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如邻家”:元大都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万里如邻家”:元大都的中西文化交流

如前所述,一方面,蒙古势力的蔓延大大改变了之前的欧亚地图。除了传统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东亚和南亚国家外,中亚很多国家包括俄罗斯“借由受到蒙古的支配,被编入了世界帝国蒙古的经济、文化、流通体系中”[1]。这为元朝特别是大都与域外国家的交往打开了新的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元朝不仅在疆域上远迈前代,其交通网络的发达也前所未有。从陆路看,“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2]。从水路看,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大大推动了元朝海运的发展及其连接范围的扩大,从元朝驶出的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舶频频往来于通往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乃至东非之间的海运航线上。在此背景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均得以复兴并盛极一时,使得中外人员和物资的往来较之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便捷。来自域外的使者、游客、传教士等,或经由陆路或选择水路,络绎不绝来到大都:马可·波罗、马黎诺里等选择了陆路,而鄂多立克、蒙高维诺选择了海路,还有一些人溯运河而上,到达大都。大都俨然成为欧亚世界的中心:

所有一切建设的枢纽,就是作为巨大帝都,兼具水陆机能的大都。如同已经叙述的,如果说“首都圈”群及大大小小的忽必烈一族“王国”是忽必烈政权的骨干,那么大都就正像是心脏一般。

陆与海两方面所造成的欧亚人流与物流,从一开始就被计划要汇集到大都来。大都是忽必烈与其策士们所主导促成的超大型循环的起始基地。相对于过去作为蒙古首都的哈拉和林是中央欧亚的阶段性世界之都,大都则是以包覆欧亚世界的全体中心来被创造的。[3]

此种场景,不禁让人想起《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的斯麦拉尔迪那:“(它)是由一个运河网和一个道路网交织而成的。从一个地点到任何一个地点,你可以选择陆路,也可以选择水路:在爱丝美拉尔达,两点之间的最短的并不是直线而是有多处随意分支的曲线,因此可供行人选择的路线不止两条,假如你喜欢交替使用陆路和水路,你的选择就更多。”[4]一个交通发达的开放的城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也为城市文化的酝酿、构建和呈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