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原则

落地原则

不少学校把《弟子规》引入课堂,真是功德无量。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弟子规》绝对不单单是用来背诵和考试的。如果是用来背诵和考试的,那不如去背《道德经》和《论语》,更有文采,更养眼。

《弟子规》是要我们去实践的,是要变成我们的习惯,然后成为自然的。如果我们把《弟子规》比作一个面包,那么,只有“落地”,才会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否则,它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

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答曰: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学习的意义,以做有志之士为起始,以成圣人为目的。

什么是礼?《弟子规》本身就是“礼”。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成人”。

现在,有些地区开始恢复成人礼,非常有意义,但是什么是成人,却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能够做到《弟子规》中所要求的,就是成人。

荀子曰:“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内有定,外有应,才可称为成人。真是至理名言。那么,如何才能得定,如何才能善应?落实《弟子规》。前文讲过《弟子规》的六大精神,“根本、孝顺、自性”是定,“诚信、爱众、恭敬”是应。

有人说《弟子规》太简单了,不适合现代的孩子。说这话的人,他连《弟子规》的门都没摸着呢,也说明他压根就没有落实过,如果他尝试过落实,他就不敢说这种肤浅的话。且不要说113 件事我们件件落实,就是一天做到一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凡出言,信为先。

仅这一桩,我们可能都落实不了。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保证一天不说谎话?嘀——短信来了,女的拿到阳台上去看,男的问,谁发来的呀?女的说是同事。是同事发来的吗?显然不是。这已经不是“信为先”了。

男士们可能有共同的体会,我们可能给妻子千金容易,可是要对妻子说一声道歉却非常难。但是,当有一天这个道歉终于说出口了,成功了,你会发现生命有一种大的超越,生活会有一个大的超越,很喜悦,很快乐。因此我想,造化为什么要创造家庭、创造夫妻?就是为了这个而来,就是让你在最近的地方,最日常的地方,最放松的地方,“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炼心平台。在单位、在社会,不愉快时,你会忍过去,虚伪过去,但在家里面,难。因为它是家,所以你会卸下一切面具,脱下一切外套,一个最真实、最不伪装、最不提防的你被还原出来,这时,才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达到真安详的时候。

但难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恰恰相反,快乐就在那个难里面。事实上难度和快乐是成正比的,那是一种超越的快乐。就像跳高运动员一样,不断地给自己增加超越的高度,每个高度都是纪录,每次都是破纪录,这样的生命是多么精彩啊!

那个不断增加的高度,就是人格的高度,就是生命的高度。

经过这样的一段熏习之后,你会突然发现,这两个月怎么这么平静呀,家里居然没发生一点事情。这时候你就觉着心里只有一种绝对的快乐,那是一种低潮的高潮。

生活进入一种低潮的高潮,意味着你的真快乐就要到来了,意味着安详就要到来了。

这个时候你就觉得来自家外面的一些小夜曲、小插曲、小品,再也引不起你的兴趣了,你会觉得待在家里面就能找到快乐的大海,这时,你就会觉得落地不单单是落地,它还是一个境界。

落地本身就是一个境界。

种子只有落地,才会开花结果。

我们可能不知道,“监狱”的本意是讲落地。“监”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弯腰看着面前的一盆清水。干嘛?质检,看自己脸上是笑容还是愁容。在我看来,不时“笑一笑”,就是最好的养生。同样要落地,一落地,你就会知道,“笑一笑”时,你的心咚的一下落地了,这时,我们发现,平时我们的心是悬着的、僵着的。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一直处在一种焦虑状态,脸上的肌肉是紧张的,五脏六腑是紧张的,十二指肠是紧张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是紧张的。

如何才能放松?落实《弟子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不是说一本书你读着读着就会读出一个美女来,不是这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按古圣先贤的教导去做,你就会获得财富和成功,你按照古圣先贤的教导去做,就会变漂亮。为什么?因为古圣先贤的书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教你如何走进安详的,而安详的另一面就是漂亮。为什么?中医认为,生病是因为气不和。为什么气不和?心不平。为什么心不平?不安详。

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最近很烦,妻子患上了美容强迫症,他们夫妻二人的工资都不够妻子每月进美容院的,很是苦恼。我说没关系,你让她去看《水知道答案》,她就会知道,美容的秘诀是让非常非常多的人对她说“我爱你”“我喜欢你”“我感谢你”。为什么?因为人的体内70%是水,想想看,当70%的水纹变漂亮,人能不漂亮吗?新加坡有一位叫许哲的老太太,在110 岁的时候还能做高难度的瑜伽动作,有人问,她的身体怎么那么柔软,我说那是因为她的心柔软。

最根本的落地是回家。但现代人走失了太久太久,已经无法找到回家的路了。

怎么办?落实《弟子规》,通过《弟子规》,走近安详,走进安详。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弟子规》就是我们的毫末、累土、足下,就是我们的跬步、小流。

