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球的探测
对月球的探测由来已久,这表现在苏联和美国的空间竞赛上。早在1969年“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到达月球前的1959年,苏联就向月球发送了3个月球号太空探测器。
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月球1号”从距离月球表面5000多千米处飞过,并在飞行过程中测量了月球磁场、宇宙射线等数据,这是人类首颗抵达月球附近的探测器。
1959年9月26日,苏联成功发射了“月球2号”探测器,它是首个落在月球上的人造物体。在撞击月球前,“月球2号”向地球发送了月球磁场和辐射带的重要信息。
1959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月球3号”探测器,它从月球背面的上空飞过,拍摄并向地球发回了约70%月背面积的图片。这是首次获得月球背面图片,使人类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
1964年7月,美国发射了“徘徊者7号”硬着陆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在撞到月球之前,成功地拍摄了4308张月面照片,照片显示了小到直径只有1米左右的撞击坑和25厘米大小的岩石,这是人类获得的第一批月面特写镜头。
1966年1月31日,苏联发射了“月球9号”软着陆月球探测器。3天半之后,“月球9号”成功地降落在月球表面,成为首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并且在随后的4天中发回了包括着陆区全景图在内的高分辨率照片。
1966年3月31日,苏联发射了“月球10号”探测器,几天后,探测器进入环绕月球飞行的椭圆轨道,成为首个环月飞行的月球探测器。
1966年6月2日,美国发射了“勘测者1号”探测器,该探测器是美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它共发回11237张高分辨率的照片。此后,美国又发射了6颗“勘察者号”探测器,其中4个取得成功。这些探测器对阿波罗飞船的备选着陆区进行了考察。
美国“勘测者”系列探测器曾在月面着陆
1966年8月10日,美国首颗环月探测器月球轨道器1号发射成功,进入近月点200千米、远月点1850千米的轨道。1966年8月至1967年8月,美国共发射5颗月球轨道器,对月表进行了大面积探测,确认了10个阿波罗飞船着陆点,并通过测量轨道数据,得到月球重力场详图。
1968年9月15日,苏联的“探测器5号”发射升空,经过7天飞行后,它的返回舱溅落在印度洋上,成为首个到达月球附近又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但因“探测器5号”控制系统故障,返回舱未按预定方式再入大气层并在预定地点着陆。此后发射的“探测器7号”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并以预定的跳跃方式成功返回地球。
1970年9月12~24日,苏联的“月球16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了月面自动采样,并携带101克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球,使人类首次实现了月面自动采样并返回地球的探测活动。1970年9月至1976年8月,苏联共发射了5个自动采样探测器,其中,月球16号、20号和24号取回了月球样品。
1970年11月10日,苏联发射了携带“月球车1号”的“月球17号”探测器,7天后,“月球17号”成功降落在月球的雨海区域。随后,世界首个月面巡视探测器—— “月球车1号”开始进行月面巡视考察。它在月球上工作了301天,行走10. 54千米,考察了80000平方米的月面,在500多个地点研究了月壤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在25个地点分析了月壤的化学成分,发回2万多个测量数据。1973年1月8日,苏联又成功将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并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月面巡视考察。
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了“飞天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借助月球引力的飞行技术和进入绕月轨道的精确控制技术,飞行中“飞天号”还释放了绕月飞行的微型“羽衣号”探测器。
1994年1月21日,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在对月球南极进行探测时,首次发现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的直接证据。
1998年1月7日,美国发射了月球勘测者环月探测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月球上的水。它携带的中子谱仪的探测数据表明,月球南北两极可能存在凝结的水冰。月球“勘探者号”完成绕月探测使命后,高速撞向月球上可能存在水冰的区域,以便通过巨大撞击能量产生水汽云,以进一步证明水的存在,但最终地面和太空中的望远镜都没有观测到期待的水汽云。
2003年9月27日,欧洲成功发射了它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 ,标志着欧洲探月活动正式开始。 “智慧1号”2005年3月进入预定的环月轨道,2006年9月3日撞击月球优湖地区,在此期间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2007年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始为期1年的月球探测活动。
2007年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千米、远地点50930千米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千米的奔月之旅。 “嫦娥奔月” ,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传说,终于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