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一
在2019年新冠疫情突袭这个世界之前,我的咨询室里就已经有这样几条我自己制订的规矩——每天早晨对咨询室进行清洁打扫以及消毒,柜子、地板都要擦拭,地毯用吸尘器清理后喷洒酒精,每个来访者离开之后,使用过的拖鞋或者鞋套都会用酒精消毒,水杯也会放进消毒柜,纯白色的地板和地毯几乎一尘不染,我是喜欢干净的,而且干净整洁的咨询室也是对来访者的一种尊重。
这天早晨,预约咨询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始终拒绝上学,于是他们在同事的介绍下来到我的咨询室。夫妻双方都在效益很好的国企工作,衣着非常讲究。咨询室的门口备有拖鞋和可多次使用的鞋套,两人站在门口犹豫了半天,妈妈面带难色,问我有没有一次性鞋套,我说没有,妈妈说“那我就不换了吧“,我告诉她拖鞋在每个人使用后都是要用酒精消毒的。酒精小喷壶就在门口,我顺手拿给她看了一眼,证明我说的是事实。
“疫情期间,病毒太多,就不换了吧。”她说完后把高跟鞋象征性地在咨询室门口的鞋垫上蹭了蹭,就直接走进了我白地板和白地毯的咨询室。
我心里其实还是有点不悦的,毕竟她此时的做法对其他来访者也会存在风险,不过我正好通过她的举动观察,我猜测她可能有洁癖;她拒绝接受别人的规则,性格中可能比较强势,我开始在大脑中勾勒她的画像。
孩子爸爸尴尬地笑了笑:“郑老师,不好意思啊,她在家也是这样,家里的沙发没换衣服之前是不能坐的,她有洁癖。”
佳雯解析:
洁癖是强迫的一种表现形式,适度的洁癖对人没有太大影响,但是过度的洁癖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就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
妈妈进来首先环顾了一下四周,跟我寒暄道:“您这里好干净。”
听到过很多人对我咨询室的称赞,别人一般会使用“雅致”“有品位”类似的词汇,而她的称赞是“干净”,一个人的关注点都是自己内心想关注的东西,这让我再次确认了她的洁癖。
她看了一眼沙发,显然入座对她来讲也有些困难。
“要不,我用酒精再喷一喷吧?”我赶紧说。
她连忙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说着她从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酒精棉片,把沙发可能会与身体接触到的地方都擦了擦,又擦了擦面前的桌子,这才安心地坐了下来。
“你们喝咖啡还是喝茶?我这里有一次性纸杯。”
“不用不用,我们都自带的。”妈妈客气地回应。
她随即又从包里掏出自己的小茶杯,把茶几上的面巾纸“哗哗哗”连续抽出三张扔到垃圾桶,又连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有点洁癖。”我那无辜的“头三张”就进入了垃圾桶。她随即把抽出的第四张纸连叠两次放到刚刚被她自己消过毒的茶几位置,才安心地把自己的茶杯放到上面。
我一向认为工作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我每天在工作室的时间很长,所以我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较高,工作室使用的东西成本自然不低:哥伦比亚和曼特宁咖啡豆、碧螺春和白毫银针、沃隆干果和黑巧克力……我的面巾纸用的也是婴儿专用的云柔纸,因为很多来访者会在这里落泪疗伤,纸张的柔软舒适我觉得非常重要,而且我对来访者的任何使用从未觉得浪费。可今天,看到纸巾被她这么糟蹋,我在想她身边的人该有多难啊!
我按照惯例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流程并签署协议后,我们步入了正题:
“请问两位,谁来介绍一下孩子的情况?”
“我来我来。”妈妈回答,爸爸在一旁默不作声。
“我的女儿刚刚小升初,第一天到学校还好,但是第二天开始连续几天说自己肚子疼,爸爸带她到医院抽血检查没有任何问题。第二周就说不去学校了,非说自己发烧了,我们量了体温正常,到医院也说正常,可她就是说自己发烧,我们又去了一家三甲医院,检查一切正常,到现在已经看过三家医院了,检查都是正常的,后来医生提示我们说试试心理门诊。我们一开始以为她在学校被欺凌了,但是和老师同学多方了解,并不存在这个情况,而且刚刚开学一周,都是新同学,不至于啊!有可能是因为她从来没有住过校,因为离家远,其实适应个把月就应该没问题。我们又提出走读或者转学,她也不愿意,她抗拒所有的学校,我们每天连蒙带哄让她去上学。不提上学她就是个正常人,一提上学就惊恐万分,然后说自己发烧,还让我们给她贴退热贴。医院心理门诊诊断为转换障碍伴随中度焦虑抑郁。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给她办了休学,医生开了药,这孩子也不吃,还做了两周的心理辅导,目前情绪趋于稳定,但是依然不去学校,所以我们就想到寻求您的帮助。”妈妈将孩子现在拒绝上学的情况详细介绍给我听,并且很客套地用了“您”。
“你们不是在看心理门诊吗?为什么又会到我这里呢?”
