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夏文蓉.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9-84.
[2]科林·斯巴克斯.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M].刘舸,常怡如,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OGAN C L,BASHIR M,CAMAJ L,et al.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The State of Research in an Era of ICTs and Globalization[J].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2009,71(8):655-670.
[4]祝建华.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70-76.
[5]张学洪,弭秀玲.新闻传播效果透视[J].学海,1990(4):27-34.
[6]王怡红.对话:走出传播研究本土化的空谷[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5(6):10-13.
[7]闵大洪,陈崇山.浙江省城乡受众接触新闻媒介行为与现代观念的相关性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1(3):14-46.
[8]陈崇山.广州地区观众收视率调查系统通过鉴定[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1(2):68.
[9]孙五三.交往行为与观念现代化(媒介与观念现代化全国调查报告之一)[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2):16-24.
[10]张宇丹.传播与民族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1]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徐晖明.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状况[J].当代传播,2003(2):14-16.
[13]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4]张国良.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5]王晶.我国媒体公信力的隐性危机——以北京新兴医院的广告传播为个案[J].新闻大学,2005(4):16-18.
[16]KREPS G L,BONAGURO E W,QUERY J L.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C]//JACKSON L D,DUFFY B K.Health Communication Research:Guide to Developments and Directions.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8.
[17]陈丹.与疾病的隐喻抗争:网络社群媒介“肝胆相照”论坛的健康传播实践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8][英]答雅·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M].董关鹏,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9]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3):227-236.
[20]郑欣.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当代中国研究实证方法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3):52-61.
[21]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J].社会学研究,2010(2):1-29.
[22]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3]汪琪.“华化”传播研究:挑战、目标与取径[C]//黄旦,沈国麟.理论与经验——中国传播研究的问题及路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4]李少南.传播学在中国的一些观察[C]//张国良,黄芝晓.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5]李金铨.在地经验,全球视野:国际传播研究的文化性[J].开放时代,2014(2):133-150.
[26]陈韬文.论华人社会传播研究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处理[C]//张国良,黄芝晓.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7]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M].李甦平,龚颖,徐滔,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8]潘绥铭.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9]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0]LOFLAND J,SNOW D,ANDERSON L,et al.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M].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6.
[31]杰夫·刘易斯.文化研究基础理论[M].2版.郭镇之,任丛,秦洁,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2]蔡骐,常燕荣.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16-22.
[33]马杰伟.酒吧工厂: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4]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9):39-66.
[35]邱林川.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6]潘忠党.“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J].国际新闻界,1997(3):34-46.
[37]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8]刘锐.电视对西部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89-99.
[39]曹晋.传播技术与社会性别:以流移上海的家政钟点女工的手机使用分析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71-77.
[40]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1]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2]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D].上海:复旦大学,2006.
[43]谢咏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4]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5]陈曙红.中国中间阶层教育与成就动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46]程世寿.湖北省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1-115.
[47]祝建华.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70-76.
[48]张学洪.新闻传播效力的一项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2):17-29.
[49]裘正义.大众媒介与中国乡村发展[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50]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1]姚君喜.信息传播与西部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1):1-5.
[52]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3]邓炘炘.动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4][美]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M].麦永雄,柏敬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5]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6][法]菲利普·卡班,[法]让-弗朗索瓦·多尔蒂耶.法国视角下的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思想[M].吴绍宜,夏其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7]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8]CONGER J A,KANUNGO R N.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71-482.
[59]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0]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2版.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2][美]理查德·韦斯特,[美]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2版.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3]徐贲.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64]李红涛,黄顺铭.有形的知识积累与无形的社群互动——由知识社会学角度反思新闻传播领域之引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5):6-11.
[6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6]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7]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68]涂骏.论差序格局[J].广东社会科学,2009(6):165-170.
[69]ANDREWS K M,DELAHAYE B L.Influences on Knowled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Psychosocial Filter[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6):797-810.
[70]肖燕雄,熊敏.近期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术资源——新闻学论文的外部学科引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4):116-119.
[71]何威.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2]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邱道隆,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
[73]张化冰.网络空间的规制与平衡:一种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4]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互联网的误读[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75]王来华.舆情研究与民意研究的差异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36-340.
[76]于家琦.舆情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价、过程和议题[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77]加文·帕克,乔·多克.规划学核心概念[M].冯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78]迈克尔·P.布鲁克斯.写给从业者的规划理论[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79]曹正汉,薛斌锋,周杰.中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约束——基于地铁项目审批制度的论证[J].社会学研究,2014(3):30-55.
[80]刘天祥,张淑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名称命名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03,(1):33-36.
[81]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0(1):49-55.
[82]张世威.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研究——来自土家摆手舞的田野释义与演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8):20-28.
[83]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
[84]李如铁,朱竑,唐蕾.城乡迁移背景下“消极”地方感研究——以广州市棠下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7,32(3):27-35.
[85]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2):4-10.
[86]杨国斌.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M].邓燕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