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之则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一大段作者把它归到“信”的门下,但在我看来其实是讲“诚”。那么,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我们回归自性。因为自性本诚。所以这又是一个相应。
那么,什么是诚?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在孟子看来,这个“诚”是什么东西?天道。就像整个天体都在表演一个“诚”字一样。如果哪一天,银河系宣布关门一天,那将是一个什么情形?如果哪一天,太阳说,我今天休一天假,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情形?如果哪一天,月亮说,我今天不绕着地球转了,我要去绕着木星转一圈,那将是一个什么情形?如果春天说,哼,今年我就是迟迟不肯到来,等夏天过后再说吧,那将是一个什么情形?
如果你有过乡村生活经历,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伟大。该立春时它就立春,该惊蛰时它就惊蛰,该立秋时它就立秋,该霜降时它就霜降,同样在演示一个“诚”字。
整个宇宙道德都在表演诚信。人既然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就要向宇宙学习。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可见孔子对信的重视。在《论语》中,信显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人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和信任别人同样重要。
当年,子贡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一要“足食”,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二要“足兵”,有足够的军队;三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如果不信任别人,还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有一个小孩,在外出的船上不小心掉进了海里,因为是从船尾掉下去的,所以船长不知道。但这个孩子没有放弃生还的信念,他坚持游泳,坚持向船靠近。就在这个时候,船长发现小孩不见了,忙让大家找,但是找遍船舱也没个人影儿。船长就断定孩子落水了。怎么办?有人说,这么长时间了,我们回头去找已经没有意义了。
但船长还是下令把船开回去,开到那个有可能是小孩落水的地方。
谁想就在此刻,小孩还在坚持。
结果是,小孩得救。
小孩当然非常感谢这位船长。等他缓过气来,看着船长,非常感激地说,谢谢您救我。船长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船长说,谢谢小家伙,是你救了我一命。
这个对话有些难以理解,却真是精彩极了。
船长为什么要这么讲呢?船长说,我为我当时的犹豫感到耻辱,你这样相信我,我居然在当时犹豫了一下,幸亏我又把船掉转回来了,现在你认为是我救了你,但我觉得是你救了我。为什么呢?是你帮我在内心完成了一个信任。
是什么救了小孩一命?是信任。他坚信船长一定会来救他,同时这个船长坚信小孩一定会相信他去救他。
被人信任成了天下最幸福的事。
这就是诚信演绎的美,真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然而现在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有人落水了,有的施救者还竟然要讨价还价,把报酬谈好再去救人。
不但如此,现在的一些不诚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图财害命。比方说,不法商家出售假种子给农民,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把假种子买回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会错过春播,意味着会一年没有收成。再比如说药品,还有我们已经不愿意再提起的三聚氰胺、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人性泯灭到这种程度,真是一个民族的耻辱。
三聚氰胺不仅仅伤害了小孩的身体,而且损毁了一个地方的形象,在国际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伤害了诚信。
古人活着,是为了完成人格,现在我们更多的人活着,则是为了追求财富。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这种方向如果不改变,诚信的问题解决不了。
在古代,诚和信其实是两个第次的价值观。在古人理解,诚所表达的更接近本体,或者说难度更高,或者说更本源化。前面已经讲过“信”字,说明至少在造字的这个时代,人是非常诚信的。所以“人的话”就是“信”。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信”。就像我们要理解“心理”,就要把它放在“天理”“地理”“物理”这个大的框架里面去理解,不用注解,你一下子就会理解什么是“心理”。就像我们要理解“人性”,就要把它放在“天性”“兽性”中间来理解。同样,把“鬼的话”和“人的话”一对比,我们就知道什么叫“信”。“人的话”就是“信”,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信”是人的法定性,是人作为人最起码的前提。它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本能,是人的基本素质。
古人是把“诚”和“信”放在一块儿来讲的。古人讲“诚”就是“真心”。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那么,什么是人道呢?“思诚也”。就是说,天道本身就是“诚”的,而人道,就是通过“思”,到达“诚”。而“信”,就是实践“诚”。换句话说,它就是人道。所以孟子又说:“至诚而未动者,未之有也。”然后说:“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一票否决。就是说如果你不诚,什么事也做不成。成功也好,幸福也好,快乐也好,都必须以此为充分必要条件,一票也是全票,如果离开这个字再没有什么可谈的。
它是一个最基础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的“天性”所在。
非常赞赏孟子把诚上升到天道。作为人来说,跟天道呼应的,就是真心。一个人如果离开诚,已经是假心了,或者说已经在假心中了。
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弟子规》中要用30 句共180 字的篇幅来谈“信”。
回老家,去串门,大门开着,坐好久,主人不见。再坐好久,主人还是不见。猫在,鸡在。炉里的火没有熄,就自己炖罐罐茶喝。一罐茶喝完了,主人还是不见,然后翻书柜里的书,翻完了,主人还是不见。
正准备往出走,主人回来了,肩上一把锄,脸上落着尘土,头发上沾着草屑。然后折身,回屋和主人拉闲。
就很感慨,我就不敢把城里的家门大开着,让任何一个人进来先喝一杯茶,再看一本书。
问题出在哪儿?