“我们觉得这段时间孩子虽然情绪稳定了,但是仍然没去上学啊,医院也说可以不用再去看心理门诊,但我们觉得问题并没有解决。”
“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我反问道。
“她该去上学啊!”妈妈明显有些急躁。
“你们的咨询目的是要让她去上学?”我望向夫妻俩。
“当然。”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目前来看,父母的咨询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至少暂时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我没有立刻否定他们的想法,毕竟我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
佳雯解析:
不去学校的孩子正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孩子不去学校大概有以下原因:
1.学习本身的压力
2.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照顾
3.糟糕的人际关系
4.不能面对落后带来的负面评价
5.家庭(父母)关系之间的冲突
“谁来跟我介绍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经历?”
“还是我来说吧。”一直沉默的爸爸突然说话了。
“妞妞在说话方面发育比较迟缓,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和同龄人相比不仅说话晚,而且口齿不清,因为表达能力欠佳,和他人无法沟通,所以院子里的孩子跟她玩一两次就不愿意跟她玩了,我们家人和她交流也需要靠手势来猜测。后来上幼儿园,也是因为小朋友理解不了她的意思,不愿意和她玩,导致她几乎没有朋友,甚至她在幼儿园还出现了动手打人的现象。我和她妈妈时不时就要去同学家赔礼道歉。”爸爸转头看了看妈妈,妈妈的表情有些不好意思。
佳雯解析:
当一个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意愿的时候,就会出现焦虑或者冲动性行为,这对语言发展滞后的孩子而言,是常见的现象。
爸爸继续说:“直到小学三四年级,妞妞语言能力才勉强能跟上同龄人,但是依然没有完全达到同龄人水平。”
“我那时候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陪孩子。她爸爸不爱说话,跟孩子的交流也很少,陪孩子也经常是一边陪一边在看手机。”妈妈赶紧补充道。
我向他们解释,试图让他们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和外界的沟通和交际,导致社会功能受损,而父母却没有作为很好的玩伴补充,孩子的内心必然会有被拒绝的感受。”
夫妻俩相互看了下,有些内疚,爸爸继续说:“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就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围棋、书法、绘画、唱歌,尤其是围棋,孩子特别不喜欢围棋,每次说要上围棋课就会哭很长时间,勉强坚持了两年,最终还是放弃了。”
佳雯解析:
总是逼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孩子将来发展成焦虑症或者强迫症的概率相对更大。家长有时会觉得,只要坚持一下,孩子早晚会喜欢上的。其实,与其让孩子坚持不如培养兴趣,如果孩子实在培养不出此类兴趣我们建议放弃。逼迫式的学习会为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留下隐患,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负面影响。
二
“她学习上也有很大问题,这孩子小学时候成绩就不好,很多时间都在走神,在家里学习的时候也常常走神,说了很多遍也不管用。我陪着她写作业,看着她盯着题目半天也不动笔,我就会特别抓狂,一边催一边写一边发神,我就是在她上小学开始非常唠叨的,我自己都感觉像一个监工,经常在她身边提醒各种事情,也不知道她能听进去多少。”妈妈的语气里明显带着焦虑。
“走神说明这个孩子内心不安稳啊。”我给了他们一个回应。
爸爸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重要信息,赶紧说:“妞妞5岁的时候,奶奶从农村老家来我们家,带了一只大公鸡和一只母鸡,半夜两只鸡在阳台打架,折腾了一夜,发出的声音非常恐怖,我们全家人都没睡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母鸡已经奄奄一息,墙上到处都是母鸡被公鸡啄出来的血。那次事件后孩子在家发了三天呆,后来才逐步恢复正常,但是以后只要一听到鸡叫就会非常紧张,而且听到鞭炮也很紧张,直到现在都不能听到和鸡有关的信息。”
公鸡母鸡事件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应激事件,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孩子在当时应该是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因为父母们缺乏这方面的常识,没有对孩子的情绪及时处理,这个创伤就留下来并伴随到现在。后来不仅怕鸡叫,还泛化到了害怕鞭炮,症状泛化是心理疾病加重的标志。
