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根

人生之根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的承前省。这个“素”,应是那个原初,即大美之洋。无论是形容的动人,还是眼神的动人,都来自那个根本的美,或者说是本体的美,当本体的美消失,一切都化为零。就像一朵再美丽的花,假如离开了根,也无法保持它的美丽。保持花的美丽的,是它的根。人也一样,保持他的美丽的,是他的“根性”。就像一幅画,保持它的美丽的是素绢。素者,没有染色的丝绸。这个“素”,显然是根性的比喻。

教育的意义,就是让人们不要丧失根性,唯有如此,才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子夏说的“礼后乎”应是“礼于素后乎”的承前省。礼也来自这个原初。对于君子来讲,礼只不过是本善的自然流露而已,只有那些还没有达到君子境界的人才需要条理化了的礼的节制。

孔子感叹地说,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没有尝到本体的甘美前,他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味的。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尝到本体的甘美,他也是无法理解《诗经》的。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原初”,只不过被习气的颜色掩盖了。因此,要想绘制灿烂的图画,就得绘本素洁,只有质地优良纯净的素绢才能绘写最新最美的图画。

《弟子规》的“规”,显然是讲人的规定性,即人性。它在总体上引导着我们扎下人生之根。

人性是人的规定性,它是和天性、动物性相对存在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属性。也就是人生的底色——“素”。

正是人性要求我们只能在人性规定的范围内行动,但是现在不少人却想突破人性去生活,天性够不着,就去实践动物性:以满足欲望为生活的目标,以感官享受为生命的意义,以征服自然为价值目标——把整个自然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把除人之外的一切动物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甚至把他人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甚至把地球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甚至把宇宙也作为自己的消费对象。

结果呢?

答案在《庄子》里:“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所以《弟子规》里说: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人们之所以拣择饮食,是因为没有找到饮食的根。而这一切都是从“觉”的丧失开始的。

首先,一些现代人的味觉产生了错位。人类演化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祖先都是天生茹素者,人的身体结构并不适合肉食。哥伦比亚大学韩汀博士在一篇比较解剖学的论文中就证明了此论点。

他指出肉食动物的小肠和大肠都短,比如狼的肠子为身长的3 ~5 倍,这是因为肉的纤维含量少,肠子不必慢慢地吸收养分。相反,人类和素食动物的大小肠都长。人类的肠子约为身高的4 ~5 倍。小肠来回重叠,肠襞有褶皱,所以我们吃下去的肉会在肠中久留、腐烂并产生毒素,成为结肠癌的诱因之一,同时还会给肝脏增加负荷,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此外,肉类缺乏纤维素及纤维质,容易造成便秘,进一步会导致痔疮或大肠癌。肉类中的胆固醇及饱和脂肪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而烧烤肉类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更是含有致癌物。

其次,有些现代人的听觉产生了错位。“反传统音乐”的流行,就是因为人们听觉功能的丧失。其实,最美的音乐大自然早给我们创造好了,那就是天籁之音。如果我们的心足够静,是能够在我们的心跳中听到世界上最美的旋律的,更不要说风声、雨声、溪声、涛声……

但是有谁平时注意过自己的心跳?有谁注意过血液在血管里流淌的声音?

庄子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您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

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义。”

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斥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号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

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并列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您请教什么是天籁。”

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南郭子綦为什么会忘掉自己?是因为他听到了天籁之音。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问他究竟,他讲了一大篇,却讲的是地籁,他为什么不讲天籁?因为天籁无法描述。

而现在的情况是,人们不但丧失了欣赏天籁的能力,也丧失了欣赏地籁的能力,更为可悲的是还丧失了欣赏人籁的能力。

音乐就在耳根,但是人们已经充耳不闻。

再次,很多现代人的视觉也产生了错位。人们之所以贪“色”,是因为人们已经被眼睛掌控,事实上,眼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人。

看看现在的传媒,看看今天的报刊,看看今天的网络,是不是很多奔着人的眼睛而来?

细想起来,色是一个假象,也是一个假想。如果我们的眼睛不存在,这个色就不存在。对于盲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女,那就是他想象中的那一个。

如此想来,色是一个对应于眼睛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自己视为主人,那么眼睛就是守门人。人们贪色,其实是守门人玩的把戏,但最后受累的却是主人。

人们一味地追逐美色,正是因为找不到色的根本。色是阳光,但因为它的刺眼,我们常常看不到太阳本身。人们追色,正是因为已经看不到自己。

古人为了让人从色情的泥淖中出来,设计了许多方法。当我们看到一个美女,要把目光看进去,看到她的骨头上,然后目光会告诉你真相,再美的女人,真相都是一个骨架,如果不信,那你就等着瞧吧,百年之后,她会告诉你答案。可见从现象回到本质,自古就是一个大难题。

同味觉一样,我也不赞成强制戒色。一个人贪恋于色,本质上是因为他还没有品尝到“本质”的“大美”。当一个人品尝过“本质”的“大美”,属于色情层面上的那个“美”会自动脱落。

事实上,色是中性的。我不反对人们欣赏美色,但不赞成人们把美色变成色情。

色情的泛滥恰恰是对美的亵渎。

所以一本《弟子规》,360 句、1080 个字、113 件事,就是讲这个“素”,本质上就是在讲如何扎下人生之大根。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是让孩子扎下端庄和安定的根。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是让孩子扎下“理”的根。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是让孩子扎下“仁”的根。

……

由此,我们发现,《弟子规》本质上是祖先的声声唤归。

那么现代人的根在哪里呢?

答案是在安详里,但是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安详已经尽失。“安”字的意思是女人待在家里。这是一个象征,女人在家为安,男人在家也为安,它暗示我们归位,这个“位”,就是安详。它告诉我们,人总是离开家,社会就要出问题,就要经受风雨和不测。从最通常的层面来讲,父母以工作忙等诸多原因而不在家时,孩子肯定也不愿意回家。孩子不回家会到哪里去?大多数会去网吧。常常出入网吧的孩子则有可能走上歧途,成为问题青年。一个家庭,当孩子成为问题青年,能安吗?一个问题青年出现,他会带其他的青年走上歧途,会让更多的家庭不安,最终会使整个社会不安。

现在的有些年轻人只能从欲望和刺激中体会浮浅的幸福、伪幸福,如梦幻泡影一样的转瞬即逝的幸福。正因为这种幸福是转瞬即逝的,因此人们不断地寻找,然后不断地破灭,最后只能是失望,不,是绝望。

现在的房价之所以上涨,大家找了一万条理由,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没有找到,那就是人们心里没有房子了。

房价之所以高,还因为人们追求大,其实我们是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的。房子再大,一个人每晚也只占用六尺空间。

人们之所以买大房子,有时并不是生活需要,而是心理需要、虚荣需要。

我们回想一下,当年住那种单身宿舍,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又是厨房,其中留下的幸福记忆并不比大房子少。

人们之所以拼命买大房子,或许还因为已经在生命中找不到价值,房子的大小和多少成了一个价值的度量衡,成了一个人的价格标签。

因此,只要评判价值的标准一天不改变,房价就降不下来。当有一天,人们普遍认可人格,普遍爱戴人格,而不仅仅是财富,那么房价自然会回落。

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孩子从小记住《弟子规》中: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个“貌”,不单单指相貌,还有房子、车子、票子。

这个“言”,不单单指言语,还有名誉、声闻、虚荣。

《资治通鉴》讲: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一本《弟子规》,就是教我们如何才能不“失人”,就是《学记》中讲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一本《弟子规》就是让孩子从小通过衣食住行,扎下幸福人生的根,也就是孔老夫子讲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