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英雄杨利伟
跟着讲解员大姐姐看完飞船发射的全过程后,小航和甜甜又在北京天文馆听了一场关于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讲座。
1965年 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小时候很淘气,夏天喜欢跑到野外游泳,冬天顶风冒雪地去山上探险。
在他读高三时,空军在当地选拔飞行员。18 岁的杨利伟顺利通过各项考核,成了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
1998年1月,杨利伟和其他13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了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航天员的训练是十分艰苦的。不仅要进行体能锻炼、生存训练,还要进行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等。其中,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几乎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因为航天员要脱离地球引力飞上太空,就要承受火箭把人推举到这个轨道上的加速度。
航天员在地面要进行8G的过载训练,相当于把 8个自己压到身上,这种训练是在离心机里进行的。在时速100千米的高速旋转中,航天员的脸部会被拉变形,眼泪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流,根本控制不住。
每个航天员每年都要接受两次这样的训练。训练时,航天员手里会拿着一个报警器。当航天员觉得自己无法承受时,可以随时按下报警器,训练会立刻停止,所有的痛苦都会结束。但是,从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诞生至今,报警器没有响过一次。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以测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飞航天员。首飞意味着要用生命去探索未知的风险。为了这一天,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做足了准备,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10月15日一大早,东方刚泛出鱼肚白,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杨利伟乘坐的特1号车缓缓驶到发射塔架下,停在电梯口南侧位置。6时15分,杨利伟镇定自若地登塔、进舱。
在离心机内进行过载训练
“10,9,8,7……”开始点火倒计时。数到“4”的时候,杨利伟举起右手,冲着摄像头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他觉得在这神圣的时刻,只有敬礼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随着最后的点火倒计时声响起,9时整,发射平台火光顿起,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像山崩海啸一般震颤着大地。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天。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 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坐在舱内的杨利伟顿感肌肉紧张,身体收得像块铁一样缩在航天服中。
“逃逸塔分离。”
“助推器分离。”
…………
在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中,杨利伟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这种过载他在训练时承受过,所以觉得没什么问题。但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千米的高度时,意外发生了。火箭和飞船突然开始急剧抖动,与杨利伟的身体产生了共振。本来杨利伟已经在承受火箭上升过程中大约6G 的过载,此时这个振动又叠加了新的过载。杨利伟感觉五脏六腑都要被震碎了,他觉得自己要不行了。这种叠加带来的痛苦,他在地面训练时从来没有体会过。
这种让杨利伟痛苦不堪的共振持续26秒后,才慢慢减轻下来。他也逐渐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如同卸下了千斤重负。
在那难以承受的26秒里,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从屏幕中发现杨利伟身体僵硬,一动不动,连眼睛都没眨一下。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紧张不安,担心他出事了。
直到飞船外的整流罩被抛掉,阳光透过舷窗照射进来,杨利伟的眼睛终于眨了一下。
指挥中心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航天专家,看着大屏幕中的杨利伟,眼泪夺眶而出,哭得像孩子一样。
这时,杨利伟第一次向地面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进入太空后,杨利伟发现从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不是球状的。因为飞船距离地面的高度只有343千米左右,所以在飞船内的航天员只能看到地球的一段弧形。平常大家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距离地面更高的卫星拍摄的。
当飞船飞行到第7 圈时,杨利伟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展示在摄像头前,并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
杨利伟在飞船经过北京上空时,曾经俯瞰首都北京,因为那里有他的战友和亲人。他还努力想看到长城,但一直没有找到。后来杨利伟说:“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
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了“返回”的指令。
5时38分,神舟五号飞船制动火箭点火。飞船的飞行速度降低并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准备返回地球。
6时4分,飞船飞行到距离地面100千米高度时,进入稠密的大气层。此时飞船只剩返回舱了,快速飞行的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高温。杨利伟看到舷窗外被烧得一片通红,船体就像炼钢炉一样。
杨利伟在摄像头前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
突然,杨利伟看到返回舱右边的玻璃窗出现了一些裂纹,而且越来越多,就像被打碎的强化玻璃一样。他感到有些紧张,心想:这个舷窗看来不行了。
他回来后才从技术人员那里得知,并不是玻璃窗出现了问题,而是返回舱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那些裂纹只是这个涂层被烧裂了。
6时14分,返回舱距离地面大约10千米时,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降落伞舱盖被打开,然后依次拉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降落伞。这一连串的动作很剧烈,杨利伟在飞船里边感觉被狠狠地拉拽着。
在距离地面大约5千米的时候,返回舱抛掉防热大底,以便露出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反推发动机的功能是使飞船返回舱进一步减速。同时主降落伞与返回舱的连接由单点倾斜吊挂转换成两点垂直吊挂,以便返回舱着陆时缓冲装置能够更好地发挥缓冲作用。此时,返回舱被摆正了,在空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在返回舱距离地面大约1.2米时,返回舱底部的4 台反推发动机点火,迅速将速度降下来,使返回舱以大约3米/秒的速度软着陆,接着,杨利伟就听到飞船“砰”的一声落地了。
杨利伟感觉返回舱重重地落在地上又被弹了起来。在返回舱第二次落地时,他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返回舱安全地停在了大草原上。落地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正好是当天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这真是一个无法设计的巧合。
由于舷窗被烧得黑乎乎的,杨利伟看不到外面的景象。他向指挥部报告:“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
过了几分钟,他听到外面有喊叫声,手电筒的光束从舷窗上照进来。杨利伟非常激动和安心:他们找到我了!
杨利伟说:“当我看到开舱门的年轻士兵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可见着亲人了!”
神舟五号飞船共飞行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14 圈,飞行了近60万千米,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印记。
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听完了,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小航和甜甜一会儿替杨利伟叔叔担心,一会儿替他高兴。
此时,北京天文馆的屏幕中正在播放着杨利伟从返回舱出来后的画面:“我感觉非常良好,我们的飞船非常正常,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展馆所有在场的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杨利伟安全返回地球后,详细地向科研人员描述了火箭发射时那26秒的难受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之后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个现象。
“小航,你快来看,这是神舟五号返回舱的实物。哇,重3 吨多呢。杨利伟叔叔当时就是坐在这里。”甜甜兴奋地说。
“姐姐,飞船升空的时候有好几个舱,回来的时候就只剩下返回舱了吗?”小航问。
“是啊,返回舱经过大气层的时候摩擦起火,就像火球一样从天而降。”甜甜说,“飞船在返回地面时,为了减速、防热及结构上的需要,返回的质量越小越好。因此,一般真正返回地面的只有返回舱,这也是飞船采用分舱设计的重要原因,它像飞机在空中抛掉空油箱和多级火箭抛掉熄火后的子级火箭似的‘轻装下阵’。”
“不只是火箭上升阶段航天员会面临风险,在返回时也会面临风险,甚至丧命。神舟五号返回时急速落地后又一下子弹起来,然后再摔下去。飞船内的杨利伟叔叔整个人向前撞去,麦克风一下把他的嘴给刮破了。后来工作人员从神舟六号开始就改进了麦克风,并用海绵包裹起来了。”爸爸说。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的航天员从来没有退缩过。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优秀的航天员,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甜甜坚定地说。
“我也要做航天员。”小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