城里人的心虚了,城则无诚,看上去是一个讽刺,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无奈。
古人喜欢把“诚”和“实”合起来用,名为“诚实”。如果老人评价谁家的孩子“诚实”,那是一个无上的肯定。
那么,心如何才能“实”,这个“实”应该是“踏实”。如今的人心里为什么不踏实?因为“诚”不在。
当一个人诚实时,他的心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了。而一个人的心是假的,那么这个人还是真的吗?当一个人变成假的,那么他说的话,做的事,当然是假的。
于是“防”成了社会的主题,也成了生活的主题。
防盗门是防,猫眼是防,监控是防,铁丝网是防,密码是防,法律是防,公证处是防,甚至教育也是防,医学也是防,包括婚姻,也是一个防。
人们都在忙着防别人,却没有谁想到防自己。
问题就出在这儿。
现代人防别人,古人防自己。君子慎独,“慎独”讲的就是防,防自己,防自己的念头发生闪失,防自己的行为发生闪失,为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做人。当一个人时时刻刻防着自己的时候,他会去偷人吗?会去抢人吗?会去杀人吗?不会。所以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防范。而现在呢?
套用孔子常讲的两个字,“忠”和“恕”,诚接近于忠,信接近于恕。诚相当于规律,而信就是按规律去做事。从这个意义上讲,诚是道,信是德。
《说文》注“诚”为“信”。什么是“信”?人说的话。千万不要随便从这个注释上滑过去。“人说的话”,就是“信”。“信”者,“人说的话”。先祖之所以如此造字,就是在他看来,“人的话”一定是可信的。以此推理,当时人的心肯定是真的,那么人也是真的。一个全是真人存在的社会,当然是大同社会。
说得严重一些,当一个人长期处在“虚心”状态,准确些是“心虚”状态,那么这个人必然气虚,气虚乃病。
再看古人对“实”的解释:实者,富也,充满也。
很多现代人真穷,因为没有“实”在。
“诚”加“实”,名为“诚实”,这个词的本义,还保留在民间。那是一种像天地一样的富有和充满。
凡出言,信为先。
注释它的成语很多,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注释它的故事也很多。商鞅当年在南门立木,说如果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去,他就奖励十金。大家觉得这件事太简单了,都不愿意相信。于是商鞅将赏金加为五十金。有人尝试,商鞅就真的赏给他五十金。为此,商鞅取得了民众的信任,朝廷也借之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可以说,这件事情对于之后的变法、统一六国都产生深远影响。而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早推四百年,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已透露出一个消息,那就是西周要灭亡了。
可见,诚信不但是一个人的生命力,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命力。失去诚信意味着丧失生命力。
大概是古人意识到诚信终有一天会丧失,因此给后人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回到诚信的道路和阶梯。《大学》有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何其智慧!
《弟子规》开篇中就在“孝悌”与“谨信”中间提到“信”,可见“信”是一个环节,就像孔子讲的连接车辕和横木的铆一样重要。如果无信,孔子说:“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这个车怎么走啊?没办法走。
我们曾经有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就拿婚姻来说,过去有一个准则,门当户对。给儿子找媳妇,或者说给闺女找丈夫,首先看什么?门当户对。看门风,看对方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家、忠义的人家、孝悌的人家。如果是,娶过来,嫁过去。否则,一票否决。
如果一个人的诚信有不良记录,他的后代可能会连媳妇都讨不到。就是说,要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获得幸福,那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要先做到诚信。找工作也同样。古人为什么特别讲师承?比如说,承到张三名下还是从到李四名下,这里面有大奥秘。如果张三这个人,全社会都公认他非常诚信,那么将来国家选公务员,就肯定从他的学生里面选,为什么呢?一个诚信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肯定诚信。而李四的诚信差一点点,那么国家就不会从他的学生中选公务员,为什么呢?因为源头有问题。社会会视源头的健康与否去选择支流,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这比西方国家到哪儿都背着一个长长的诚信记录让别人看是不是要科学得多?人性得多?
