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总 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生动记录脱贫攻坚战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以影像的力量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中国民协于2017年年底共同发起“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该项目被列为中宣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2017—2021)》重点创作项目、中国文联“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实践活动重点项目。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推荐并结合中国文联实际,该项目在全国选择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等15个各具特色的扶贫点,充分发挥全国文联系统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汇聚了活跃在一线的摄影家、民间文艺家,以及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约70人,深入到脱贫攻坚一线,运用摄影、绘画、视频、文字等手段,进行多元化创作、多角度呈现,为实现跨界融合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今年出版发行“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系列图文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套图文书以15个驻点的调研创作为素材,每个驻点编辑出版1本图文书,全面展现这15个驻点的脱贫攻坚成果,突出“影像见证”“聚焦扶贫”的主题,体现影像记录的价值和意义,力图建立国家脱贫攻坚的影像档案。

这是一套充满理想情怀的图文书。各主创团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对土地、对人民的深情,克服道路崎岖危险、高原反应、水源污染、传染疾病等多种困难,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扎到村里,和乡镇干部群众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干,用心用情去体验脱贫攻坚的火热生活,感受贫困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基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进行跟踪记录和持续挖掘,以直观素朴的影像和平实深刻的文字,透过典型人物和鲜活故事,反映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给贫困地区带来的深刻变化,讴歌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尽管每本书的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各不相同,但始终彰显出内在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我们力争将深蕴其中的情怀和责任、格局和担当化作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和事业殷殷的热爱,化作对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承深深的思考。

这是一套聚焦脱贫攻坚战全过程的图文书。在地点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定点扶贫点,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联推荐的“文艺扶贫奔小康”志愿服务行动工作示范县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5个调研创作驻点,实现了驻点分布的代表性、地域性、差异性、进行时、视觉性。在内容呈现上,既有驻点的简况和贫困情况,也有脱贫后发生的变化;既有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扶贫等帮扶举措,也有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扶贫以及社会力量对脱贫工作的参与支持;既有当地贫困群众在脱贫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有第一书记、扶贫干部在其中作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力争在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果的同时,从小处着眼,通过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命运及脱贫前后的对比等折射巨大的社会变革,全景式记录脱贫攻坚战。

这是一套以影像为主、突出个性表达的图文书。摄影是记录当下、展现现实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这套图文书的主创以摄影家为主,通过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影像叙事的方式形成完整的视觉呈现,强调突出摄影家的个性、视角和思考。在体例上,有田野调查、报告文学、诗歌散文、采访记录、作者手记等,在内容上呈现的不仅仅是静态影像,还包括民间文艺、音乐、美术、书法、视频、音频等,力图做到立体化、多元化、多维度的呈现。这套图文书具有档案性,但又不是面面俱到的资料汇编;提倡个性表达,但又不是纯粹的个人的风光、艺术和人物摄影。我们力争传递和揭示扶贫、脱贫和落后地区发生巨大变迁的纪实性、直观性和深刻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最后,衷心希望这套图文书能激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牢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积极投身伟大的时代洪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用自己的艺术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努力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

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

系列图书编委会

2020年5月

十八洞村的苗绣。居杨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