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的两类脐部疾病
由护理不当引起的脐部疾病
脐炎
症状 脐带轻度发炎时,仅在脱落的伤面有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宝宝吃奶及活动还是保持正常。若这时未得到爸爸妈妈的重视,病情会迅速发展,宝宝的脐部会出现脓肿,并波及大部分腹壁,这时宝宝通常有发热、哭闹、呕吐、拒食等表现。严重的脐炎常伴有腹膜炎,会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应对方法 新生儿脐炎的治疗并不复杂。如果宝宝的脐炎只是轻度,并没有在肚脐周围扩散,可局部涂擦2%碘酒和75%酒精,每日2~3次。若脓液较多、脐周红肿明显或有全身症状者,除局部消毒处理外,需及时就医治疗。
脐肉芽肿
●症状 有些宝宝的肚脐虽然已经脱落,但是根部却始终湿湿的,伴随着一团灰红的息肉样小肉芽组织,有少量黏液或血性分泌物,日久不愈,这就是所谓的“脐肉芽肿”,是由于断脐后未愈合的伤口受异物(如滑石粉或经常磨擦)刺激形成的。感染时会有脓性分泌物,碰伤则有血性分泌物。
●应对方法 去小儿科检查,确认后医生会用硝酸银将该肉芽肿烧灼凝固,或搔刮局部、电灼,一般均可以治愈。若此方法无法治愈就需手术切除。
脐茸
●症状 有些宝宝等脐带脱落后,会在肚脐上发现有红色、表面光滑湿润像粘膜样的肿物,就像一块小肉,这是胚胎期卵黄管的脐端残留黏膜所致,会有少量分泌物。
●应对方法 父母可以每天用酒精棉球清洗以保持脐部干燥;但涂消炎药是无效的。如果依旧没有好转,就必须带去医院检做手术。手术方法同脐肉芽肿治疗。
脐湿疹
●症状 表现为肚脐内及脐周皮肤上有小的红色丘疹或皮肤糜烂、渗液,反复发作,难以消失。常因患脐部疾病的肚脐部位有分泌物渗出或有尿液等流出引起病。
●应对方法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3%硼酸溶液湿敷。
贴心提示
每天给宝宝洗澡时注意保持肚脐的清洁,洗澡后先用干棉棒(医院有配)将水分吸干,再用另一支干净棉棒沾消毒酒精(医院有配),从肚脐根部由内向外擦拭消毒,直到肚脐完全干燥为止,再盖上干净的纱布。平常爸爸妈妈要多注意观察宝宝的脐部,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先天性脐部疾病
脐疝
●症状 脐疝是小儿肠管自脐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的一种球形软囊,易于压回,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病。女孩得该病比男孩多。得了脐疝的患儿在脐部可见一球形、可复位肿物,病儿安静卧位时肿块消失;哭闹、咳嗽、直立等腹压增大时肿物出现。新生儿患了脐疝,平时不消失,但用手轻压会使内容物还纳腹腔,并能听到咕嗜声和滑动感觉;用手压肿块时病儿无任何表现,如用手指端探入脐孔内,可以清楚地触及脐环及边缘,并可以估计出脐环的直径。脐疝多无症状,个别患儿会有局部膨胀及不适感。
●治疗 2岁以内未闭合的脐疝,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胶布粘贴法。当患儿过了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就需要手术治疗。
贴心提示
如何判断脐疝是否自愈
◎年龄 随着小儿年龄增长,腹肌不断发达,疝孔常能逐渐狭窄而闭合。此过程一般发生在1~2岁,直至2~4岁时可自愈。
◎疝环大小 脐疝的疝环大小,与自愈的可能性有密切关系,一般疝环直径在1厘米左右大多能自愈;如在2厘米以上,特别是脐疝有增大的趋势者,自愈的可能性极小。
脐膨出
●症状 是一种先天性畸型,5000~10000个婴儿中就有一例,出生时可见腹部脏器如肠子或肝脏经由脐带底部向外凸出,所以腹腔相对变小。和脐疝不同的是,向外突出内含脏器的囊状物只有一层腹膜包住,并无皮肤覆盖。脐膨出的大小通常与腹壁缺损的大小相一致。小者似乒乓球大小,其内容仅为部分小肠管;大者如皮球,其内容物包括部分肝、胃、脾和小肠。
●治疗 最好尽快安排手术,以免感染或者干燥造成肠子坏死,甚至破裂,危及生命。
脐尿管瘘
●症状 若宝宝在用力哭闹时脐孔有清亮的液体流出,时间较长时脐部常有刺鼻的尿味,这提示宝宝患有脐尿管瘘。脐尿管瘘是由于脐尿管未闭导致膀胱尿液部分从脐孔流出所致。如病程较长,脐部皮肤长期受尿液浸泡则易发生湿疹。
●治疗 必须住院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