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之门

孝顺之门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现在的不少情况是:“父母呼”,不理睬;“父母命”,我不管;“父母教”,必顶嘴;“父母责”,我也责。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到学校,他会听老师的话吗?到社会,他会遵守规则吗?那么跟老师对抗,跟规则对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顺”,意味着他可能无法成功。

富士康“十二连跳”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在责怪那个公司,但是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人们没有讲出来。我有一个有点残忍的判断,这十二位孩子,他们可能不是孝子。如果他们是孝子,他就应该想到,我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很简单,那么我的父母呢?我的亲人呢?他们将要忍受多么漫长的悲痛。所以问题出在哪儿?教育。这些孩子没有学过《弟子规》,或者学过,却没有领会精神。

还有一个,我觉着这些孩子从小接受的挫折教育不够,从小到大,没有多少人给过他“责”。

禅宗中弟子问师父一个问题,师父先不回答你,而给你一棒,这叫棒喝。

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道理。

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棒子,如果这一棒你受不了,将来的那棒自然更受不了,受不了就要放弃。

棒喝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动机,那就是让孩子从小接受挫折,过挫折关,让接受挫折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

古人讲,只有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成。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接受天降之大任。

因此,对于父母的“责”,我们能够顺承,本身就是孝。

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再恶劣,大概也没有当年先烈们所处的那个环境恶劣吧?

因此,如果我们把这个根扎不下去,还会有十三跳、十四跳、十五跳、十六跳……

和“十二连跳”类似的悲剧还有不少。一个省好不容易考一个状元出来,但是到大学不到两周,有人竟然割腕、跳楼。

我们可能到了需要好好反省现行教育的时候了。那些过早结束的生命提醒我们,让我们去思考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那就是今天的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要为人父为人母,因此教育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了我们共同的问题。再大的富翁,再大的明星,首先是父亲、母亲。

缓的反面是快,懒的反面是勤,敬听的反面是敷衍,顺承的反面是忤逆。显然,这是教育专列的开通训练,当然也是成功专列的开通训练,它的核心是一个字:顺。

为什么要“顺”?这里面有大秘密。

对于做人这门功课,只有顺,交流才会发生,“教”才能通畅。

作为生命,顺则意味着无恙。中医认为,痛则不通,也就是气血不顺。

作为命运,顺则意味着成功。一个人从小养成顺的品质,意味着他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顺是天道,是宇宙品格。

天体无不在顺中运行,长河因为顺而不息。顺则意味着他今后肯定会跟环境和谐,而和谐本身就是成功。

一个能够和父母兄妹和谐相处的孩子,他的德行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的学生,他的学业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领导同事和谐相处的员工,他的事业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他的爱心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个能够和道德和谐的人,他的生命已经圆满。

对于“顺”,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我的理解是,一个人要顺流而下,因为只有顺流而下,才能到达人生的大海。

“顺”本身就是生命力。一个逆流而上的人和顺流而下的人,到达目的地的成本我们不难推算。逆流而上者,生命成本中有相当的一部分要用来抵消水流的速度。而顺流而下者,水流的速度也变成了他抵达目的地的动力,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加速度。对于顺流而下者来说,即使止于水面,他也在前进。

同样,孝是顺,因为孝是一条大河。不孝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拒绝了顺流而下,拒绝了走向大海,走向整体。而整体是能量之源,也是幸福之源。人为什么睡一觉之后会精神倍增,就是因为通过睡眠我们进入整体,睡眠在本质上是一种“顺”,因为睡眠意味着“自我”睡眠,“自我”睡眠之后“无我”开始工作,而“无我”即是生命力。

顺时则得时,顺水则得水,顺天则得天,顺意则得意。“父母呼,应勿缓”,如果缓,就意味着顺已经断掉。顺断掉,则感应断掉。感应断掉,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孤立。

生命只有进入胎盘才能诞生,这就意味着母体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能量起点,孝是这个起点的良性延续。“孝”这个字,“老”字头,“子”字身,本身就是一个象征,通过孝我们回到整体,回到源头,回到根,回到原始,同时到达大海,到达无尽。因此,孝不是别的,孝是整体性。

