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序 一个中国农村的扶贫影像故事

本卷序 一个中国农村的扶贫影像故事

从2018年6月至今的两年间,我参与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先后4次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采访,每次1周到10天的时间。每当我和项目组成员开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向十八洞村时,我的内心都充满着期待,因为总会有许多欣喜的变化和真实的故事在那里等着我们。

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脉深处,是一个只有225户人家900多人口的纯苗族聚居村。因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这里曾是全国深度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668元。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这9899万人大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文化水平低,传统农耕观念根深蒂固,没有能力跟上现代农业生产,是脱贫最困难的人群。十八洞村就是许许多多这样贫困村庄中的一个。

如今,群山环抱中的梨子寨。宋刚明摄影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访贫问苦,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十八洞村作为全国“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地,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村里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经济圈,迈开了脱贫攻坚的坚实步伐。

在调研采访中,我们走街串巷,推开苗族村寨一扇扇古老的木屋门,在篝火旁倾听每一户的家长里短;在旧屋改造、修旧如旧的农家乐里感受店主人的忙碌辛劳;我们和村民们一起下庄稼地,记录着春耕时播种插秧的期待和秋收时采摘的喜悦;我们也跟随扶贫工作队到地头上为村民丈量土地,感受夏天头顶火辣辣太阳的酷热,以及冬日雨雪交加中古老青石板路的湿滑。

这本书中,呈现了我们在其间遇到的十八洞村人们的故事。

石爬专老人过了一辈子苦日子,没看过电视,听不懂汉语,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家时,握着她的手嘘寒问暖,并亲切地称她“大姐”。自此,太多人慕名前来见见被总书记唤作“大姐”的石爬专。如今,石爬专每天穿着绣花苗服,迎接八方来客,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十八洞村的领头人、村委会主任隆吉龙是村里走出大山闯世界的第一人。他到城里打工,通过25年的努力,买了房子,娶了媳妇,生了娃,变成梦寐以求的“城里人”。但绵绵乡愁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最终让他顶着压力走上了一条并不容易的回乡之路。隆吉龙带着乡亲们种上百亩黄桃树,在收获了脱贫致富“金果果”的同时,也收获了亲人们的理解与认可。

曾是村里有名的懒汉、酒鬼的单身汉龙先兰,在村里的第一届相亲大会上认识了大眼睛姑娘吴满金,却因家贫遭到吴家母亲的反对,后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养蜂技术培训,争取到银行贷款,成为养蜂专业户。随着养蜂规模不断扩大,有了责任感,也有了盼头和目标的龙先兰终于赢得吴家母亲的认可。如今,这对“甜蜜夫妻”通过共同努力,日子过得越来越甜蜜。

回乡创业的小伙子施俊是我第一次调研时在梨子寨小巷里认识的,我抓拍了他正在轻轻亲吻新婚妻子的瞬间。此后每次调研,我都会给施俊一家拍摄全家福。两年间,施俊一家七口人,从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独自留守,到全家人都回到家乡,开农家乐、当导游、办理银行业务,我拍到了一次又一次不同的全家福。

……

我们的镜头跟随着这些十八洞村的人们,记录着他们在精准扶贫工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村庄的变化所发生着的人生命运的改变;感受到他们从物质脱贫、眼界开阔、思想变化,到精神层面的进一步追求;看到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不仅找到了可以挣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根。十八洞村,成为他们能够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的精神故乡。

在十八洞村驻点调研创作工程项目中,我请来人文摄影家宋刚明、《新疆日报》首席记者刘枫、纪录片导演王国庆与我并肩工作。15万张图片,16万字采访笔记,100个小时的视频,是我们两年来调研的宝贵收获。更宝贵的是,我们有幸成为精准扶贫伟大工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为此,我们感恩时代。

居 杨

2020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