大海是什么。

事实上古人给我们提供的一切关怀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的。如果大家看过《朱子家训》,就会发现朱子和现在的父亲是多么不同,他竟然给他的儿孙讲“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怎么给孩子讲?一扇房门上挂一只草鞋,另一扇房门上挂一只皮鞋,每天问孩子一次,你是想穿皮鞋呢,还是想穿草鞋?孩子当然说想穿皮鞋。家长说那你就好好奋斗,却没有给孩子说穿草鞋也会幸福,因为幸福在心里,不在鞋子上。更何况,在酷暑季节,穿草鞋就比穿皮鞋幸福。

现在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观呢?角逐。古人却不这样讲,他引导孩子回到内心,回到本体,回到本性,回到根。他知道只要你回到根,就会春来草自青。只要春天来了,草自然会青,不用你去找的。只要我们完成一个顺,就能得到,多省事啊。

现在的一些教育,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让孩子去远方,最后把孩子的心带到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地带。社会上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堪回首的事情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弟子规》360 句,113 件事,本质上是给我们提供了113 个回家的入口。

和“求之不得”对应的还有一个词“舍得”。事实情况是,当你“舍”之后,“得”自然发生。

老子讲无为,原来不懂,怎么想都想不通什么是无为,后来有一天,突然明白,无为就是舍得,就是你把欲望的那一部分放下,把追逐的那一部分放下,把满世界去找蝴蝶的那些辛劳放下,静静地坐下来,自然得到,蝴蝶自然到来。

那个杯子已经用了好多年,被污染得很严重了,但是当你把污染的那部分放下、放掉,本体自然出现,这就叫无为。就是舍掉多余的、无用的、假的,那么本质的、有用的、真的自然呈现。

上善若水,择低而泄,就是讲水的无为,水的不争。

因此,人生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讲是舍的智慧。

如果一件事情一百年之后它跟你的生命没有关系,就是假的。一根金条你花了很大的代价,放在你们家保险柜里,可是一百年之后呢?它是谁的?

万般将不去,唯有德随身。只有道德是永恒的,道德会通过一个家族流转。有人做过统计,到清朝时,范仲淹的后代中相当于现代的部长级的人物已经有七十二位。这七十二位是一个果,因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讲的就是舍得,把我、自我舍下去,回归到忘我、大我、公益的海洋中。那是一个再大不过的“乐”,即便是忧,也是乐。因为对于一个忘我的人来说,忧,也是公益。

当一个人把开关拨到自私这一面的时候,他用的是电池,拨到公益这一面时,他用的是交流电。

求之不得,舍而得之,真是好啊。

与宜多,取宜少。

意思要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索取。它是有道理的。当一个人能够从舍中体会到幸福,那他就真正领会了《弟子规》的精神,也领会了人的意义,就离真幸福真快乐不远了。

《朱子家训》有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真是好。

如果我们不遵从安详原则,不遵从《弟子规》,即便是发家了,赚大钱了,也会立见消亡,保不住呀。

就拿企业来说,如果我们把“成家”视为经济理想,那么一个企业之所以不能够实现这一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刻薄成家”,就是“伦常乖舛”。“刻薄”意味着不厚,“乖舛”意味着无德,而《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德是根,物是花。同理,经济之树要四季常青,必须仰赖于道德的厚土深根。

现代不少企业,之所以像秋叶一样随风飘落,就是忽略了这一点。

中国古人把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称为“五伦”,把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五伦之根是“亲”,五常之根是“爱”,合称“亲爱”,这个“亲爱”,既是价值,也是规律。如果把我们的生命视为一列驰向幸福的列车,那么,“五伦”和“五常”就是它的双轨,就是我们获得根本幸福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而“刻薄成家”和“伦常乖舛”,究其实质,就是反规律。试想,一列列车,它脱轨而行,意味着什么?

“三聚氰胺”事件让三鹿集团倒闭,可谓再典型不过的例子。

同样,一个经济体要想健康发展,是需要以每个员工的修身为前提的。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那么他们就会把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一个能够把任何生产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的企业,还能不受众人拥戴吗?

也许,真正的经济就是通过一种行为把生命的幸福最大化,而这个“大”,就在“诚”字里。这时,我们就会明白,孟子为什么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既然“诚”是天道,那么,它无疑代表着成功、幸福、圆满、永恒。可见,它也应该是经济之道。

古人经营企业,事实上也是在完成道业。他们在行走,但永远没有忘记因何出发。而一个没有忘记因何出发的人,他的行走,在我看来,就是“经济”了。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之所以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完成道德。而现代人理解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呢?大多是赚钱、享受。但到头来却发现这个享受要么是短暂的,要么是虚幻的。钱是赚了,得到的却是伪快乐、伪享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快乐不是来自源头活水。换句话说,赚钱是会给人带来快乐,但不会是“根本快乐”,“根本快乐”在“舍”里,在道德里,在诚信里。古人把“诚”视为“真心”,一个人失去了“诚”,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真心”,而一个失去了“真心”的人,他已变成一个“假”,对于一个“假”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幸福就无从谈起了。

