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乘组回家啦

“感觉良好”乘组回家啦

2022年4月16日,是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地球的日子。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航天员返回地球牵动着国人的心。4月16日正好是星期六,小航一家人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的直播。

“小航、甜甜,你们说说,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期间都做了哪些工作呢?”爸爸问。

“爸爸,我知道。他们完成了2 次出舱活动、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试验,还开展了2 次太空授课活动和多项科学实验。”小航说。

“是的。神舟十三号在神舟十二号的基础上完成了20 余项在轨科学实验。”甜甜补充道。

“对,你们说得非常好。神舟十三号乘组完成了几项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实验。例如,首次观测到失重条件下心肌细胞的钙信号闪烁。”爸爸说,“此外,还完成了国际上首次皮肤干细胞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悬浮培养实验。这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生命,突破自身。”

“是啊,航天医学不断获得的新收获、新认识,能够更好地支撑航天员探索太空,造福人类。”妈妈说。

此时,电视直播画面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了。

“主降落伞打开了!”小航高声喊道。

一家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只见红白相间的主降落伞吊挂着返回舱徐徐下降。9时56分,返回舱直立落地,堪称完美着陆。

“这种直立落姿可并不多见啊,据我所知,神舟飞船家族从神舟一号到十三号,飞天的13 次任务中,只有神舟六号和神舟十三号实现了直立落地。直立落地需要返回舱内的航天员准确把握时机切断降落伞的绳索,哪怕就差一点儿,也会被降落伞拽倒。”爸爸讲解道。

“直立着陆是最理想的着陆状态,这样航天员受到的冲击最小。但是需要营救队员使用专门的出舱辅助设备。直播画面中出现的‘滑梯’就是专用于直立着陆的出舱辅助设备。”妈妈指着电视画面中架在返回舱上的滑梯说。

此时,一幕有趣的情景出现在画面中,一只闲庭信步的骆驼从镜头前走过。

“哈哈,它见证了返回舱落地的历史性时刻。好希望我是这只幸运的骆驼啊。我也想去现场迎接航天员们回家。”小航说。

“这是内蒙古的东风着陆场,有骆驼出现不奇怪。”甜甜说。

“为什么要选择在东风着陆场呢?”小航问。

“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位于戈壁荒漠之中,这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草场和耕地很少,目前也没有大规模经济建设规划,平坦的地势也利于直升机快速搜索与降落。”爸爸解释道。

“孩子们,你们听电视中的讲解,说神舟十三号是首次使用快速返回技术的飞船。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只用了9个多小时。而上次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用了28个多小时呢。快速返回技术大大缩短航天员的回家时间,减少了‘舟车劳顿’。”妈妈说。

“中国空间站距离地面高度只有400千米左右,返回舱回到地球就是自由落体,几分钟就能回来呀,为什么这么慢?”小航问。

“飞船返回地球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甜甜说。

“因为飞船需要减速才能降轨,所以返回舱在落地之前要绕地球转好几圈呢。神舟十三号一共绕地球5 圈,而神舟十二号则绕了10多圈。此次神舟十三号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缩短绕地球的次数,以验证快速返回地球的技术,即飞船与空间站分离之后,通过优化流程,压缩飞行程序,只需绕地球5 圈就能进入返回轨道。”爸爸说。

“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的流程,简单来说就是三步:分离、穿越大气层、着陆。

“0时44分,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分离。我们知道神舟飞船是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构成的,在返回过程中,轨道舱、推进舱将陆续与返回舱分离,最后只有返回舱回到地面。

“所以,飞船绕行地球5 圈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开始分离,随后经过返回制动、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前调整姿态,然后进入大气层。

“穿越大气层后,在一定高度打开降落伞进行减速,然后再经过抛防热大底、剩余推进剂排放、反推发动机工作等过程,最终减速成功,返回舱实现平稳着陆。”爸爸继续补充道。

“原来是这样啊。神舟十三号从外太空穿越大气层、浴火凯旋的过程,真的好刺激啊。”小航说。

“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 感觉良好。”

“02 感觉良好。”

“03 感觉良好。”

这时,电视上传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返回舱内向大家接力报平安的声音。

“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半小时了,航天员还不出舱啊?我都等不及要看看他们了。”小航又抛出一个问题。

“返回舱落地后,航天员在出舱前必须做各项身体检查,以及微生物检查。3名航天员在太空驻留了半年,微重力环境会导致他们的体液逆向转移、心肺功能改变、神经系统紊乱、骨质疏松和肌肉退化等。”爸爸解释道。

“他们刚返回地球,由于骨质疏松,可能无法正常站立,出舱需要抬着呢!”姐姐说。

“快看,翟志刚叔叔真的被抬下来了。”小航说。

翟志刚一出舱门,就笑着向周边人群挥手,还向大家报告“感觉非常良好”。

随后,王亚平和叶光富也陆续出舱了。王亚平在镜头前对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完成飞天首秀的叶光富表示自己“实现了飞天梦想”。

正当本书付印之际,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搭载着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奔赴太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继2022年5月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之后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安排,我国将于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3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会师”太空,实现飞行乘组的在轨轮换,2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 至10天,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伟大事业,载人航天工程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升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初步统计有4000 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未来,中国空间站还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等一大批科学实验和新技术验证,有望在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这些技术将会更多地进行成果转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