佳雯解析:
突发事件会引发孩子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后孩子一般会出现退行性反应。当我们看到孩子发呆、手足无措,开始使用单音节词汇说话,或者更黏人,这就是孩子退行的标志,退行会让孩子回到一种原始的状态。父母在这个时候要对孩子多陪伴,多一些肢体的抚触和拥抱。
〈心理术语〉:退行
“退行”是在精神动力框架之下的一个术语,“退行”指个体的言行举止会回归到更小的时候、更原始的状态。
咨询师手记:
一方面咨询师要善于捕捉和促进来访者退行,利用“退行”和来访者建构一段新的关系以促进治疗。“退行”可以是让来访者有机会把小时候体验过的创伤,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之下,重新再用一种新的方式修改一次,也就是把曾经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
爸爸继续说道:“晚上她经常睡不好,我们就很想多陪陪她,所以她一直跟我们睡。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觉得孩子长大了,应该开始分床睡了,但是好几年都无法真正分床,因为孩子会在半夜哭醒,然后又跑到我们的房间让她妈妈搂着睡。这个分床睡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五六年级吧,小学快毕业了才终于和我们分床,而且大约又适应了三个月。”
分床睡其实是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会出现变化,而分床可能再次激活了妞妞在5岁时留下的应激创伤。
“我想了解一下孩子从小到大是谁带大的。”我向夫妻俩提问道。
“外婆,因为外婆和我们一直住在一起,平时外婆带得比较多,我们每天下班回家后才能和妞妞在一起。”妈妈答道。
“能给我简单描述一下外婆的性格吗?”
“我妈爱唠叨,还有轻微的洁癖,我可能有点像她,我过去还好,现在好像越来越严重了。”妈妈简单向我描述了一下。
我对她口中的越来越严重有些疑惑:“哦?过去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爸爸来说吧,作为身边的人肯定很有感受。”
爸爸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说道:“确实很有感受。她过去给我的印象是很爱干净,爱收拾家里,家里随时整整齐齐,这也是我很喜欢她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我一回家就很紧张,沙发坐不得,家里的开关、门把手、手机、马桶,连同我人每天用酒精到处喷,搞得家里随时一股医院的味道,我觉得我都快得焦虑症了,我早就建议她去看病,她就是不去。”
“那你觉得妞妞妈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呢?”
“大概就是五六年前吧。”如果仅仅是因为疫情,我倒是赞成她的做法,毕竟消毒对疫情防控还是有好处的。
根据爸爸说的时间我算了算,五六年前妞妞刚好5岁,我想起了公鸡事件。孩子的变化会引发或加剧家长的焦虑。
我继续问:“如果我们要用一些形容词来形容你们的性格,你们会怎么形容呢?”
妈妈首先回答:“我的性格整体来说算是比较开朗,但是我不喜欢交际,我非常喜欢一家人在一起。不喜欢交际的原因是我有洁癖,和朋友交往有时候难免要在外面吃饭,我觉得不干净。”
我听到了一个听起来貌似正常,但我却敏感地捕捉到的细节,于是问道:“你说你非常喜欢一家人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就是我特别喜欢和我的家人待在一起,包括我妈、我老公孩子,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我就很高兴。”
“我想补充一点。”孩子爸爸突然插话进来,“她所说的喜欢一家人在一起,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喜欢和别人在一起,也不喜欢我和家人以外的人在一起。我举个例子,她非常不喜欢我出差,过去我出差一两天她虽然不开心,但没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是最近几年我只要一说单位要让我出差,她立刻脸就会垮下来。”
我问妈妈:“为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啊,反正就是不想他出去。”说到这里,妈妈的眼眶居然湿了。
“这个情况甚至我们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知道,所以现在基本上不安排我出差,我过去有时候还和哥们儿出去吃个饭什么的,但是我只要出去她就会不高兴,所以我现在也基本没有社交了。”爸爸回应的内容本来是对妈妈的理解,是为了体谅妈妈的感受而做出改变,但在语气中我听出了些许的不满,这种哪儿都不能去,单位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对一个男人而言显然过于狭窄。
无论从爸爸的语言和语气,还是妈妈的态度和眼泪,隐约中,我都能感觉出妈妈在这里是有创伤的,于是我试探性地提问:“我很好奇妈妈为什么这么需要一家人随时在一起呢?”