而一个人要回到“真”,就要从“与宜多,取宜少”做起,因为最大的“假”是“自我”。“与”不是“真”,但是“与”可以帮助我们弱化“自我”,走向“真”。

可见,“舍”也是通向“诚”的门径,走向“真”的道路,获得“根本快乐”的方法论。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你给他好处他不回应的。一个念头产生,世界上就有一亿个对应,这就是古人讲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好啊。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你的念头就是天空中的明月,地下有多少江河就会有多少月亮,真是好。这时,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古人一直强调要善护念,要保护我们的念头,因为念头是一切事物的因,种子。

从“伦常乖舛”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的道德存量跟他的支出、消费不对等的时候,他的生活就会发生不测,为什么?赤字了。赤字了别人就会封门啊。

人的成功有三大条件,古人把它叫三大资粮。第一,天根,第二,福根,第三,苦根。

天根在出生时就赋予每个人了,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顺承。

福根是什么呢?就是你以前存过的,你的祖上存过的,好多善的存量,换句话说,就是你善的存折上的“钱”。

苦根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孩子拿到的吃苦学分。一个人没有进入过田野,没有经过耕耘,没有经过骄阳下面的收获,没有体会过那种感觉,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你要让他珍惜粮食,是很难做到的。只有让他经历播种、收获的过程,他才会珍惜。可是现在的孩子缺了这一课。

因此,建议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安排足够的吃苦作业,要让孩子一出生就去找苦吃,因为它是一个人成功的根之一。只有“天、福、苦”三足鼎立,孩子的人生才能立得稳。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举一个之前看到过的例子:一个学生到学校,才发现妈妈把他的课本装错了,为什么装错了,今天老师调课了,而妈妈是按课表装的课本。请注意,这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每天的书却是由妈妈来装的。

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够走向社会?怎么能够服务他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一些吃苦的环境、情境,让他去锻炼,让他的手磨出一些老茧,让他流一些汗水,这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因为这符合先舍后得的原理。“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如果孩子吃苦的存量不足,其实最后是害了孩子。

最大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古人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最大的好事又是什么?当然是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

由此可知,天下最有意义的工作,无疑是做一个好老师。

什么是善?点亮别人的心灯就是善。

什么是好老师?点亮孩子的心灯就是好老师。

这些年,给一些教师培训班上课,我常说,作为老师,一定要牢牢记住,从我们嘴里出来的不是普通的语言,是种子,是点亮那些可爱的小家伙心灯的种灯,这时候我们就对这一份职业生起一份敬畏、一份责任、一份恭敬。而一个人只有带着恭敬、责任去从事一项工作,才能真正把活干好。

爱是最大的技巧。一个人心中有爱,方法自然会出来,不需要学那么多教学法,不需要学习那么多西式的激励技巧。带着一颗爱心,去把那一个个沉睡中的蜡烛点燃,让世界充满光明,让爱温暖人间,这就是好老师。

在这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诱惑众多的时代,老师肩负的使命比任何时期都艰巨,在一定意义上是从事着“刀下留人”的工作,眼看着一个孩子要进去了,要废掉了,拉他一把,这是多么有意义多么功德无量的事情!

做一个好老师是幸福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幸福的,为人师表是幸福的。想想看,还有哪一种工作有比把心灵作为良田去耕耘更幸福?没有。

拿着火种,不停地去点燃那些小蜡烛。想想看,到了晚年,一回首,面前是一片灯的海洋,多幸福啊,还有哪一个行业能够收获如此的幸福的?没有了。

可见,最大的舍是舍智慧。

其实《弟子规》,113 件事,360 句,1080 个字,已经等而下之了,它是给比较偷懒的人创造的一种方便,不用动脑筋,只是照着做就行了。事实上,如果按照《弟子规》的精神,我们接着写,完全可以写到一万多件事。因此,我们学《弟子规》,不能局限于《弟子规》,它是一个比量。

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语境变化,当时开列的行为菜单会和现实发生一定错位。

一个妈妈正在绣花,她怎么能想到会有一个锤子落在她的头上,而这个横空而来的锤子居然来自她的儿子,并且一下子就结束了她的生命。这是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发生在文明社会的事情。像这种儿子亲手把自己最亲爱的母亲送上西天的事情,是李毓秀先生始料不及的,因此没有写进去。否则他就会写一句:殴父母,兽不如;杀父母,理不容。

春节的时候,一对夫妇收到儿子寄来的一个包裹,儿子在外地上大学,没回家,只寄回一个包裹,这对夫妇当然很高兴,觉得儿子还有孝心,给他们寄了这么多年货。可是打开一看,是一包衣服。什么意思呢?穿脏了的衣服全部寄回来,让妈妈洗。这样的事情也是李先生始料不及的,因此也没有写进《弟子规》,但并不意味着《弟子规》的精神就不适合这些孩子。

我们学习《弟子规》,一定要学习它的精神,它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千万不要认为《弟子规》中要求的就是善,就是需要我们去做的,《弟子规》没有提到的就不是善,就不是需要我们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