一个人拒绝孝,本质上是拒绝整体性。

孝本质上是感恩

我们看感恩心的“感”,上面一个“咸”,下面一个“心”,就是全部的“心”。“恩”怎么写?上面一个“因”,下面一个“心”,在我理解,就是心的源头。我们心的源头就是“恩”啊,我们就是从“恩”而来,因此我们要感恩。而感恩,就意味着我们接通源头,接通源头的能量。因此,当一个人的感恩心得到启发,他已把个体的能量变成整体的能量。由此可知,我们孝敬父母看上去是一个伦理姿态,最后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道德姿态,同时它还是一个物理状态。

孝的外延不单单是行动,还包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它是自然界一种总的超越性规则。它既在维内,也在维外。因此,你的念头一动,它就知道。只要你冲撞了它,它就会制裁你。为此,我们要顺着它。

《弟子规》为什么要首倡孝?孝,实际上是对伦理的一种顺,它是天理。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呢?尊敬老师是对智慧的一种顺。我们为什么要珍惜粮食呢?珍惜粮食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顺。“自然而然”就是从此而来。我们问路人,说某个地方怎么走,对方答,你顺着这条道过去就是,他没有说你逆着这条道过去。顺着这条道过去,顺着什么呀?顺着“道”。多智慧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身后是“流”,因此“源”要洁身自好;因为身前是“源”,因此“流”要洁身自好。而“源”和“流”是“一”,不是“二”,一个连绵相续的责任就这样产生了。

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根源所在。

孝有三个层次。小孝“养父母之身”,就是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是也。中孝“养父母之心”,就是好好学习做人,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心里舒畅,因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大孝“养父母之志”,就是大儒张载讲的“为往圣继绝学”,“驯致”“圣与贤”。

这三孝,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养身、养心、养德,换句话说也就是顺身、顺心、顺德。因此,一个人能够落实《弟子规》,推广《弟子规》,就是尽大孝。

《论语》中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个三年不是实指三年,意为很长很长的时间,你不改变父母的愿望,那就叫孝。这句话表面看上去是讲孝,其实背后的用心十分良苦,也隐藏着无比的智慧。周朝为什么能够绵延八百年?就是因为无改父母之道。它的后代一代一代地继承祖先创建的价值体系,世世代代继承下来,国家稳定,国泰民安。而一个常改父母之志的家族,不会长久,国家也同样,这就是“传统”的本意。

因此,一个人能够从事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意味着他在尽大孝。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这是《弟子规》的灵魂性训诫,非常深刻,非常智慧。如果一个孩子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父母会很轻松,老师会很轻松。

如果一个孩子略略懂得这句话,他在学校就可能会好好学习,将来他上班就可能会好好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人生哪怕有一点点污点,都是对父母的一种羞辱。如果他的身体受伤,父母心里会很疼;如果他的道德受伤,父母心里会更疼:因为身有伤,伤的是个体;德有伤,伤的是整体。

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本质上都是一种教育。过去大年除夕,一族人都要在祠堂祭祖,事实上是一次大攀比。攀比什么?不是比车、比穿、比阔,而是攀比谁对祖上贡献大,得到的荣誉多。子孙们仅仅因为这一点,也会好好做人。他想我现在建功立业,将来我的儿孙到祠堂,看到我为国家为民族作了如此大的贡献,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一种自豪,一种向往,一种继承的冲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孝不单单是对祖先的负责,还是对子孙的负责。

古代的结婚典礼上,父亲是要给做了新郎官的儿子敬一杯酒的,但是新郎官不需要还礼。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家道的传承人。因此在这一刻你不仅仅是一个儿子,更是一个传承人。所以,孝,不单单是对祖上的一个姿态,还是对后代的一个姿态。

总之,一个人活在生命的链条中、伦理的链条中,他不单单是个人,他是整体的一分子。一滴墨水可以使一杯水全部变黑。

一个家族,因为出了一个逆子,一个走失的人,一个触犯刑律的人,整个家族都被污染了。秦大士在岳飞墓前所作的“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难想象,秦桧和岳飞的后代,在岳庙前,该是一种多么不同的感受。

这个“羞”,它是一个疼痛,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疼痛。

知耻近乎勇。如果我们把每个孩子的羞耻心唤醒,就不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也不需要父母和长辈操那么多心了,因为孩子的心中有一种天然的自动的体系化的约束和制约。

晋人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从虎口救下父亲。

十四岁的杨香能够扼虎救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孝能生勇。

孝不但能够生勇,还能够生悌,生忠,生信,生礼,生义,生廉,生耻,生仁,生爱,生和平。这个“生”,究其本质,也是一个“顺”。

亲所好,力为具。

我们说顺是孝的主要指标,并非说无原则地顺着老人。《弟子规》没有这么呆板。

是不是在父母说错做错的时候,做儿女的也必须顺着父母的意愿呢?