听到我的话,妈妈的眼泪又不由自主流了出来,本以为她会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没想到她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呀,我就是想一家人在一起。”
爸爸竟然在此时随意地说了一句:“你女儿现在上不了学,这下彻底跟你在一起了。”
其实,爸爸随意间说的话未必没有道理,而且从妈妈回答我的方式,我确定妈妈并没有听懂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必须约妈妈进行单独的访谈,这或许就是孩子问题的根源之一。
于是我终止了我们的谈话,开始将话题引回到孩子身上:“我们来谈谈关于咨询目标吧。你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回到学校,我也无法做出让孩子回到学校的承诺。在孩子创伤没有修复之前,回到学校只会加重她的症状,哪怕去了学校,她很快又会折回来。如果多次去学校都不成功,这个孩子很容易获得挫败的体验,旧伤加上新伤,这个孩子可能就再也不会去学校了。”
我看向夫妻俩,他们相互看了看,并向我点头表示赞同,随后,我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的咨询目标首先应该是找到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稳定住孩子的情绪不继续恶化。只有第一步做到了,我们才有讨论下一阶段咨询目标的可能。当然,我们的长远目标肯定是让孩子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但这需要时间。”
两人再次表示同意后,我叮嘱他们,不要再劝孩子去学校,适当安排好孩子在家的时间,比如阅读、和外婆一起出去买菜,让她尝试着和不同的人多接触。同时,还和妈妈约了单独咨询的时间,并提醒她下次来记得自己带个一次性鞋套。妈妈非常明确地回应了我后,两人便离开了咨询室。
他们离开后,我隐约觉得除了孩子早年的这些创伤,妈妈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什么妈妈要和所有家庭成员保持这么高浓度的联结?妈妈究竟经历过什么?我想揭开这个谜底。
三
妈妈在第二次咨询时间如约而至,正如我们约定好的,妈妈带了一次性鞋套,按时和我见了面,她对“干净”的要求依然没有减弱,依然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妈妈就座后,没等我提问,便对我说:“郑老师,那天我们回家后和孩子谈了,我们明确告诉她,她最近不用再去学校。这几天孩子的情绪明显好转了很多,但是我仍然为孩子不能去学校而担忧,我不知道孩子这样在家待着的状态要持续多久,将来就算读职高也要有初中文凭啊。”
我没有向她解释她的疑虑,反而对她说:“其实,这次我只想和你谈谈你自己。”
当她听到我说要谈谈她的问题,就对我说:“郑老师,上次从你这里回去后,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你说的话,我的焦虑似乎找到原因了。”她用手将耳旁的发丝拨到了耳后,略加停顿后,继续说道,“我小时候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父母感情很好,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我是家里的绝对中心。我妈妈是单位的一个普通会计,爸爸是单位的供销科科长,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科科长的权力其实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家经济条件相对其他同龄人来说一直还是比较优越的。我父亲那时候经常出差,我记得他经常去西昌、攀枝花这些地方,每次出差回来就给我带那个地方的石榴,我至今都记得他每次出差会带一个黑色的手提包,出去的时候里面装的是洗漱用品,但每次出差回来的时候,黑色的皮包就会鼓起来,里面装的都是在我们老家见不到的石榴。”
我听得出她回忆自己年幼的记忆时,声音既开心又有些忧伤。
“现在网购非常方便,但是就算我买了最大最好的会理石榴,口感都赶不上当年爸爸带回来的,所以爸爸每次出差我都盼着他回来。”眼前这个女人欲言又止,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有一次,我爸爸坐单位的车去攀枝花,他再也没有回来……”她突然泣不成声。
我将桌子上的纸抽推到了她的面前,耐心等待她平静下来,她抽出了两张扔到垃圾桶,把第三张拽在了手里。
“以前,他出差都是坐火车,睡一晚就到了,但只有那次,单位刚刚买了一辆红旗轿车,结果……和货车相撞,爸爸没了。”她双手捂住脸。
突然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人终生难忘,望着已经说不出话来的她,在那个时候也有应激创伤啊,小时候的她所在的城市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师,一个孩子又如何面对痛失亲人的悲伤和恐惧!
