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元帝国的文化镜像

第一章 元大都:元帝国的文化镜像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在其首领铁木真的率领下,相继消灭泰赤乌部、塔塔儿部、乃蛮部等北突厥蒙古系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意为“像海一样广大的皇帝”,并以本部落名称为国号,将这个新的游牧国家命名为“大蒙古兀鲁思”即“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建立后,百万蒙古铁骑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连续东征西讨,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望风披靡,接连“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1]。在灭南宋的过程中,1260年即汗位的忽必烈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借鉴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于1271年颁布《建国号诏》,国号曰“大元”,此后称“大元大蒙古国”。迄1279年蒙古攻灭南宋,元帝国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它横跨欧亚,睥睨天下,国土之广、人口之众、威势之盛、财富之隆均首屈一指。“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2]元帝国幅员不仅包括元廷直接统治的直辖诸路、各行省和宣政院所辖吐蕃地区,还包括西北四大“宗藩之国”即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统治的广大地区。故《元史·地理志》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许多过去被称为“羁縻之州”的边远地区,到元代也实现了“皆赋役之,比于内地”[3]。有史料记载,蒙古大军曾在“狗国”戍军,而“狗国”很可能指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因此,蒙古兵锋很有可能曾到达北极地区。[4]无怪乎元朝君臣号称其疆土“舆图之广,自古所无”[5]“如今日头出来处,日头没处都是咱每的”[6]。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四大宗藩国并不受元廷直接统治,元朝实际有效统治的疆域大大小于上述数字,包括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吐蕃三道宣慰司在内,总面积约1200多万平方公里,此面积虽然仅为元帝国总面积的1/3左右,但这一数字依然大大超迈前代。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元帝国的一部分,“四大汗国”成为元帝国与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因而在文化意义上,它们与元帝国的关系较政治关系更为紧密。

作为一个通过征服和扩张而构筑的规模巨大的帝国,元帝国的体系和结构空前庞大而复杂,其投射在被征服者及历史学家眼中的镜像也很难一言以蔽之:它野蛮而冷酷,又繁荣而包容;它崇尚自由的驰骋,又深居于高阙和禁城;它等级森严,民以种族而界分,又“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它以铁骑和炮火征服世界,也让文明拥抱文明。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解读这些帝国密码,并客观而全面地审视、评价元帝国在世界舞台上所产生的影响?元帝国的出现,又如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及其文化的走向?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既需要多个视角的观察和分析,也需要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样本,这就是在元帝国纵横交错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庞大网络中,作为网络中心节点的全国首都——元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