为此,我们一定要留心,不要让生活轻易滑过,不要让每一个情境轻易滑过。如果我们轻易放过一个情境,就等于我们放走了一个让生命成长的机会。要带着警觉去生活,去对照。早晨起来洗脸的时候,本来用一个度量的水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但我却用了两个度量,错了;上楼的时候,如果楼层不太高,我们是否乘了电梯?如果是,错了;在班上,我们是否把一件事做到圆满?如果没有,错了;接电话的时候,我们是否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如果是,错了;打印文稿的时候,我们是否双面打印?如果不是,错了;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点的菜是否剩了很多?如果是,错了;是否用了一次性筷子?如果是,错了;抽餐巾纸的时候,是否一次抽了很多张?如果是,错了;打豆浆的时候,是否用了一次性塑料杯装的?如果是,错了;一粒米掉在餐桌上,是不是捡起来了?假如没有,错了;收杯盘的时候,碗里是否还有剩饭剩菜?如果是,错了;下班回家的时候,是否把空调和照明灯关上,把电源拔掉?如果没有,错了;在开小车和坐公车之间,是否选择了开小车?如果是,错了……

因为这些都不符合《弟子规》的精神。

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些“毫末”“累土”“足下”“跬步”“小流”,我们就无法长成合抱之木,无法筑成九层之台,无法完成千里之行,无法成为江海。

银川有一位老师倡导“日行一善”教育,在当地很有影响。他让每个学生每天做一件好事,并且全程记录,最后编成一部书稿,拿给我看。我说非常好,但我对他说,还可以再进一步,就是从机械的“日行一善”中走出来,不要让学生早上一起来,就寻思到底是在西街捡一份垃圾呢还是在东街捡一份垃圾,这就错了。正确做法是,引导孩子在他的本分中发现并实践善。如果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善,那么他在一堂课上就可以完成一千件。

前面讲过,如果你懂得了本性,懂得了现场,这一刻你回到现场就是善,不在现场就是恶。为什么呢?古人说“错过是罪”,这个错过即指跟自己错过,跟本体错过。当你不在的时候,小偷进来了,这是一个对等。只要你不在家,小偷就会在家,总有一个在现场,因此最地道的善,是当家做主。对一个学生来讲,老师讲四十五分钟的课,你认认真真地听四十五分钟,就是无数的善。再比如说,当老师讲到善,你的内心中生起一个欢喜,给他一个呼应的眼神,也是一个善。如果在这一刻,心中稍稍有一个不愉快产生,一个逆反产生,就是一个恶。等等。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我跟这位倡导“日行一善”的老师讲,作为“日行一善”的倡导者,一定要把“日行一善”内化成孩子的一种习惯和气质,让它和孩子的学习生活水乳交融,和他的本分水乳交融。

当一个人心里有了爱,他怎么做,做什么,结果都是爱。就像一个母亲,她站着,坐着,躺着,喂给孩子的都是奶。就像一个母亲,并没有按一种模式给孩子做饭,但每顿饭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因此,最为关键的,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

老师要让学生怎么做,老师就要怎么做。现在,老师在办公室看电视剧,却让学生在教室里背《论语》,学生自然没动力。既然《论语》这么好,读着可安详,可治病,可快乐,老师你为什么不乐于其中啊?

因此,教学生好好学《论语》的最好办法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无须拿书,满口《论语》中的句子;下课之后,闲谈之中,也是《论语》中的句子,以身示教,学生自然心向往之。

胡玫拍的《孔子》不是十分成功,但有一点要肯定,那就是影片把《论语》情景化,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看到《论语》的“用”,让大家觉得《论语》不但可以作为学问,而且可以用来交流,用来提高交流水平,包括谈情说爱。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是教育的常识。有一位女士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当年,她博览群书,寻找幸福的秘诀,一直寻了三十年,曾经有无数的文章、无数的方式,无数次让她感动,也无数次让她欣喜:“这次终于找到幸福的秘诀了!”但结果却是无数次的失望,甚至绝望,直到后来她碰到了《寻找安详》,看到了其中的两句话:“真正的阅读在‘做’里,真正的幸福在‘行’里。”“读安详的书,做安详的事”。她才幡然醒悟,原来三十年她一直找不到幸福的原因,并不是读的有关安详的书不够,而是她没有让“读”变成“行”,缺了“做安详的事”这一课。接下来,她按照“安详原则”去做,当一件件细行在生命中落地时,她才发现幸福就在脚下,就在身边,就在床前,就在灶头,甚至就在以前让她觉得十分乏味甚至厌烦的工作里。

这也就是在电影院里,面对焦裕禄、孔繁森的感人故事,大家会一把鼻涕一把泪,但却很少有新的焦裕禄、孔繁森诞生的原因。因为我们一走出电影院,不过一个小时,又回到了惯性生活中,银幕上的那些细节,影院里的那些泪水,没有通过“行”转化成我们的血液和人格,因此无法成为真正的“学”。

可见,要想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力行”是关键中的关键。

至此,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只有如此,才会“有朋自远方来”,因为你已经是一个“说”的人,天下没有人愿意去找那些“非说”之人。也只有如此,你才会“人不知而不愠”,因为你的内心已经被“说”充满,被安详充满,再也不需要外在的幸福了,再也不需要来自浮名浮利的快乐了,再也不需要来自掌声和鲜花的快乐了。这时,我们也才能理解《孟子》中的这段对话: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社会需要我服务,我则去服务,如果不需要,那我正好可以沉浸在本来就在的“说”里面,“反身为诚,乐莫大焉”。根本不存在得志不得志的问题,生命中最大的一个焦虑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