“其实,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很焦虑的。我非常害怕,害怕爸爸没了我会再失去妈妈,直到现在,只要我打电话给妈妈她没接,我就担心她会不会倒在家里了,会不会突然生病了,会不会突然离开我,我觉得我得守着她,我才能安心。”我当然也能推测,她不愿意老公出差的原因同样与此相关。
“爸爸是哪一年走的?”我边记录边问道。
“我刚上初中那一年,我之所以记得很清楚是因为初一我开始住校,在寝室里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突然来找我,让我立刻回家。”
“初一?住校?”我猛然意识到了什么,在家谱图上记录了下来。
“还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们学校还有和我爸爸同一个单位同事的孩子,她的爸爸和我的爸爸有点矛盾,我爸爸走以后她把我爸爸的事情告诉了其他同学。我非常生气,我觉得我爸爸受到了羞辱,于是我把她书桌里的书全都扔到了厕所,第二天我的书也不在了,我当然知道是她干的。”她又尴尬地笑了笑。
我做个案的时候习惯绘制家谱图,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看来访者的问题。通常,在一个家族中,时间的高度重合是一件很重要的信息,比如家里有个孩子15岁突然不去上学,他的家族中有时候也能找到一个过去同样在15岁左右不去上学的人;一个人在某个年龄得了某种疾病,你在他的家族中有时候也能找到一个相同年龄患相同疾病的人。
答案呼之欲出,我继续引导着她:“你是说,你爸爸离开的时候是在你初一的时候,现在你的孩子刚进入初一;你当时住校,而妞妞此时也刚刚开始住校,把这些信息连起来,你能想到什么?”我问道。
她听到我的问题,突然睁大眼睛:“不会吧!这也有遗传?”
“这当然不是遗传。”我肯定地回答她。
“难道是因为我这个时候失去了爸爸,所以孩子在这个年龄我害怕失去她?可是,不去上学是孩子提出来的呀!我是很想让她去上学的呀。”她开始疑惑,我看得出她的内心矛盾且挣扎。
我当然知道在意识的层面父母都希望孩子去上学,但是有时候潜意识的想法往往背道而驰。我没有回答,保持沉默,让问题慢慢发酵。
“我承认她的学校实在太远了,我每周只能见她一次,而且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我确实很担心她。”她努力思考着两者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些,你还担心什么?”
“她本来社交能力就弱,我担心她被校园霸凌。”她继续认真回答着我的问题。
“你还担心什么?”我继续追问。
“孩子特别敏感,老师说话如果重了,她会很难过,我担心她在老师那受委屈。”妈妈开始哭泣。
“你还担心什么?把你所有的担心都说出来。”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得抑郁症了,就是初中。”她哭得越发厉害。
“所以你还担心孩子得抑郁症?还有吗?”
妈妈开始忍不住放声大哭。
“从她快要开学开始,我就担心她会不会出车祸,会不会因为不熟悉学校的新环境因失足从楼上摔下来,我特别害怕孩子会离开我。”妈妈的思维强迫开始显现出来。
“除了担心你妈妈、担心孩子,你还担心谁?”
她一边大哭,几乎吼了出来:“我还担心老公,老公如果晚上打呼噜突然没声了,我就会去摸他的鼻孔,怕他没了呼吸,我担心身边的亲人离开我,时刻在担心。”她眼泪一直往下流,这次没有浪费我的云柔纸,直接抓去擦眼泪。
她哭的声音太大引来了敲门声,打扫楼层卫生的大妈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我摇头表达了感谢,重新关上了门。
“这么多年你都怎么熬过来的呀?”
“我太苦了、太苦了,但是没有人能理解我。我上班也在担心家里人是不是安全的,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家,老公6点没回家我就一定要打电话确认他是安全的。我连睡觉都在担心,经常做噩梦,晚上完全睡不好。最近几年我头发大把大把往下掉,我太苦了。”
“你现在能理解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了吗?”
“守着她我才安心!等等,你是说,孩子是怕我担心啊!”