对中国古人来说,不需要西方这种麻烦的办法。为什么?因为诚信记录都写在你的脸上。孟子有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
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就是说,诚信的人看上去肯定很安详,不诚信的人他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安详的信号。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你的表情就是你。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表情负责,也是这个意思。
显然,要重建诚信,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相信有天道存在。一个人只有相信有天道存在,才会相信在宇宙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制约着我们的行为,如果他一定要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代价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因为诚信的丧失而身败名裂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一部人类的成功史就是诚信的成功史,而一部人类的失败史就是诚信的失败史。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我们每一天是不是尽可能说真话,尽可能做有意义的事情,尽可能按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古人为了让我们便于操作,给我们设计了许多方案。《弟子规》本身就是一部诚信的方法论。
一个单位,领导把重要的工作交代给你的时候,肯定是他对你信任的时候。这就是“信任”这个词暗含的意义。只有信才有任,没有信就没有任。反过来,只有任才有信,我给你这件工作,你确实按照诚信的原则做了,我则对你更加相信,将给你更大的任务,又是任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除了要相信有天道存在之外,我们还要明白宇宙本质上是一种合作。科学已经证实,宏观世界里,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微观世界里,有电子围绕原子核转,互相依存。
而人伦是天伦的相应。
由此猜测,人体中也有一个轴,有一个围绕轴运转的小星系,这个轴,就是人的“原子核”,那个围绕着轴转动的东西就是人的“电子”。那么这个轴是什么?就是原子的对应物,我们不妨把它名为“人原”。那个“电子”是什么,就是电子的对应物,我们不妨把它名为“人电”。而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转动的同时,也在自转。那就是说,“人电”也在自转。这个公转轨迹和自转轨迹,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因果轨迹,就是相士推算一个人命相的逻辑依据。
由此可见,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合作,生命本质上也是一个合作,合作停止,生命终止。
这个合作,便是诚信的“物理”,当你诚信时,你进入了合作,进入了本性,进入了顺,而本性和顺本身就是成功和幸福。
相反,一个反合作的人,等待他的则是“逆”,是“厄”。
这时,我们就会明白,古人为什么讲舍而得之,因为舍是合作的前提。
而为了更好地合作他人,我们就要: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就要:
事非宜,勿轻诺。
就要: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就要:
闻誉恐,闻过欣。
因为这些都是合作的保障和保证。
一个人只有在成功的合作中才能体会到安全感,安全感来自对整体的认同。西方的焦虑源于过分地强调个性,过分地强调防。
要重建诚信,我们还要让大家明白,奸诈的直接受害者是自己。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体会,会发现人在说假话的时候,浑身会出冷汗,脸会红,心跳会加速,就是说那一刻,他已经心不平气不和。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又是健康学。
也许有人会说,第一次说假话的时候可能会心跳加速,然后慢慢地说多了就麻木了,汗也不出,脸也不红。没错,但是一个正在说谎的人,他的血液会有反应,细胞会有反应,心是麻木了,但是细胞肯定有反应,因为不诚信不符合天道,所以它不符合宇宙的运行规律,就像春天树不发芽就违背天道、冬天不下雪就违背天道一样。所以古人为什么强调天人合一,是因为顺应自然就会得到幸福,得到健康。
可见,要重建诚信,关键要恢复“大逻辑”。诚信是人的本性。当你能回到真心的状态,你就在诚中。当你由真心驱动去行动,你就在信中。关于诚信的回归,只通过社会的呼唤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让人们回到“大逻辑”之中,相信“得”由一个大的逻辑在掌控,“失”也由一个大的逻辑在掌控。相信骗是暂时的,偷是暂时的,拐是暂时的。即你“大逻辑”上的钱别人永远偷不去,你“大逻辑”上的幸福别人永远骗不去。换句话说,失去的终会回来,骗去的终会回来,而且是增值地回来。而偷、骗、拐、抢来的也终要偿还,而且是加倍偿还,即使你侥幸逃脱现实法律的制裁,也最终逃不过大逻辑的制裁。