亲有过,谏使更。

如果父母有错误,给他进谏,让他改变。方法是“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地,轻声细语地,让他去改变。

谏不入,悦复谏。

这一次进言没有成功,再找机会,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去劝说,哪怕“号泣”,哪怕“挞”,也“无怨”。

孝是消除老人的归属焦虑,说白了,就是死亡恐惧。

东方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而消除老人对死亡的恐惧,不但是养父母之身,还是养父母之心,更是养父母之志。

好多癌症患者都是被吓死的,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

一个病房里住着两位同样病情的癌症患者,一位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一位却在那位病友去世后多活了二十年。有人问他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是军人啊,当年连日本鬼子都不怕,还怕什么癌症吗?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年,他八十岁的父亲被查出来膀胱癌,大夫不主张动手术,他坚持让动,大夫说拍片发现那个瘤子正好在一个大血管上,担心手术后下不来。兄长的意见也是回家。因为民间有一个观念,老人必须寿终正寝,就是要落点在老家,去世在外面的人是不能进祖坟的。而且八十岁的高龄,在他们家也创下高寿的纪录了。他说还是听听父亲的意愿吧,就给父亲说,大夫说不动手术也可以,可以回家保守治疗,动也可以,就看您老人家愿不愿意挨那一刀子。他父亲读过私塾,算是一个老秀才吧,非常智慧。说,你们看着办吧,动也行,不动也行。他就明白了老人的心思。正如《弟子规》中说:“亲所好,力为具。”他跟兄长商量后说,动。

但是动嘛,大夫说瘤子正好在一个大血管上,有较大风险,怎么办?他就跟父亲讲:“生命就像旅游,无非是从这辆车上下来到另一辆车上去。这是一个小手术,肯定没事,手术肯定会成功,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万一,如果碰上万一,您就要做好准备,那就是当您感觉真要换车了,一定要记住,换乘离咱家近的那趟,这样,说不定哪天我在小区散步,就会碰到您老人家,我们还会聊聊天,话话家常。说得明白一点,那就是,您投生的时候最好投在我们小区,那样我们就会不时见面的。”

他说当他这样说时,旁边的病人都紧张坏了,觉得这个人一定有神经病!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就是想让父亲放松。因为人最大的痛苦是对死亡的恐惧,而对死亡的恐惧说穿了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者说是怀疑。我这样说,就是想引导父亲看轻死亡,让他觉得,死亡就是换辆车而已,这样他就不会紧张。就是要时时提醒老人明白生命是怎么回事,让他明白生命无非就是从这个车上下来到另一个车上去,车在换,但主人永远不换,他只是一个愉快的旅行者,没必要留恋现乘的这辆车,也没必要担心这趟车的终点就是生命的终点,前面有更漂亮的风景在等着他。这样,他对死亡的恐惧就慢慢消失了。对于老人,不但要说破,而且要反复说,他听一次就会轻松一次。进手术室之前,我对父亲说,老爸,记住啊!他说记住了。结果三个小时后,父亲出来了,人很清醒。那一刻,我的眼泪就下来了。现在父亲已经八十六岁高寿,身体还好。”

因此,让父母接受传统文化中临终关怀的内容,消除他对归属感的焦虑,让他的身心产生一种大愉悦,既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身。吃得简单一点没关系,穿得简单一点没关系,但一定要让他内心有一种大安详。

看完湘潭大学2007级学生罗桂红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报道,大概没有谁不会感动。

