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载人飞行器——飞车

第三节 最早的载人飞行器——飞车

远在3500年前的商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发明制造了借助风力飞行的载人飞行器——奇肱飞车。

《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之国”条下郭璞注: “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后十年,西风至,复作谴之。 ”

类似的文字也见于晋张华(公元232~300年)《博物志·外国》中: “奇肱民善为拭扛,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至豫州。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而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 ”

奇肱飞车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关于飞行的渴望。在这个故事里,人们不仅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从来没有见过的会飞的“龙”的身上,而且也不再依赖“灵丹妙药”了。他们想靠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种器械来乘风飞行,这个理想有了现实的意味。

飞车

郭璞和张华的资料来源出自何典,奇肱飞车的构造如何,其借助风力飞行的装置是风帆还是螺旋桨,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由于它的出现不仅远在黄帝的指南车之后,而且还有“善为机巧,以取百禽”的当时机械制作技术作为背景,所以它的出现应该是没有违背科学发展逻辑的。只是商汤时期的奇肱飞车过于简陋,只能从风远行,乘坐者不能自主控制方向,以至“西风至,吹其车至豫州” 。

随着机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魏晋时期人们利用空气的反作用力原理制成“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的飞行器具,使之发展成为一种较为便利和具有实用价值的飞行交通工具了。

葛洪(公元284~363年)在《抱朴子》中说: “敢问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 ……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能胜人也。师言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翅,了不复扇摇之而自进者,渐乘罡气故也。 ”

如果说《山海经》 、《博物志》上所载商汤时期的“奇肱飞车”语焉不详,不足采信,那么《抱朴子》中所载飞车就不得不令人信服了,因为书中不仅言之凿凿地记载了飞车的结构分为用枣心木制成的飞行装置和用牛革制成的动力装置—— “环剑”两个部分,而且还记载了“太清之中,其气甚罡”的空气动力学知识(所谓罡风或罡气就是高空中强烈的风或气流) ,并且古代儿童的竹蜻蜓玩具可以作为古人能够制作螺旋桨飞行装置的旁证。

按照《抱朴子》所载飞车结构,用古代已有的机械技术完全可以复制出一部载人飞行器。

元明清以后,民间能工巧匠制造飞行器的就更多了。

清代著名学者、官居浙江候补盐大使毛祥麟曾撰《墨余录》 ,在卷九《巧匠》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 ,平江漆工王某,有巧思,能造奇器,曾制造一架“飞车” ,两旁有翼,内设机轮,转动则升降自如,上面装置一袋,随风所向,启口吸之,使风力自后而前,鼓翼如挂帆,度山越岭,轻若飞燕,一时可行四百里,愈高飞速愈快。实令观者为之惊叹“真奇制也” 。

这种带有风袋的飞机,利用自后而前的风力实现飞行,应该也是如同奇肱飞车一般从风远行,可能还不能实现自由驾驶。

明人黄暐在其所著的《蓬轩类纪》一书中,记载了发生在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 8月12日正午的一桩奇事:

“天宇澄霁,皎无纤云。松江城郭之人,见空中驾一小舟,从东而西,又折而东,落序班董进卿楼上。市人纵观者塞道,细视之,乃茭草所结。时进卿之父仲俯已患耳疮,乃曰:‘此船来载我。 ’疮果不可疗而卒。张汝弼志其墓如此。 ”

这架“飞舟”的材料是“茭草所结” ,十分轻盈,内部结构,无人知晓。驾驭“飞舟”为何许人,不得而知,不过“飞舟”能逆向转折,徐徐盘旋,已能实现自由驾驶飞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惜记载过于简略,无从推测知晓其结构、机理。

此事在明代著名文学家、“娄东三风”之一、官居浙江右参政的陆容(公元1436~1494年)的《菽园杂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应该不是虚构。

又据《吴县志·香山小志》记载,清初(公元1644~1661年)吴县能工巧匠徐正明,从少年时就“性敏,志专一” ,他设计、制造的车辆,灵巧牢固,在乡里颇有声誉。

吴县是江南鱼米之乡,地处太湖之滨,河湖港汊,纵横交错,交通不便。有一天,徐正明偶读古代典籍《山海经》 ,得知商汤时期有“奇肱飞车” ,受到启迪,立志制造一架“飞车”飞越湖渠港汊,方便交通。

徐正明潜心钻研“飞车” ,经过一年苦思冥想,完成了“飞车”的设计草图。接着,他便“按图操斫,有不合者削之,虽百易不悔” 。但由于“家故贫,无担石储” ,他只好边打短工,边造“飞车” ,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苦心钻研,终于制造出一架“栲栲椅式”的“飞车” 。其构思精绝,“下有机关,齿牙错合,人坐椅中,以两足击板上下之,机转风旋,疾驰而去” ,“离地尺余,飞渡港汊” ,令乡人为之叹绝。徐正明制造的“飞车”试飞成功后,决心进一步改进,提高飞行高度。但是徐家贫困日甚,“妻、子啼号” ,孤身无援,徐正明在贫病交加、生活重压下“不幸早殁” 。更为遗憾的是,徐妻因丈夫将毕生心血花在“飞车”的研制上,落得个“饿填沟壑”的悲剧,不禁伤心落泪,竟将它“斧斫火燎”化为灰烬了。

从《香山小志》的记载中可以了解,这架飞车是依靠人力驱动连杆、齿轮,进而带动“机转” ,产生“风旋” 。因此很有可能是一架人力旋翼机。

再据清光绪十五年( 1889)夏五月刊本《湘潭县图志十二篇》 、《湘潭县志》卷八之五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 1796~1851) ,当地有个年轻人叫石甘四, “有技勇举三百斤,能巧思造奇器,尝读《蜀志》 ,见木牛流马法,曰: ‘此易耳。 ’遂为木人,执器左右;供使令” 。继后,“又以鹅毛作床如乌翅,坐则腾上二十丈,横行五里许” 。其时“西夷轻气学未传,甘四以重力升之” ,实在可与《天方夜潭》中神奇魔毯相媲美。石甘四制造的木机器人与“飞床”后来由于被乡里顽固派污蔑为是属于白莲教“邪术” ,为免受无妄之灾,石甘四遵母命“乃毁诸器” 。

石甘四的“飞床”使用鹅毛制成机翼,重量轻,能有效扇动空气,也有其合理性。

一般都认为,俄国人莫扎伊斯基于188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载人飞行器。其实,这架载人飞行器,比我国葛洪《抱扑子》所载飞车晚1500多年,比平江漆工王某发明的“两旁有翼,内设机轮”的载人飞行器要晚600年,比徐正明发明的“机转风旋,疾驰而去”的载人飞车则要晚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