因此,防好自己,成了问题的关键。当每一个人都防着自己,都把心思用在防着自己上,社会就会大安宁。
这就回到“敬畏”二字上。当每个人都怀着敬畏感生活,心也就活了,社会也就活了,幸福也就活了。为此,敬同诚,也同信。
还得回到“廉耻”二字上。因为一个人只有怀着廉耻心工作和生活,才会防好自己。为此,耻同诚,也同信。
一句话,要使每个人都愿意自觉地防着自己,唯有恢复“大逻辑”。恢复“大逻辑”,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而要恢复“大逻辑”,就要首先恢复安详。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逻辑”也是快乐的前提,因为“大逻辑”本身就是大看破,大看破自然大放下,大放下自然大自在,大自在自然大快乐。
可见诚信是快乐的底板和平台。如果没有诚信,人是找不到快乐的。一个战战兢兢的人,心虚的人,时时刻刻防着别人的人有快乐吗?连健康都没有。古人认为,健康是怎么得来的呢?心平气和。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防着别人的人肯定心不平气不和,当然就没有健康。没有健康,天天跑医院,肯定没有快乐。
一个没有诚信的人,肯定不会相信他人,而不相信他人,最终会导致不相信自己。忧郁和焦虑就这样产生了。
要让诚信之树常青,必须让人们从中体会到幸福。而体会幸福自然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拿节约水来说,有的人会想,我今天节约了,但是你没有,大家都没有这么做,我的行为是不是有意义呢?算了吧,我也不做了。
这个想法当然是错误的。因为我诚信,我幸福,和别人没关系。这就像我吃了一顿早餐,自己得到了营养。如果把生命视为一棵树,它成长的全部意义就是结出人格的果实,而诚信,则是人格的核。在民间,人们为什么要给关云长建祠立庙?就是敬仰他人格化的一生,事业成败对他来说不是关键,关键是完成人格。
因此,诚信首先是一个向内的要求,只要自己完成一次诚信,就可以为自己鼓一次掌。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诚信,我快乐,足矣,跟别人没关系。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句话看上去有些老好人的色彩,其实不然,它是让我们把心定在“忠”上,定在“性”上,定在安详上,不要黏在“长”和“短”上,因为一个人的心如果黏在“长”和“短”上,“不亦说乎”的“说”就会离我们而去。
甚至,即使“关己”,我们也完全可以“莫闲管”,因为我们的“本自”是流言伤不着的,流言能够伤着的,是我们的“名”,如果我们稍稍懂得“本自”,就会发现这个“名”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既然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为什么要计较呢?
在古代,之所以有那么多关于诚信的感人故事,就是因为古人知道它是幸福的源泉。如果我们看过《尾生抱柱》的故事,就会觉得今天的约会都不叫约会。
一对青年约定在大桥下见面,男青年先到了,便等女青年,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再等,大水就过来了。但这个青年坚信,她一定会来的,就抱着桥柱子等,等啊等,但是女青年始终没有来。大水就漫过他的脚、他的膝、他的腰、他的胸,最后把他带走了。
看完《尾生抱柱》的故事,我们可能会觉得尾生很傻,其实傻的是我们自己。
如上所言,古人是把信作为人格建筑中的第一建筑去建造的,就是说,在信这栋人格大厦面前,生命成了材料。我的生命可以不要,但我要完成这栋建筑。对于尾生,他的生命相对于信誉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是给我们演了一出大戏,什么戏呢?关于生命价值的大戏。沿着这个逻辑,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颜回放着高官不做,放着钱财不赚,就要跟在孔子身边。同样,权力和财富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的目标是完成人格,达到一个“不迁怒、不贰过”的君子状态,一种诚信的状态。所以在古人看来,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也就是人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答案是完成人格。换句话说,在古人看来,人,就是为完成自己的诚信而来的。当年的那些燕赵侠客,只要答应他人的事情,即使献出生命,也必须完成,就是这个道理。
而有些现代人理解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呢?就是去赚钱,去享受。
钱是赚了,得到的却是伪享受。为什么呢?因为“诚”是“真心”,是本体,当然就是快乐和幸福的根源,一个人连根和源都没有了,还能快乐吗?由此而知,诚信是快乐的代名词,诚信和快乐是一体两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明“诚”还是成功学,幸福学。
当然,我这样说,肯定会有人质疑。这不怪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体会过诚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现在这个世界为什么很少看到“船长和小孩”那样的风景了?就是因为人们已经好久没有从诚信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了。