“孩子很聪明,她会自动吸收父母的潜意识来达成父母对她的期待,所以你知道改变孩子首先应该改变谁呢?”我始终没有直接给她答案,我希望她能自己明白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她默默低头,默默流泪。
孩子的问题的根源已经清晰可见。当然,孩子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妈妈一个人的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的创伤还需要通过咨询慢慢疗愈,但我们都清楚,目前的当务之急首先是解决妈妈的问题。
四
有时候,我们只关注了表面现象,却忽视了现象背后的本质,《表象与本质》的书里就从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各种丰富情境中揭示出完全隐藏的认知机制,这些机制有一个不变的核心,就是人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去做类比。表面上看,是孩子主动提出不想去学校,而实际上影响她的情绪之源是妈妈害怕失去她的潜意识,父母本以为接受心理咨询的该是孩子,但他们没想到这个家庭中首先该接受咨询的人是妈妈。
多年来,妈妈每日独自忍受的痛苦,各种不安全的焦虑情绪紧紧围绕着她,过往的焦虑情绪没有解决,一个一个新的问题不断袭来,周围最亲密的人都被这种压抑和强迫的感觉所感染,这种不平衡的状态终于因为孩子而被彻底暴露了出来。
我和妞妞妈妈一起做了8次咨询,其间妈妈也听从了我的建议到医院开了抗焦虑的药物。尽管孩子始终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我告诉妈妈,孩子不愿意来也不必勉强,而且请她放心,妈妈的改变就能带来孩子的改变。
因为她也需要得到心理支持,有时候我也会要求孩子的爸爸参与其中。幸好,爸爸对妈妈的支持度非常高,不仅每次咨询都陪伴妈妈前来,对妈妈的行为也特别能包容和理解。
一次咨询快结束时,我邀请爸爸进来,询问妈妈是否有所变化,他非常肯定地说妞妞妈妈的焦虑和洁癖已经有了明显好转。
“是哪方面的好转呢?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首先是情绪上的好转吧,现在似乎没有那么焦虑了,不会像之前那样对我过度关注了。对家人态度上的好转也都是很明显的,比之前更温和一些。”妞妞爸爸边说边露出笑容。
“能举些例子吗?”我问道。
“哦,那我觉得是行为上的转变更明显一些。她最近已经不再介意一家人的袜子混合洗了,而且换下来的衣服也可以等到第二天再洗,之前都是无论几点下班回来,当天的衣服必须当天洗,否则就说有病菌带回来了。”他挠了挠头,仔细回忆妻子的变化,继续向我描述着,“对了郑老师,还有沙发,现在沙发已经分出一半可以直接坐,另一半换了衣服再坐……”
从他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这对夫妻之间牢固的情感关系,这样的配合对咨询是非常有帮助的。
妈妈的明显变化对孩子以及整个家庭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每个孩子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我们把家庭视作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要有一个人改变就会带来整个动力系统的改变。就像在夫妻治疗中,只需要一个人改变,另一个人就一定改变。那些还在为孩子的问题焦虑的父母,要清楚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本身,在孩子身上花越多的时间,孩子的问题可能就会越严重。
和妈妈单独的咨询中,我们也常常会讨论孩子的问题,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如何用高质量的陪伴来补偿早年缺失的关注,如何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等等。
经常有一种舆论,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用考专业证书就可以上岗的就是父母。父母没学过如何教育孩子,没学过如何说孩子才能接受,更没学过如何去了解孩子,然而当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很多家庭都不得不硬着头皮,用自己过往的陈旧经验来教育孩子。
相比之下,妞妞是幸运的,妞妞的爸爸妈妈都非常重视她的心理问题,陪伴并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的困境,让她重新获得安全感,重新获得正常的社会功能,为了让她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学校,他们在全身心地努力着。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情绪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焦虑的妈妈,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焦虑和惊恐。
每一个妈妈都该明白一个道理,先有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情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解决情绪问题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妈妈自己的情绪问题、焦虑问题会传染给孩子,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他们的焦虑往往会更严重。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次咨询中,妈妈很高兴地告诉我,孩子自己主动提出想换一个离家近的学校,重读一次初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他们最初期待的,我们曾认为遥不可及的咨询目标,就这样渐渐成为可能,孩子回归学校,回归正常生活的日子指日可待。所以我们常说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核心,受到这个问题影响最大的,往往就是我们身边最亲近,也是我们全身心去爱的人。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你的阳光是什么?”我问。
“是你,郑老师。是你把阳光带给了我,带给了孩子和我们的家,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从过去的阴霾中走出来。”她无比坚定地回答。
“哦,我只是你的拐杖,你早晚得扔掉我,你生活中还有哪些阳光?”
她转头看了看身边的老公,再一次坚定地告诉我:“我老公,他非常包容我,如果没有他我肯定没有现在这么轻松和幸福。”
我微笑着点头。
“还有我妈和孩子,她们都是我生命里的阳光……”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光芒,正如此时,窗外那照亮整片天空的夕阳,透过每个细小的裂缝,将耀眼的光洒向每寸土地,温暖每个角落。从此,我们不再害怕缝隙,因为,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