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我们依然在路上
我们要做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本书中要呈现怎样不同的影像和文字呢?这是从接到“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的十八洞村调研任务时,我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始终贯穿在随后两年的项目组调研全过程中。项目组的4名成员大多具有20年以上一线采访和专题拍摄的实践经验,但大家依然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因为十八洞村是全国“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地,我们深知给这个村子留影的深远意义。
调研时,我们每天早上天刚亮便出发去拍摄农忙。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白天我们都会扎进田间地头采访;傍晚是拍摄光线最佳的时间段,我们谁都舍不得放弃,总是等到晚上8点多天黑透了才会收队。
晚9点是我们每天吃晚饭的固定时间,也是重要的交流讨论时段。大家汇总调研收获,交流实地感受。在一天天的磨合讨论中,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创作风格与方向渐渐明晰起来。
我们想做一本由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组成的书,用具有代表性的普通村民的亲身经历和命运变化,来展现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的深刻改变。在创作风格上,我们力求真实、朴素、安静、平和,用老老实实的纪实手法来记录,努力为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村庄留下一些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和文字。
为此,我们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先后4次进村驻点,入农户、进学校,上果园、下稻田,采访十八洞村的党员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民群众近百人。在我们逐渐熟悉了解他们的过程中,他们也慢慢接纳了我们。许多村民看到因拍摄而忙得满头大汗的我们时,会像对待家人一样,招呼我们到屋里坐坐;孩子们会迎着镜头欢笑着跑过来,告诉我们谁家父母又从城里回乡了;村干部也会掰着手指头,朋友般诉说工作中的欣喜和烦恼。
村民家窗外的风景。居杨摄影
当我们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甚至了解村里谁家媳妇绣出的花朵好看、谁家做的腊肉更香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便发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记录,有太多的故事感动人心。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走近这些故事,走近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也只是触摸到波澜壮阔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所以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越发饱含深情,也时常陷入沉思,反复审视我们的视角能否为现在,也为未来展示出此刻我们所身处的脱贫攻坚这一史诗般的发展进程。我们希望书中所呈现的内容,即使只是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也是闪亮、生动、五彩斑斓的,能够映照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化。
在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在碰撞出智慧火花的合作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记忆。
负责撰写文稿的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新疆日报》首席记者刘枫老师从乌鲁木齐出发,需要转机到达目的地。时间最长的一次,她用了2天时间、转了3次航班,才到达距离十八洞村200多公里以外的飞机场。但每次到了十八洞村,一放下行李,她立刻就开始调研工作。采访村委会主任隆吉龙时,她真挚诚恳的态度曾让这位苗家硬汉在打开心扉讲述扶贫历程时泪流满面;她在山里独自走夜路追访扶贫干部时的坚定执着,也曾让大家感动不已。
田野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人文摄影家宋刚明喜欢独自观察,静静拍摄,时常在看似不经意处抓取到光影独特、富有诗意的瞬间。那次冬季调研,当我们因青石板路上结冰而不断打滑摔倒时,他把我们带到老乡家,熟练地点起篝火,让我们烤干鞋子和衣裤。这一团篝火,让阴雨绵绵的冬日都温暖起来。
纪录片导演王国庆曾爬到高高的山坡上拍摄筑路工人,也曾冒着大雨走进深不见底的山谷,去对面山上拍摄正在进行的溶洞开发工程。作为项目组最年轻的一员,他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视频记录着村里的变化和项目组调研的进程。
在此,真诚感谢每一位项目组成员所付出的努力。
此时,书稿撰写已近尾声,而十八洞村的发展之路还在延伸。相信更崭新、更美好的十八洞村并不遥远,中国美丽乡村的振兴之旅已经从这里起航。因此,记录十八洞村的使命还在继续。这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我们依然在路上。
居 杨
2020年6月9日
十八洞村村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走在山路上。居杨摄影
十八洞村的发展之路还在延伸,十八洞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居杨摄影
见证与记录
扫二维码观看调研视频
十八洞村,一个大家早已熟知的名字。作为“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这个美丽的湘西小山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八洞村调研创作组成员先后4次驻点十八洞村,入农户、进学校、上果园、下稻田,通过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文字、一段段视频,记录下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见证了十八洞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扫描二维码,跟随调研创作小组成员的镜头走进十八洞村,感受精准扶贫政策给这座古老的苗寨和村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本卷创作团队(左起):刘枫,王国庆,居杨,宋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