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
中国现代航天史
新中国建立后,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
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3月,国务院制订《 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 ,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两发P - 1近程地地导弹。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
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 -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赫鲁晓夫下令全面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 -2导弹。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把V -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败。1964 年6月29日, “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 。4 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 。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8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
1975年10月16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3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
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中国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 331”工程。这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1977年12月28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 ,将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与14年前上天的“东方红一号”相比,用途已从政治转为实用,它可以传送电视、电话、广播、数据等多种信息,作用可以覆盖中国全部领土领海。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大量的地面试验设备。
1983年,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400多千米的高空。但此时却出现了意外,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
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4月8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但卫星进入椭圆轨道仅是成功了第一步,还要利用卫星上的发动机把卫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36 000千米的静止轨道上。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 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
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准备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
1986年的3月至4月期间,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推销活动。在十几天旋风般日程安排中,先后与十几家宇航公司进行了接触,连续进行了多达24场的中国火箭宣讲。
1986年,在美国著名的麦道公司的谈判室里,2名中方专家在舌战13名美国技术专家后,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从此美方对中方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开始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千米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20世纪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9年历史( 1961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2002年3月25日,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窗体底端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2002年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2004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六号”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走出飞船舱门迈进太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