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舟”系列宇宙飞船

第四节 中国“神舟”系列宇宙飞船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截至目前,中国共发射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7型宇宙飞船,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认识一下它们。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神舟一号”发射升空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

返回时间: 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飞行时间/圈数: 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各种邮票及纪念封;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评价:这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二号”飞船正与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对接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5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3次获得成功。

返回时间: 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6天18小时/ 108圈。

搭载物品:两只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一共有19类25种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细胞和细胞组织。

评价: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 “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返回时间: 2002年4月1日。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6天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10项44件,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等。

试验项目: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7次获得成功。

返回时间: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6天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已经参加过此前飞行试验的设备;一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旗;空间细胞电融合仪;一对动物细胞;一对植物细胞等。

评价: “神舟四号”飞船是在前三艘飞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完全按照载人航天的要求进行设计制造,飞船的返回舱内增加了两个座椅,坐着两个模拟航天员,航天员工作、生活、医护所需物品,包括睡袋、压力服、太空食品,以及着陆后遇到意外情况所需的各种救生物品一应俱全。

此外,“神舟四号”飞船在太空中实施了展开太阳能帆板、调姿等一系动作,还成功地实施了变轨。同时,生命保障分系统、飞船环境控制分系统、载人航天应用分系统、航天员分系统都全面进行了试验。此外, “神舟四号”飞船还有多项实验项目,共有8项科学研究在飞船上展开,有55件配载物。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9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返回时间: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 “神舟五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评价: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火箭:神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返回时间: 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 115小时32分钟/77圈。

搭载物品: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书画名家的作品等,共有8类64种。

评价: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本次飞行第一次实现航天员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9次飞行。

返回时间: 9月28日17时37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

飞行时间/圈数: 2天20小时27分钟/45圈。

搭载物品:中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珙桐和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鹅掌楸的种子各100克;陶瓷制品;一批深圳太空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包括蝴蝶兰、瓜叶菊、球根海棠、灰毛豆、类芦和结缕草等;伴飞卫星、五星红旗、特制太空笔。

试验项目: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新技术应用: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航天员由舱内活动转向舱外活动,这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大跨越。为实现出舱活动,必须突破舱外航天服的微机电、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地面模拟训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完成舱外航天服和飞船气闸舱的研制,这在技术层面上要求很高。火箭系统经过3年多的努力,采用了新技术抑制火箭飞行初期的振动,大大提高了航天员的飞行舒适性,这从3名航天员在飞船发射中招手的细节里得到了证实。在整个出舱活动中,供氧、供电、空气流通、话音支持等一切功能都成功实现,从直播中,可以清晰地听到翟志刚从宇宙发向地面的声音。这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掌握了舱外航天服的技术。为了这一次的一些新的测控要求,我们国家利用一些新技术研制了一些新的测控雷达和测控装备。采用海上的新技术(新型“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使用)和空中的技术(数据中继卫星的使用) ,“神七”的测控覆盖率有大幅度的提升。

“神舟七号”在太空遨游的模拟图

评价: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走出飞船舱门迈进太空(执行本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是翟志刚) ,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