23 岁的罗桂红是湘潭大学的学生,家在湘乡市一个四面环山且没有马路的偏远山村。2008 年,母亲杨国英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罗桂红四处举债为母亲筹集了六万元的手术费用。手术过后,医生告诉她,母亲的病需要休养,不能劳累操心。就这样,当时读大二的罗桂红把母亲接到了学校,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更不幸的是,在外打零工的父亲意外地受伤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断了。罗桂红现在除了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准备考试、毕业论文,还要每个周末从湘潭赶到双峰看望父亲。这一切不但没有把罗桂红压垮,反而让罗桂红更加坚强……

真是要给写下这些文字的记者致敬。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本身就是唤醒孝敬的过程。

“背着妈妈上学”,让我们记住这个经典的句子,它们是世界上最感人的诗,尽管它平常。

“背着妈妈上学”,让我们对罗桂红们敬礼,他们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明星”。

一个能够背着妈妈上学的孩子,他走向社会,自然能够担当,自然能够爱戴他人。因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孝是日常。命运不会给每个人创造这种完成大孝的机会。但我们可以在内心深处“背着妈妈上学”。

在古代,哪个县要是出现一个逆子,县令就要把城墙砍去一角。为什么?他没有教育好这一方人民,以此忏悔,以此警示。一个社会把孝如此公约,如此维护,哪一个儿女敢不孝敬父母?

现在,孝之所以像《诗经》所云“式微式微,胡不归”,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把孝狭隘化、肤浅化。大孝是什么?建功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开心。而现在软硬件都出问题了。硬件方面,没有祠堂了,没有家谱了。祠堂是什么?是家族资质。一个人,如果他不好好做人,作奸犯科,将来就没有资格进入祠堂。没有资格进入祠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亲族系统在这儿断代,意味着他的后代将来没有脸面进入祠堂。想想看,一个人在祠堂找不到祖父、父亲的牌位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所以仅仅凭着祠堂这个天然的教育场所,好多人都不敢做坏事了。家谱是什么?它有什么功用?它是天然的教科书。祖上的光荣被一路记录下来,一路传颂下来,对后人当然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激励,它是一个天然的传承。

想想看,茶余饭后,三五童稚,于桌前灯下,围着一本发黄的家谱,听老人讲家族光荣,那是一种怎样的熏陶,怎样的教育。

我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一杯水中包含着多少滴水?我们每天又要使用多少水?如果以滴计量,那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以天文数字才能计算的水的恩情,我们几辈子都报答不完。

如果把养育我们的一切视为我们的父母,那么这个父母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因此,培养一个孩子的孝心,其实是培养他对整个大自然整个宇宙的一份感恩和敬畏。就拿普通的一天来说,我们要活下来,需要粮食、水、空气、电、空间、时间等等。

因此古人把孝作为一个道德总部,从孝着手进行道德建设,真是太智慧了。过去讲举孝廉,其实孝和廉是统一的,如果一个人真有孝心他就会有廉心。他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知道粮食是用来养活我们的,所以不敢浪费。反之,如果一个人不廉,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孝子。不尽孝就是一种浪费,贪污就是一种浪费。

最大的节约是随顺道德,而孝则是道德的根。

如何重建孝的体系,我觉得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政府要有一个倡导,选用公务员和评选文明城市,应该把孝作为重要指标。

如果把孝的问题解决了,治安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自然会有所好转。为什么呢?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不大可能学坏,不会杀人越货,治安问题就可能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不会浪费光阴,会好好学习,教育问题就可能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公职人员他会努力工作,敬业的问题就可能解决了,等等。

真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其次,孝的教育要跟上去,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跟上去。

为什么?现在的一些学校唯分数论,唯成绩论,老师鲜有时间和心力给孩子讲孝道。孝应该进学校,应该成为学校评价学生文明程度的指标,如果某个学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有不孝的记录,大学就拒绝录取,试试看是个什么效果。

因此,在孝道大断层的背景下,要想恢复孝,制度应先于引导。

第三,整个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化民成俗,把孝变成一种风尚。

以孝敬为美,以孝敬为乐,以孝敬为荣,以孝敬为风尚,追星就追孝敬星。当孝敬成为一种风气的时候,就不需要制度了。当一个民族以孝为荣,以孝为生命力,以孝为第一公理第一美德,这个大家庭怎么会不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