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霖山 阳觉殿战斗
第四支队敢打敢拼,军威大振。日寇丧心病狂,残杀道士道姑,纵火烧毁阳觉殿,浙东著名道观付之一炬!
“大伯,阳觉殿不远了吧?”路上一直未见行人,好容易见到一位骑摩托的大伯,我急切地问。
“前面拐弯就到了。”他大声回答我,声音盖过了摩托车声。
可是,这个弯够长的,好一会儿,方见前面山岙有一开阔地,老树兀立,气象有些异样。这里应该就是阳觉殿战斗遗址了。
果然,山路旁有一石碑,上刻魏碑字体:阳觉殿战斗旧址。落款为:中共观海卫镇委员会,慈溪市新四军研究会,二〇一八年七月。石碑左上角有二维码,扫一扫可见文物部门提供的文物保护点信息。
关于80年前的那场战斗,能找到的史料不多。阳觉殿战斗的基本战况,三北游击司令部参谋长刘亨云回忆录《浙东游击纵队》有记载,我在此做个简要转述。战斗发生于1942年10月8日清晨,谭启龙、何克希率领的司令部、第四支队等在慈溪西部阳觉殿,遭到由慈城方向向我进犯的日伪军300多人的突然袭击。敌人先后发起7次冲锋,战斗十分激烈。开始时战士们还注意利用地形地物,后来当情况紧急时,无论干部战士都挺身而起,第四支队副支队长张季伦向冲锋的敌人甩出了四五个手榴弹,还不停地在各个阵地上奔跑,指挥部队英勇抗击,向战士们传告杀伤敌人的战果,鼓舞部队的士气。
负责指挥战斗的第四支队副支队长张季伦,对阳觉殿战斗有较详细的记述。那篇文章题目是《阳觉殿大败日寇》,载于《鏖战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抗战纪实》一书。刘亨云参谋长提到的“紧急情况”,张季伦同志记忆中有更丰富和真切的细节。
天色大亮,云雾消散了……从毛竹林的空隙中,可以看见穿黄军衣的鬼子和伪军从各条山卡向上涌来,嘴里还哇哇地叫着。
…………
鬼子靠近过来,唰地散开了队形,向各座山头进行短距离冲锋,嚎叫声响遍山野。到可以辨清敌人的脸形时,我就命令部队开火,东西两侧步枪声和榴弹声相继而起,正面刘发清那挺重机枪喷出了长长的火舌。
敌人遭到突然打击,队形立刻混乱……有的还不管死活从丈把高的岩石[向]下跳,在逃走的路上,留下了七八具尸体。但沉默了不到10分钟,几把明晃晃的指挥刀又逼着鬼子和伪军钻出死角,一步步爬上山来。等他们进入我机枪火力网时,我们的机枪咆哮了,弹丸密似雨点泼向敌人。正当战斗激烈的时候,左侧两挺轻机枪突然不响了。我回头一看,糟糕,发生了故障,4个机枪手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对着卡壳的机枪发愣。敌人就乘机一拥而上,敌人的榴弹有的扔到了我们的阵地上,有的被毛竹林挡了回去,在半空中炸开了花。眼看着就要和敌人进行白刃战。我连忙跃出掩体,站立在阵地上,高举木壳枪大声呼喊:“同志们,用榴弹步枪拼啊!”在不知不觉中,我打完了木壳枪子弹,扔了四五个手榴弹。烟火碎石蹦得睁不开眼睛,我只有依靠耳朵辨别情况。听着鬼子惊叫着向山下败退,战士们的[在]呼喊:“退了,退了,死了两个……嘿,又倒了三个……打呀!”接连又是轰隆隆的榴弹爆炸声。
在阵地上激战的时候,这种呼喊真能振奋人心,我擦了一下眼睛,向四面环顾,见几个战士半身露出掩体,在瞄准射击。山坡上横倒着敌人的十几具尸体和20多个伤兵……
面对这幅景象,使我忽地想起了罗炳辉师长的话:“胜利是鼓舞士气的法宝。”我立即在阵地上走动起来,因为这一仗对我们来说有双重意义,一是消灭敌人,二是锻炼部队。我热情地向战士们道贺:打得好!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向我报告战果。
…………
阳觉殿一仗,军威大振,群众纷纷歌颂这次战斗,还编了许多歌谣:“三四五支队赛神仙,阳觉殿消灭鬼子二三千……”当然这是夸大了,实际上我们只杀伤了日伪军几十名。四支队从这里起步,树立了优良的战斗作风,在以后浙东的武装斗争中,和三支队、五支队一样,成为一支能战能守、顽强不屈的部队。
前几日,与慈溪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林峰同志说起,我想去看看阳觉殿遗址,他兴奋地告诉我:“阳觉殿遗址在林场方向。”我想略微体验一把当年三北游击部队上山的情景,保留那么一点点探险的气氛,故没开导航,循里杜湖沿山路一直往上,过解家,进入杜岙洪家,照着路标驶入去林场的道路。见路旁农人在挖笋,驻车询问。
“上阳觉殿啊,路笔笔陡。就一条路!”农人言语简短,却让我平添一丝畏惧。
大概前面就是林场范围了,因为有一道电动门,半开半掩着。再往上,山路越来越陡,车子显得有些吃劲了。终于,在一个岔路口,见到了一块木牌子,上写“阳觉殿”,画有箭头。担心山上路窄不好掉头,我把车弃在道旁,步行上山了。两边老松似列队的士兵,风过处响起阵阵松涛。往东边大海方向望去,有几处村落,屋舍俨然。边走边想,当年游击队上山靠谁?应该有当地老乡带路吧。脑子里又有几个问题开始盘旋:为何有这次转移?是三北游击队主力吗?为何会经过阳觉殿道观?