2010 年2 月9 日,农历腊月二十六,为抢在大雪封路前赶回老家给民工发工钱,武汉市黄陂区建筑商孙水林连夜从天津驾车回家,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
2 月10 日下午,孙水林的弟弟孙东林给哥哥打电话,没人接,他当时就预感出了事,立即给北京警方报了案。
11 日凌晨,他赶到了兰考县公安局,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了医院太平间。在那里,一个老人问他找的是不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他的预感越来越强烈。看到他们时,他当即就晕倒了。
2 月12 日,在开封高速交警支队民警的指引下,他在南兰高速二郎庙收费站附近,找到哥哥已被撞烂的轿车,在后备厢下放备用轮胎的地方,发现二十六万元现金完好无损地放在里面。
“取出钱的一刹那,要替哥哥结清工钱的想法就闪现在我脑海里。”孙东林说,“哥哥今生不欠人一分钱,不能让他欠下来生债。”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的孙东林动身往家赶。
2 月12 日,已是腊月二十九,上午,孙东林赶回了武汉黄陂老家,来不及休息,就让民工互相通知上门领钱。面对大家,他说:“账目及账单现在都找不到了,这是本‘良心账’,大家也凭良心领钱,大家说多少钱,我们就给多少。”
“当时在孙家,一边是老人痛心哭泣,一边是孙东林让大家报账领钱。好多工友都说先办丧事,年后再说,可孙东林不同意,坚持让大家收下钱。”一起陪同孙东林来处理孙水林后事的农民工邹爱桥告诉记者说,年前他也领了一万多元工钱。跟着水林老板干了这么多年,还没被欠过工钱。
这真是一个让人肝肠寸断的腊月二十九,这一天,从早到晚前后六十多个民工上门领钱,二十六万元不够,孙东林又垫了六万多,丧子的老母亲也硬是拿出了一万养老钱,“拿去发工钱,不能让儿子背上欠钱的名声”。
孙东林坐在客厅,看着工友们领到一笔笔工钱。他说:“哥哥就是为了给他们送钱,才赶夜路回乡的。只有把钱发到大家手中,才能告慰哥哥一家的在天之灵。”
13 日,孙东林驱车五百余公里,返回哥哥孙水林的车祸事故现场河南开封处理后事,泪水再度喷涌而出:“哥,工钱一分不少,年前全付清了,你可以安心地走了。”
这就是打动过很多人的《信义兄弟,接力送薪》的故事。一时间,这个发生在荆楚大地的信义故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级媒体纷纷报道。“这对兄弟,感动中国;这样的良知,感天动地。”一位网友的留言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孙家兄弟的感人故事也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共鸣,有网友发帖留言说:“一到年关,有些包工头就玩‘潜伏’,逼得农民工跳楼、爬高塔讨薪。包工头成了黑心人的代名词,孙家兄弟让人改变了这个印象。”
这是非常中国的一个故事,是古老民间伦理的现代延伸。在古代中国,这种故事本不稀奇,现在我们之所以津津乐道,说明它已成了稀缺资源。
我们可以作一个初步判断,信义兄弟不一定学过《弟子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的父母从小是按《弟子规》的精神来教育他们的。因为我们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不欠农民工的工资,他们兄弟已经坚持了二十年。为此,才能有那么多人追随他们,也才有那么多人在孙水林遇难后自发地吊唁。
真是要向信义兄弟深深致敬。
让我们倍感安慰的是,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和信义兄弟一样,广州体彩销售中心林海燕的事迹又大大增长了现代人对诚信的信心。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有一位先生长期在林海燕的彩票站买彩票,有一天,这位先生出差了,就委托林海燕帮他打彩票号,结果打出来的这张彩票中了518 万元的大奖。这笔钱无论对于买彩票的先生还是林海燕来讲,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林海燕信守承诺,给这位先生打电话,说,您的彩票中了518 万元的大奖,请您出差回来拿彩票。当时这位先生还怀疑是不是催他回去结买彩票的钱。大家知道,中国的彩票是不记名的。这张彩票在谁的手里谁就可以拿去兑奖。但是林海燕却一直把这张彩票留到这位先生回来。这位先生拿到彩票,感动得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有人还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和考验。
这年林海燕被评为中国体彩先进个人,大家觉得这个奖励太小了,应该把她树立成榜样,让全国人民学习。
有记者问我如何看待这件事时,我说,在我看来,社会的奖励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林海燕自己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奖励。从此,会有一种任何外在奖励都不能提供的幸福感伴随她的人生,那才是林海燕最看重的。
一个晚上,我打车回家,到地方后给司机师傅一张人民币,师傅给我找回一大把钱。我说:“不对啊,师傅,我给你十块钱,你怎么找我这么多钱呢?”他说:“不对啊,先生,你给了我五十块钱。”那一刻我内心体会到的幸福确实是干别的事体会不到的。事实上,那位司机师傅获得的幸福感肯定要比我多得多。在我看来,他也是林海燕。换句话说,从518 万元大奖的故事,我们可以推断,在林海燕的人生历程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