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他们都拥有英雄的品质!在通往烟花易冷的绚烂世界的征程中,12位时尚大师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品牌,更是一个个标签。他们用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灵感,改变了他们所处时代的衣着,书写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

巴黎高级定制时装(Haute Couture)是沃斯(Worth)为了满足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涌现的新兴资产阶级的特定需求而创造的。在此后延续至今的一场场时尚发布、一季季流行演变中,巴黎高定见证了华美的蕾丝刺绣掀起的“爱尔那尼之战”[1],虽无硝烟,但波涛汹涌。

从1858年沃斯称霸时装界,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涌现出的杰出设计师中,男性与女性几乎各占半壁江山。男性设计师有:沃斯(Worth)、杜塞(Doucet,1870)、贝尔(Beer,1877)、雷德芬(Redfern,1886)、德耶(Doeuillet,1899)、普瓦雷(Poiret,1903)、马夏尔与阿尔芒(Martial et Armand,1910)、贝肖夫(Beschoff)、普雷梅(Prémet,1912)、帕图(Patou,1914)、勒隆(Lelong)。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1919年,就出现了莫利纽克斯(Molyneux),之后有皮盖(Piguet,1923)、罗莎(Rochas,1925)、巴伦夏加(Balenciaga,1937)等。女性设计师有:拉费里埃(Lafférière,1869)、让娜·朗万(Jeanne Lanvin,1886)、帕坎(Paquin,1893)、卡洛姐妹(les sœurs Callot,1896)、谢吕夫人(Chéruit,1901)、德雷科尔(Drecoll,1905)、杰妮(Jenny,1910)、奥古斯塔·贝尔纳(Augusta Bernard,1912)、玛德莱娜·维奥内(Madeleine Vionnet,1912)、香奈儿(Chanel,1920)、路易丝·布朗热(Louise Boulanger,1924)、布吕耶尔(Bruyère,1926)、玛塞勒·多尔穆瓦(Marcelle Dormoy,1927)、斯基亚帕雷利(Schiaparelli,1928)、梅吉·罗夫(Maggy Rouff,1929)、妮娜·里奇(Nina Ricci,1932)、格雷夫人(Madame Grès,1934)等。这些女性拥有高超的技术,追求精致的工艺,掌握剪刀和针线的运用技巧。这些独有的优势帮助她们攻克被男性占领的高定城堡。通过门槛极高的手艺,她们走向了艺术之巅。而男性设计师的成功之道通常是相反的:他们首先从灵感出发,然后根据工艺的限制,或多或少地做出让步。这也是为什么男性设计师更善于根据最新的艺术潮流进行创新。

但是“二战”后,时尚的控制权最终落到了男性世界中:雅克·法特(Jacques Fath)、皮埃尔·巴尔曼(Pierre Balmain)、克里斯蒂安·迪奥(Christian Dior)、于贝尔·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20世纪60年代,以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安德烈·库雷热(André Courrèges)、帕科·拉巴纳(Paco Rabanne)为代表的男性设计师实力碾压全场;20世纪70年代,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让·路易·雪莱(Jean-Louis Scherrer)、马克·博昂(Marc Bohan)等崭露头角;20世纪80年代的让·保罗·戈尔捷(Jean Paul Gaultier)、克里斯蒂安·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大放异彩;20世纪90年代迎来两位来自英国的叛逆鬼才: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和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他们一个以自杀告终,一个跌落神坛,从而终结了铺张奢华的高定设计师巨星时代。

此后,成衣明星设计师逐渐取代了时尚大师的地位。高级定制时装虽然不再是潮流的引领者,却依然令人向往。在成为奢侈品产业之前,它首先代表了一种心境、一种情感、一种节奏。如果放弃这个完全抽象的概念,就相当于削去了整个时尚金字塔的顶端,剥夺了它最不落俗的武器。

这里所集结的12位设计师推翻了传统,改变了造型,激发了热情,并催生了整个经济。在时尚星球超过150年的历史中,载入史册和昙花一现矛盾共存,满腹珠玑和浅薄无聊不分伯仲,自我展现和妖媚惑众旗鼓相当。

贝特朗·梅耶·斯塔布莱

【注释】

[1]《爱尔那尼》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五幕韵文正剧,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首演时遭到伪古典主义一派的捣乱,但演出最终获得成功。“爱尔那尼之战”标志着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的胜利,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