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

天宫课堂

2013年,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上的那次太空授课,在广大青少年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时隔8年,2021年12月9日,太空授课的教室被搬上了天宫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乘组的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在离地面约400千米的天宫空间站,为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学课。这是天宫空间站的首次太空授课活动。3名航天员共展示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6个太空科学实验。

小航和甜甜提前守在电视机前,甜甜兴奋地说道:“在空间站向青少年征集太空授课问题期间,我还给王亚平阿姨写信了,在信中,我问了两个问题。不知道她收到了没有。”

“姐姐,你问了什么问题呀?”小航问。

“一个问题是,刚出生的小动物可以在太空学会走路吗?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空间站还会做哪些动物实验?”甜甜说。

15时40分,一个陀螺旋转着出现在电视画面中,王亚平的声音响起:“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随着不断旋转的陀螺,我们已经从神舟十号任务进入了空间站时代。欢迎来到‘天宫课堂’!”王亚平出现在画面中,风趣地介绍身边“感觉良好”乘组的另外2名成员——指令长翟志刚和航天员叶光富。

王亚平首先演示了如何使用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

和在地面上相比,太空跑步机增加了重力模拟装置,能有效刺激骨骼重建。王亚平演示跑步机的时候说:“为了能够在失重环境下使用太空跑步机,我们需要一个束缚装置来固定自己。同时为了减少跑步对舱体的冲击,我们还专门设计了缓震系统。”

太空自行车也有新的打开方式,王亚平在失重条件下轻松地倒立过来,用双手摇自行车的脚蹬,她告诉大家:“自行车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下肢,还能锻炼我们的上肢。”

为了展示如何对抗太空失重,叶光富当起了模特。翟志刚告诉大家,为了预防失重导致航天员的肌肉萎缩,在空间站里,除了有跑台、自行车、拉力器以外,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就是企鹅服。

“哇,原来企鹅服是对抗失重的秘密武器啊。”小航说。

翟志刚打开叶光富企鹅服的胸部、背部、大腿前侧和后侧等部位的拉带,大家看到那些位置都有调节环,可以调节松紧。翟志刚介绍说:“通过这些拉带把人体给束缚紧,使肌肉可以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失重导致的肌肉萎缩。”

“小小的服装背后,凝聚的是航天科技专家的奇思妙想啊。”王亚平深情地说。

这次天宫课堂,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风趣幽默的“太空老师”,3名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看到地面课堂的孩子们,及时进行天地互动。

“在太空能跟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吗?”一个地面教室的学生问。

叶光富立刻像在地面走路一样踩了几下,却飘了起来,孩子们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

王亚平解释道,在太空没有重力,无法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

之后,王亚平请叶光富示范太空转身,因为不光在太空走路和在地面不一样,在太空转身也和地面不同。

让同学们大开眼界的是,这个在地面上难度系数为零的转身动作,在太空中却十分困难。只见叶光富飘在空中,尝试悬空转身,上半身向左旋转的时候,下半身就会朝右旋转,上半身向右旋转,下半身就会朝左旋转,上下总是拧巴着的。后来他又试着使用游泳和吹气的方式转身,都没有成功。再后来,叶光富举起右胳膊,在空中画圈,随着圈越画越快,终于转身成功了!而当他将手臂伸开时,旋转速度会变慢,手臂收回到胸前后旋转速度又变得快起来。

“帮助叶老师完成转身的这个动作和角动量有关。”王亚平解释。

“姐姐,什么是角动量?”小航看着电视不解地问。

“角动量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在太空微重力的环境中,航天员在不接触空间站物体的情况下,没有外力矩,物体会处于角动量守恒的状态中。在叶叔叔右手不断画圈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旋转的角动量,导致身体向反方向旋转。当他的手臂停止画圈后,角动量消失,身体的旋转也会停止。你明白了吗?”甜甜边认真地看电视边说。

