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文化特色》简介
《元大都的文化特色》这本书是由.常书红著创作的,《元大都的文化特色》共有19章节
1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顾 问 刘家和 瞿林东 郑师渠 晁福林 主 任 杨共乐 副主任 李 帆 委 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 然 陈 涛 董立河 杜水生 郭家宏 侯树...
2
序 言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
3
目录
目 录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元大都:元帝国的文化镜像 第一节 文化视野下的蒙古征服 第二节 元大都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应天...
4
前 言
无论在北京区域文化史、中国都城文化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发展史,还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元大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都令人瞩目,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纵向来看,大...
5
第一章 元大都:元帝国的文化镜像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在其首领铁木真的率领下,相继消灭泰赤乌部、塔塔儿部、乃蛮部等北突厥蒙古系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统一蒙古高原。120...
6
第一节 文化视野下的蒙古征服
对于蒙古征服所带来的影响究竟是正是负,各界自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一方面,每当蒙古铁蹄踏平一片新的土地,都伴随着这片土地上痛苦的战栗。征服向来是嗜血的,它意味...
7
第二节 元大都面临的挑战
有元一代,大都既是新王朝的“天下之中”,也是东西方对话和交流的中心;既是一个神话与现实交会的魔力之都,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共生、交融、发展、繁荣的伟大时代...
8
第二章 “应天地之中”:元大都与大一统文化秩序的构建
作为“皇帝的权力之眼”,[1]封建国家的首都无论在选址还是建设上,都极为强调“中心”的观念。这是因为,在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下,整个王朝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秩序都是围...
9
第一节 从边塞重镇到权力中心:元大都的文化新“涂层”
无论在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的视野中,无论作为一个文化客体或一种文化现象,元大都都是一个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的城市。在这座城市身上,不仅体现了“时间的重叠性”,更体...
10
第二节 帝都气象:权力秩序主导下的都城文化景观
中国都城往往是宇宙观和王朝秩序观的集中体现。元朝也不例外。从城市布局理念到建筑设计,从皇宫景观到市井格局,处处反映着皇权统领下的社会文化秩序。 元大都的建设标志...
11
第三章 “天堑变通途”:元大都与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1]中华民族的缘起虽然可以追...
12
第一节 元大都的建立与文化统一格局的重构
元帝国以大都为都城,不仅意味着北京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天下之中”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南北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及南北文化的突破性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北京地...
13
第二节 文化空间的汇合与南北文化交融
元代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融不仅得益于这一时期文化空间的整体扩展,也得益于空间内部的文化交汇。元统治者通过陆上的辇路、驿站、运河及海上的航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
14
第三节 融合中的文化格局:建筑、宗教、文学、文字、习俗
史念海先生认为,“举凡各地的风俗习尚、族类居住、儒家经典、鞍马骑射、音乐舞蹈、宫殿建筑,皆有涉及。各地风俗习尚不尽相同,甚而还有凿枘难入之处。这样的差异往往能在...
15
第四章 “万里如邻家”:元大都的中西文化交流
如前所述,一方面,蒙古势力的蔓延大大改变了之前的欧亚地图。除了传统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东亚和南亚国家外,中亚很多国家包括俄罗斯“借由受到蒙古的支配,被编入了世界帝...
16
第一节 “汗八里”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新时代的开启
“汗八里”一词源于突厥人,是元代中亚细亚人对元大都的称呼。这一名称曾被当时包括畏兀儿在内的突厥语和伊朗语各分支语言人群所广泛使用,进而因出现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
17
第二节 域外来华“栖居者”对大都文化的贡献
有元一代,大都出现了各种文化和谐并存的局面,欧洲中世纪著名的“四大旅行家”之一鄂多立克曾将这种局面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同语言系统与宗...
18
第三节 大都文化的对外辐射
元代四通八达的驿道和海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和船流,也有力促进了中国物质和文化的对外扩散和传播。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将大都与直沽的交通连接起来,大大便利了大都...
1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2] 〔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9年版。 [3] 〔元〕脱脱:《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