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们紧赶慢赶,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

想要还原历史事件,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不但要有准确的历史事实做支撑,还要有活灵活现的历史细节做补充,这是一件难事。我们不能说已经做得很好,但确实往这个方向努力了。

这本书从当下现场的十四个“红色胜迹”切入,用一个个“历史细节”回放镜头,和读者一起回到80年前的烽火岁月。各篇题目都由两个元素组成,前一个是“红色地标”,后一个是“中心事件”。我们试图呈现一段段曾在三北大地发生的抗战历史,并有意突出了每段历史中的一两位中心人物。在写作中,我们注意把握几个关键词。一是现场。历史事件过去了80年,仍旧在人们的生活中留有痕迹,我们从这些现场出发,回溯80年前的历史现场,使得历史和现实有一个“对话”。二是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个人化的。我们有意采用了一些个人化的口述,相公殿战斗中许家少年的亲身经历,宓大昌浙东区党委成立时宓家少年的《目击记》,正是这些带有个人温度的细节,让历史事件过去80年后依然可以触摸。三是立体。文本的创作大多依据官方的史料。我们的写作立场是明确的——共产党员的立场、革命的立场,但也适当融入了文化视角和民间视角,来丰富历史叙事的文化内涵。书中多处采用了民间叙事,比如几个妇女群众在阳觉殿立的碑,比如关于七星桥战斗和相公殿战斗的群众讲述,都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

这本书是我和潘玉毅两人共同完成的。我们一起商量了大纲,一起采风、搜集材料,并在写法上取得了一些共识。在具体写作中,我们根据各自的特长和熟悉程度,做了分工,每人各承担七篇的写作任务,其中相公殿、宓大昌、燧石园、古窑浦、大霖山、毛家大屋、高背浦七篇由我执笔,七星桥、洪魏村、东埠头、湖清垫、史祥寺、洞山寺、凤湖中学七篇由潘玉毅执笔。部分文章已陆续在“慈溪发布”公众号、《浙东》文艺季刊、《慈溪日报》等媒体发表,得到党史专家、新四军历史专家和热心读者的指导、帮助、鼓励,他们就有关史实提出了不少修改和补充意见,让我们十分感动。尤其令人鼓舞的是,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始终得到慈溪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慈溪市委宣传部、慈溪市文联的重视,慈溪市委宣传部还将其列入文艺精品项目给予部分经费支持;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慈溪市委党史研究室认真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宁波出版社精编精校,敬业、专业的精神令人钦佩。在此,谨向关心、支持本书创作、出版的每一位同志和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限于作者的学识和笔力,书中肯定还存在错误和不足,敬请专家和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方向明谨识

202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