1942年9月2日,浙东区党委在鸣鹤场召开会议,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达到在浙东保持战略支点”的指示,做出了《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定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工作方针。为实行这一战略方针,三北游击部队分成三部分行动,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率司政机关和第四支队、教导队挺进四明山区;刘亨云率第五支队在三北地区坚持斗争;连柏生、林达率特务大队和新国民兵团开辟慈东、慈西地区,以保障三北与四明山的联系。
10月6日,第四支队按计划执行区党委的部署,向四明山区开拔。次日,日军对三北地区进行“大扫荡”。8日晨,谭、何所率司令部、第四支队、教导队在阳觉殿遭到日伪军的突袭。刘亨云参谋长在回忆文章中写到我军伤亡数字:牺牲6人。关于此次战斗的意义,刘亨云指出,显然,“敌人伤亡大,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日军竟未能攻下阳觉殿,这是他们在浙东的土地上很少碰到过的,因而十分震惊”。
沿途看到体育部门制作的“健身步道示意图”,上标有“大霖山古道”字样。我豁然开朗:山上自古有道。游击队必是沿古道开赴四明山区,途中经过阳觉殿的。这次行动,是“坚持三北,开辟四明”方针的一部分。过大霖山南坡,便是三七市了。
我扫了慈溪市文管办提供的文物信息二维码,信息显示,这个点于1986年7月被列为第一批慈溪县级文物保护点,公布的名称为:阳觉殿日军侵华暴行遗址。文物部门自有他们的视角。以下为文管办对于遗址的介绍:
阳觉殿日军侵华暴行遗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杜岙村往南、沿解放岙上市林场大霖山东南坡。阳觉殿俗称羊角殿,前身是始建于元代的清隐庵,以“山高阳觉早”而名。1942年10月7日,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四支队与日军激战,后日军放火烧毁了阳觉殿。遗址现保存一幢五开间大殿建筑。
该遗址是当地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性史迹之一,且作为一处境内为数不多的古代道观遗址,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研究价值。1986年7月公布为第一批慈溪县级文物保护点。
激战的时间,据刘亨云参谋长的回忆及有关记载,都是1942年10月8日。
来之前,我脑子里无数次想象过阳觉殿遗址的样貌。荒草掩蔽着残垣断壁,却仍可想见当时的规模。可是,也许时间过去太久了,也许是被有意无意破坏了,这里已经找不到昔日战场的一点痕迹,也很难看到昔日道观建筑的遗存。道旁有一个混凝土建筑构件,重重地卧在地上。还有一口水池,水池四周的石头长满青苔,该是老物件。其余所见都是新的,新的白墙,新的简易的砖瓦房。房前有一些供奉器具。或许成了一处自发的道场?
简易砖瓦房雪白外墙一角,竖着一块大理石,上面是手工刻写的字,字迹有些稚朴,文理还算清通,且录之:
阳觉殿位于慈溪余姚交界的大霖山南侧海拔约400米的山岙间,当地人又称其羊角殿。阳觉殿原为阳觉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曾毁于兵焚。明万历年间重建。因清初名士袁充曾隐居于此,又称其为清隐庵。民国五年(1916),道士姚瑞清发起,由上海清虚观出面向社会集资银元百万,花时十年,将阳觉殿修建一新,总称为大霖山清虚观,分布着太清宫、玉清宫、上清宫、玉皇宫、雷祖殿、关帝殿、华佗殿、八卦亭等建筑。金色的琉璃瓦与翠竹交相辉映,宫观殿宇,错落有致,依山因势,肃穆壮观。
1942年10月8日,日本侵略军因在此遭到共产党三五支队的沉重打击,为报复泄恨,这群强盗在战场上失利之后拿无辜百姓出气。12名手无寸铁的男女道士惨遭杀害,阳觉殿被付之一炬。三五支队撤退前,曾劝告大霖山清虚观的道士道姑们撤离,但一部分道士道姑没有料到,日本人会残暴到连出家人也不放过。屠杀发生在那一天的下午三四点钟,日军赶着一群无辜的道士道姑,向接近山顶处的太清宫走去,他们中有60岁的老人,也有13岁的孩子。60多岁的道姑明义是个盲人,行动不便,鬼子在途中就将她刺死。明义的儿子明亨为保护母亲扑过去,鬼子抓住他的头发,一路拷打,拖到太清宫。之后,日军从太清宫拖出两名受伤的战士,活活用刺刀刺死,顷刻间鲜血染红了岩石。晚上又一个想逃脱日军奴役的民夫王小梅也被刺倒在那里。随后,余恨未消的鬼子一把火烧了除玉皇宫外的所有建筑。阳觉殿的消失,是日本侵略者在慈溪犯下滔天罪行的一个铁证。
碑刻下方具名:董月华,顾爱萍,陈云琴。似是三位女性。
这可算是一种民间叙事吧。要说严谨也许谈不上,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民间的记忆。或者说,这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人,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侵略者的罪孽,对文化和生灵的亵渎,我们绝不会忘记!
寻访回来的路上,我激动,我愤懑。我对着苍穹,大喊。
依旧山峦苍翠,依旧溪声潺潺。山顶的孤松依旧兀立,谷底的白石依旧无语。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我的家园我的亲人,怎能任由强盗蹂躏!
残垣断墙朽木碎瓦。时间暂时遗忘了这里。
80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拨开时间的藤藤蔓蔓,理一理那段历史,只为迈出更为坚实的步子,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