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飞机模型——木鸢

第二节 古老的飞机模型——木鸢

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已经制造出能够翱翔空中的飞机模型——木鸢。

木鸢也叫竹鹊,一说是由鲁班发明的,据《墨子·鲁问》记载: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谓公输子曰: ‘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 ”

木鸢

鲁班,又叫公输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匠人。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把他看作土木工匠的始祖,亲切地称他为“鲁班师傅” 。

也有人认为,木鸢是墨子发明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样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 ’惠子闻之曰: ‘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 ”

墨子名翟,约生活于公元前468~前376年之间。他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又是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推测:那是一架用木或竹制成的鸟形的飞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凭借风力,可以上升起来,并且在空中飞行一段不短的时间。这种凭借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飞的飞行方式,叫作滑翔。但是,也有人猜测,那只木鸟是模仿飞鸟制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动翅膀来飞行的,不是滑翔。这种振动翅膀的飞行方式,叫作振翼飞行。至于那只木鸟有多么大,古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专心研究试制了三年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想,那只木鸟的制作规模是比较大的,不会是仅仅像小鸟般大小。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引《朝野佥载》 :“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

据《太平御览·工艺部九》引《文士传》中一段记载说:以制造地动仪闻名于世的汉代科学家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 。而范晔在《后汉书·张衡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些资料记录了中国最早的飞行器——木鸢。有些研究者将木鸢理解为“纸鸢”也即风筝,认为木鸢是风筝的起源。不过此说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古人要制作借助风力飘扬的风筝,尽可选择那些比较轻的帛、羽或者动物的内膜、皮革,为何选择比前者沉重得多的木料呢?古人选择制作材料时会如此愚笨地弃优而取劣吗?如果木鸢只是一种结构简单的风筝,那么具有杰出制作技术的墨子又怎么需要“三年而成”呢?解释只有一个:木鸢装有动力驱动装置、扑翼运动装置,如齿轮、曲轴、连杆等,非木料不能制造,复杂精妙的机械构件非多年的设计制作不能完成。

尽管那只木鸟有墨子造和鲁班造,飞一日与飞半日的不同说法,但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23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架飞行器。这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应该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由于古书的记载太简略了,历代的学者又认为那只会飞的木鸟没有实用价值,所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那只木鸟的制造方法也没有流传下来,这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