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文化在中国

一、志愿者文化在中国

志愿者在中国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往从摇篮到坟墓的国家福利在逐渐收缩,大量以往政府提供的服务正在被社会服务所代替,或者以政府和社会共同建设的面目出现。而志愿者正是顺应这一需求,弥补那些政府治理资源未能到达的空白区域。但是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领域,虽然政府的统一管理已不再可能,但是也不能任由社会力量前来接管,因为许多具有国际背景的非营利组织也可能会引发社会变革。

我国的志愿者文化也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在传统的乡村社会,虽然也有邻里的守望相助,但是并没有以制度化的志愿者组织的面目出现。只有到了城市社会中,大量人口、资源聚集起来,大型的社会活动需要规模化、组织化、持续性的志愿者服务去支撑。同时由于职业的社会分工和节假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繁重的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在闲暇时间去从事志愿者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别人。

志愿者文化在我国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然属于从属文化范畴,主要在一些专属群体中流行,并未受到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志愿者文化在我国作为从属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年龄结构的局限性,目前较为崇尚志愿者文化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于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和大学生群体。而位于社会中坚阶层的青壮年由于面对较大的生存压力,肩负了较重的家庭责任,较少有机会出来从事志愿者活动。第二,活动范围的局限性,老年志愿者群体的活动范围主要在社区,而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活动职能在节假日进行,无法日常化。第三,与其他主导意识形态相比,志愿者文化还比较弱势。例如“无利不起早”的商业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官场文化等,志愿者文化勃兴于新崛起的中产阶级群体内,并且从城市往乡村扩散。

虽然志愿者文化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但我国的志愿者文化在当下的社会场域中仍受到多重力量的影响:一是政府,虽然政府退出了非常多的社会服务领域,但政府依然需要对志愿服务领域进行管理;二是商业,虽然大量的志愿者机构都是以非营利组织的面目出现,但背后仍然依靠商会的支持;三是国际力量,大量的境外志愿者组织在近年来一直试图进入我国,但是影响范围还比较有限;四是宗教组织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建设宗教事业也广泛地吸收志愿者参与。

目前我国对志愿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治理层面,较少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考察志愿者文化。文化作为社会的操作系统,对公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力。本研究旨在对老年志愿者群体和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的区别以及互通有无、互相合作的可能性。

本研究通过多址民族志的方法对武汉市的某居民社区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解二者在地方感、年龄、文化思潮、社会心理方面的差异。青年志愿者文化空间具有流动性、网络化、创造性、多元性特征。志愿者文化空间为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大学生和老年志愿者赋权,为他们提供了社会网络支持,帮助他们与地方建立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