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传播与社会发展

一、发展传播学的兴起

二、十年来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引介

三、十年来发展传播学实证研究成果

四、健康传播研究与媒介素养研究

五、反思与前景

六、结语

第二节 传播民族志的本土化

一、传播民族志本土化问题的提出

二、传播民族志的知识源流

三、中国传播民族志的研究社群与取向

四、传播民族志知识本土化展望

第二章 中国传媒生态变革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再造新闻业

一、移动新闻内容“再造”新闻业

二、我国移动新闻内容的发展现状

三、移动新闻内容的管理与规制

四、在移动新闻业态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二节 自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范式革命

一、自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勃兴

二、传统新闻范式所遭遇的危机

三、自媒体语境下的专业主义再界定

四、自媒体是否对主导新闻范式进行了革命

五、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范式转移

六、结语

第三节 新技术条件下的中国新闻业市场竞争

一、平台媒体的崛起

二、数字新闻业的问题及其成因

三、市场化与数字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新闻业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第四节 市场化背景下的新闻寻租

一、市场化新闻业的兴起

二、我国的传媒市场化、舆论监督与新闻寻租

三、新闻寻租行为的类型学分析

四、影响新闻寻租的结构性因素

五、结论

第五节 报业生态的溃败

一、案例回顾

二、各方对此案的反应

三、市场俘获传媒权力

四、对策与建议

第六节 平台化背景下我国新闻生态的补偿与重构

一、平台媒体崛起与新闻生态的失衡

二、新闻生态理论

三、平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合

四、新闻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

五、新的传媒生态形成

第三章 新媒体赋权

第一节 电子媒体情境下的城乡社会流动

一、西部农村的社会流动

二、电视文化与社会流动

三、石栏村电视场域的构建过程

四、电视如何对社会流动施加影响

五、电视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六、建议与对策

第二节 城市“蚁族”的媒介话语表达

一、“蚁族”相关报道梳理

二、传媒报道行动逻辑的话语分析

三、“蚁族”相关报道的行动逻辑分析

四、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底层群体报道

第三节 互联网对草根阶层的赋权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互联网的增权作用

三、资料分析与研究发现

四、结论和讨论

第四节 女性网络红人的身份展演与自我赋权

一、女性网络红人的崛起

二、网络视觉线索缺失与补偿

三、女性网络红人的自我表露与准社会交往

四、中国女性网络红人的“敢曝”心理与大众的身份认同

五、女性网络红人产生的深层社会动因

第五节 互联网中介的城市公共参与

一、城市规划中的沟通与传播

二、地铁规划行动者网络空间的转译过程

三、城市权利的表达

第六节 青年志愿者的网络文化空间构建

一、志愿者文化在中国

二、社会空间理论

三、志愿者文化空间的代际差异

四、志愿者活动打通社会区隔

五、异质文化空间的连接与沟通

第七节 志愿者管理的新媒体平台建设

一、互联网中介的社会治理

二、志愿者信息平台的两种模式

三、如何改进新媒体治理效果

四、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新媒体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网络信息权力的翻转

一、自我衍生的互联网及其复杂性

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全球社会运动

三、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国家制度化举措

四、我国的制度化手段及其效果

第二节 微博实名制的实施

一、微博实名制的困惑与挑战

二、微博实名制的赋权与收编

三、完善微博实名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中国网络舆情产业

一、网络舆情业的发展情况

二、具有代表性的舆情机构与舆情产品

三、舆情监测在舆论调控中的运用

四、舆情监测行业政治性、商业性与专业性的博弈

五、舆情行业相关主体的社会责任建构

第四节 我国的新媒体管理政策评价

一、新媒体管理动态扫描

二、新兴媒体形态的管理与规制

三、我国新媒体管理政策趋势

四、我国新媒体管理政策的评估与评价

第五节 新媒体政策的评估体系建构

一、为何要评估新媒体政策

二、传媒政策评估研究概况

三、新媒体政策评估的具体内容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