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发射人造卫星概况

第三节 世界各国发射人造卫星概况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1号” ,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存在了93个昼夜,围绕地球运行了近1400圈。仅一个月之后,1957年11月3日,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人造卫星为锥形,重量多达508千克。它不仅携带了相当多的科学仪器,而且还带着一只名叫莱伊卡的小狗。

小狗在密封的圆柱形的生物舱内,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等机体状况的医学仪器。生物舱内安装有使舱内空气保持新鲜的空气再生装置、为小狗提供一日三餐的自动供食装置,以及处理小狗粪便的排泄装置。在卫星的球形容器里除了生物舱外,还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供电源、温度调节系统以及记录气温、气压和其他参数的仪器。在最后一级火箭上安装了两个研究宇宙射线的仪器和一个研究太阳紫外线与X射线谱段的仪器。时间程序装置周期地开动专门的无线电遥测设备,将卫星的全部测量数据发回地面。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这颗卫星无法回收。小狗在生物舱生活了一个星期之后,完成了实验任务,被迫服毒自杀,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光荣牺牲” 。小狗莱伊卡的太空旅行,充分说明了生物可以平安地生活在人造飞船中。

在苏联人造卫星两次发射成功的刺激下,美国不甘落后,加紧研制运载火箭,1958年1月31日,美国终于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探险者”1号。

“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的发射场地是美国的太平洋导弹发射场,采用的是“丘比特”运载火箭。卫星近地点为360千米,远地点为2531千米,轨道倾角有33度。运载火箭的末级和卫星一起进入太空,总重量约14千克,卫星本身重量只有8. 2千克。这颗人造卫星虽然很小,但它装有许多观测器。

“探险者”1号的发射高度在2000千米以上,超过苏联的“东方”1号。在这个高度上,辐射能急剧增加, “探险者”1号在研究辐射能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8年3月21日,美国又发射了“探险者”3号卫星,对辐射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证实了在2000~4000千米的高空存在强大的辐射带。

1965年11月26日,法国在哈马圭尔发射场,用自己研制的“钻石”A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试验卫星”1号,从而成为第三个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试验卫星”1号是直径50厘米的双截头锥体,重量仅42千克。轨道的近地点为526. 24千米,远地点为1808. 85千米,轨道倾角为34 度24分。“钻石”A运载火箭全长18. 7米,直径1. 4米,起飞重量约18吨,是在探空火箭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三级运载火箭。

第四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航天计划始于60年代中期,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在1970年2月11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大隅”号卫星是在日本的鹿尔岛靶场发射成功的,卫星与末级火箭共重23千克,而自身仅重9. 4千克。外观为环形,高0. 45米,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为339千米,远地点为5138千米,轨道倾角为31度7分。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 - 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 5米,直径0. 74米,起飞重量9. 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 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 5吨和1吨。

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用自己研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把“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太空,成为第五个独立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直径约1米,重173千克,沿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 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 45米,直径2. 25米,起飞重量81. 6吨,发射推力112吨。

1971年10月28日,英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 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近地点537千米,远地点1593千米。该星重66千克( 145磅) ,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截止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向太空发射了将近6000颗人造卫星,目前在轨的有300多颗。人造卫星使人类在获取、传输和加工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