太空转身实验

太空老师王亚平接下来做浮力消失实验。她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球却没有浮上来。

“这是因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甜甜解释说。

“姐姐,这个我知道,一旦重力消失,浮力也就没了。”小航说。

“是的,这项实验所展现的是浮力和重力伴生的现象。我们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浮力消失的,而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下,浮力和重力之间的伴生关系就能清楚地展现。”甜甜说。

乒乓球实验

水膜张力实验

让姐弟俩印象深刻的还有太空水球光学实验,王亚平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没有浮力,小气泡并没有向上飘,而是乖乖地待在水球中。水球上形成一大一小、一正一反的双重人像。

“姐姐,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小气泡中的人像是正的,外圈大水球的人像却是反着的呢?”小航问。

“被注入气泡的水球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大水球就是一个凸透镜,王亚平阿姨站在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通过水球就能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内圈的小气泡就像两个凹透镜,光线通过它们后就形成了一个正立、缩小的虚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反的两个像。”甜甜说。

水球光学实验

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航天员还让地面课堂的同学们自由发问。有的同学问:“空间站里氧气与二氧化碳是如何进行循环的?”有的问:“在太空中看到的画面是否与地球一样?星星还会眨眼吗?”……3名航天员都一一做了回答。

从太空飞船到空间站,从2013年的太空授课到2021年的天宫课堂,这不仅是太空知识普及,更是中国航天自信和实力的展示。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再度开课。3名“太空教师”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等。

我们都知道,油比水轻,油会飘在水上。就像我们平时喝汤的时候,总能看到油浮在表面一样。而在太空,水油混合后,又会怎样呢?水油分离实验为同学们揭开了答案。王亚平与地面课堂的同学同时摇晃起装有水油液体的小瓶。当静置片刻后,地面课桌上的水油液体很快就在重力作用下分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可在太空,王亚平做实验用的水油混合液却一直没有分开。

在空间站里,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在地面上,水和油分成了两层

原来,空间站上水和油“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这种现象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浮力消失了,密度分层也就消失了。

王亚平问同学们,在太空中,需要怎么做,才能让水油分离?

有同学提出,由于水比油密度大,如果将小瓶子甩起来,水就会沉到瓶底,就能实现水油分离。

于是,叶光富来当助教,只见他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果然分离了,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明白了利用水和油的密度不同,使用旋转的方式甩小瓶子,就相当于启动了“人工离心机”,可以理解为离心作用使得浮力重新出现了,借助离心作用,可以使水和油分离。

这次“天宫课堂”还请来了一个神秘嘉宾: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通过甩油瓶分离水和油

水和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分层

“如果在地面,我把冰墩墩抛出之后,它会下坠。但是在太空中,如果我把它抛出,会是什么现象呢?”只见王亚平轻轻一抛,冰墩墩并没有下坠落地,而是沿着抛出的方向匀速前进,飞到叶光富的面前。叶光富接住、轻抛,冰墩墩又匀速回到王亚平手中。

太空抛物实验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即任何物体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在空间站中,冰墩墩摆件被抛出后几乎不受外力影响,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理想状态,在太空中被完美演绎了出来。

太空抛物实验

在天地互动环节中,王亚平首先回答了一些网友的提问。有一个网友提问:“在空间站里流眼泪是怎么样的?”王亚平回答:“这个网友的问题非常有趣,其实在空间站里飞行了这么久,我们也经历过许多心情激动,乃至热泪盈眶的时刻,但是这个时候眼泪无法像在地面一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停在眼角。所以,在地面上强忍眼泪、故作坚强也许很难,但是在太空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接着,地面上收看直播的同学也问了航天员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在太空里看到的月亮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同?在空间站里能把水烧开吗?空间站在太空飞行会受到阻力吗?3名航天员都认真地做了解答。

“天宫课堂”作为我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授课对象,采取天地互动方式开展。让同学们从一次次天地差异的实验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增长航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