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四、结论

近年来,政府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密集地出台针对新媒体的管理政策,并已经形成政策网络。但这些政策是否真正得到了执行,是否公正、合理、有效,尚待考察。我国亟须建构新媒体管理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维护用户正当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当算法等自动化治理工具介入互联网治理中时,我们需要提升这些技术手段的透明度,防止算法滥用之后侵害用户合法的表达权、隐私权和信息控制权。

我国应加强对新媒体管理政策的监测与评估。我国的新媒体政策的决策,需要从毫无数据、全凭直觉的状态,转化为搜集、分析经济数据,并吸收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新闻传媒业需要有系统性的立法,对传播领域的相关主体进行统摄性的约束和治理。新媒体管理政策的制订和执行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可问责性;规制过程的透明;政策的合法性问题;政策的持续性与一致性;界定政府边界、规范管理职能。对传媒政策的评估,要实现经济分析与价值分析的平衡与统一。

新媒体管理政策的评估也面临一些难点问题:公共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弹性,我国的新媒体管理政策行动与社会情况变化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政策的影响或冲击常常过于广泛或存在分歧,不易评估其效益,一项新媒体管理政策对网民和非网民、政府和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政策评估所需资料不易取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调查;相关部门和新媒体企业不见得会配合;如何吸纳公众参与新媒体政策评估。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决定了能够科学地评估新媒体管理政策的绩效。

【注释】

[1][美]乔纳森·齐特林.互联网的未来:光荣、毁灭与救赎的预言.康国平,刘乃清,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2]王京山.自组织的网络传播.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Mario D,McAdam D.Social Movements and Networks:Relational Approaches to Collective Ac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Fuchs C.The Self-organization of Cyberprotest.WIT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2006,36:275-295.

[5]Crossley N.Making Sense of Social Movements.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6]何白.网络集群:非理性行为的温床——浅析“网民围攻”事件中的集群及影响.东南传播,2007(7).

[7]戴维·波普诺.社会学.11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Smelser N J.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3.

[9]Kornhauser W.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London:Routledge,1959.

[10]Gurr T.Why Men Reb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11][美]彼得·R.芒戈,诺什·S.康特拉克特.传播网络理论.陈禹,刘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詹德斌,王莉,王轶锋.网络暴力困扰社会韩国在争议中推行网络实名制.新华网,2008-06-18.

[13][美]大卫·柯克帕特里克.Facebook效应.沈路,梁军,崔筝,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1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8]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1][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刘振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2]刘军,李林.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4]赵鼎新.当下中国公共舆论的特殊性.青年记者,2011(5).

[25]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6]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7]赵衍.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28]何显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29]王四新的新浪微博,2012年发表。

[30]王四新的新浪微博,2012年发表。

[31]微博实名制的是与非.联合早报,2011-12-19.

[32]王四新的新浪微博,2012年发表。

[33]刘海龙.对微博舆论场的四个误读.人民论坛,2012(4):22-23.

[34]胡凌.中国网络实名制管理:由来、实践与反思//巢乃鹏.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5]巢乃鹏,周玉黍.BBS社群实名注册制研究——以南京大学小百合BBS为例//杜骏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第三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6]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7]掘金微博实名制:国政通浮出水面.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2-29.

[38]郭于华的新浪微博,2012年发表。

[39]熊培云的新浪微博,2012年发表。

[40]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邱道隆,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

[41]张化冰.网络空间的规制与平衡:一种比较研究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2]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互联网的误读.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3]陈昌凤的新浪微博,2014年2月26日发表。

[44]张婷樾.舆情监测:是职业也是产业.人民日报,2013-10-10.

[45]祝华新:网络舆论工作做好12个关键词.人民网,2013-12-06.http://hb.people.com.cn/n/2013/1206/c210118-23770443.html.

[46]降蕴彰.舆情分析师来了.经济观察报,2013-11-02.

[47]杨丽娟,张音.走近网络舆情分析师:“一专多能”的“杂家”.人民网,2011-06-07.

[48]王来华.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差异性.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36-340.

[49]于家琦.舆情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价、过程和议题.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50]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4版.谢明,伏燕,朱雪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1]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新华网传媒频道和人民网传媒频道。

[52]北京日报.《广州日报》告《今日头条》偷搬头条.中国新闻网,2014-06-09.http://www.chinanews.com/fz/2014/06-09/6257247.shtml.

[53]黄里.国家版权局副局长:“今日头条”构成侵权已整改.中国新闻网,2014-09-16.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9/16/content_28784621.htm.

[54]王路.罗辑思维,你讲点职业道德好不好?.http://zhuanlan.zhihu.com/wanglu/19932053.

[55]高亢.权益保护机制缺失我国网民一年损失1434亿元.新华网,2014-08-28.

[56]Waever O,Buzan B,Kelstrup M,et al.Identity,Migration,and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in Europe.London:Pinter Publisher,1993.

[57]新闻评议会谴责凤凰网新闻客户端传播情色低俗信息.千龙网,2014-07-29.http://www.baom.com.cn/2014-07/29/content_13310.htm.

[58]刊载灾难事故图片失范网站受到公开批评.北京青年报,2014-08-09.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408/t20140809_10808559.htm.

[59]宋新蕊.国家版权局确认“今日头条”侵权.人民网,2014-09-16.http://news.sohu.com/20140916/n404348206.shtml.

[60]陈映.欧美传媒政策的范式转型:以媒介融合为语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1]陈映.美国传媒政策中的公共利益标准:概念的表征及演进.国际新闻界,2013(10):65-76.

[62]Napoli P M.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s Policy.Principles and Process in the Regulation of Electronic Media.New York:Hampton Press,2001.

[63]Cheung A S Y.The Business of Governance:China's Legislation on Content Regulation in Cyberspace.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Politics,2005,38(1):1-38.

[64]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9):105-125.

[65]李丹林.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政策与法律研究论纲.南京社会科学,2014(2):115-121.

[66]陈绚,杨秀.新闻传播与媒介法治年度研究报告201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7]郎劲松.美国新闻传播政策的自由理念与扩张取向.新闻爱好者,2002(4):27-29.

[68]吴飞.法意下的表达自由——兼论各国传媒政策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2003.

[69]胡正荣,李继东.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新闻大学,2005(1):3-8.

[70]肖赞军.西方国家传媒规制政策的变迁及启示.当代传播,2009(6):55-58.

[71]张咏华,何勇,郝进平,等.西欧主要国家的传媒政策及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2]陈昌凤.美国传媒规制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3]董天策,陈映.西方传媒政策的范式迁移与重建:一个思想史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29-134.

[74]陈映.美国传媒政策中的公共利益标准:概念的表征及演进.国际新闻界,2013(10):65-76.

[75]胡泳.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新闻学研究,2010(103):261-287.

[76]付玉辉.试论数字媒体内容国家监管体系变革的现实可能性.国际新闻界,2007(11):36-40.

[77]方兴东,张静,张笑容.即时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治理.现代传播,2011(5):64-69.

[78]曾润喜,徐晓林.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政治学研究,2010(4):75-82.

[79]Guba E G,Lincdn Y S.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Los Angeles,CA:Sage Publications,1989.

[80]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4版.谢明,伏燕,朱雪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1]Rossi P H,Nock S L.Measuring Social Judgments:The Factorial Survey Approach.Los Angeles,CA:Sage Publications,1982.

[82]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