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产业精准扶贫第一枪
村民们用政策支持的扶贫款入股,集中参股湘西苗汉子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十八洞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猕猴桃产业。居杨摄影
2019年“五一”小长假,湖南省花垣县委书记罗明没顾得上休息,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他的联系户——石爬专家串门了。
“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讲得非常实,就是在教我们怎么做,让我们心里一下子亮堂了!”罗明书记告诉记者,在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指导下,2014年1月,花垣县委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到十八洞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十八洞村的干部群众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坝里同大家座谈时,希望大家“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
十八洞村抬头是山,低头是沟,人均耕地仅0.83亩,并且地块零碎分散,无法规模利用。
种什么?在哪里种?这让县里和村里的干部们颇费心思。为了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等问题想明白、搞清楚,工作队和村干部琢磨了三个月。
人多地少,怎么办?只能跳出十八洞村发展产业经营。最后,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当地特产——猕猴桃。能打开贫困枷锁的,只有一把钥匙——发展。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这在湘西州已经成为共识。
村干部远赴武汉拜访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引来先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在十八洞村之外的道二乡流转1000亩土地,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同时,邀请湘西苗汉子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十八洞村共建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
“最难的还是资金问题。”罗明说,“像十八洞村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贫困村,找上级财政也能获得支持。但是总书记叮嘱我们,不能因为他来过了就搞特殊化。”
市场的问题就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妙招:扶贫款不直接发给贫困户,集中起来参股湘西苗汉子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十八洞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以确保贫困户每年都有分红。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村民们用政策支持的扶贫款入股,十八洞村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
“十八洞村老百姓选我当带头人,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没底,怕干不好,压力太大了。罗书记拍着我的肩膀说:‘志刚,十八洞村百姓靠你了。咱们齐心协力,打响中国产业精准扶贫第一枪,这一枪要打得好,打得准,击中目标,旗开得胜!’”湘西苗汉子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志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心情难以平静,“我出生在苗寨,长在大山里,靠多年打拼创立了‘苗汉子’品牌。村民们是我的父老乡亲,他们如此信任我,只有做好猕猴桃产业,才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我感到肩上的担子真不轻。”
初春,村民在猕猴桃产业园里剪枝抹芽。居杨摄影
在猕猴桃产业园里劳作的村民。宋刚明摄影
石志刚从省城请来林果业专家现场指导,给农民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平时只要一有空儿,他就挽起裤脚进果园,和农民们一起剪枝抹芽、施肥浇水。
石志刚心里清楚,树上长出果实了,要卖得出去,乡亲们才能挣到钱。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农产品市场还很不规范,这只“看不见的手”不知怎么把握,分散在大山里的农民信息不灵,在市场上就没有话语权。这时,政府必须伸出“看得见的手”帮一把。石志刚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了相关领导,得到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几年下来,就是这样一双“看得见的手”,和十八洞村百姓的数百双手一起,扶起了猕猴桃产业。
石志刚信心倍增,干劲儿更足了,他带领“苗汉子”营销团队,开动脑筋想办法,线上线下搭平台,硬是在市场上闯出了一条路。2017年,苗汉子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结盟,开辟了网上市场的绿色通道。短短一年时间,就在网上销售十八洞村猕猴桃近10万斤,2018年获益88.5万元。
2019年4月,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十八洞猕猴桃产业基地一片新绿,村民们在果园里忙着给果树抹芽绑枝,以确保长出来的猕猴桃均匀受光,长势好,产量高。
“现在已经有公司找上门,跟我们签订了产销合同。猕猴桃3年挂果,进入盛果期后,每亩产量大约5000斤,按每斤售价5元保底计算,每亩净利润可达2万余元;分红到人头,每人每年收入最少能增加5000元以上。”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伍越说越兴奋,“到2018年秋天,千亩猕猴桃已经两度挂果,村民们也两次拿到了分红!”
十八洞村山泉水厂的产量可达到每小时1万瓶。居杨摄影
千亩猕猴桃园不仅解决了十八洞村脱贫的源头问题,还给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十八洞村村民杨顺明曾在外打工10年,如今他回到村里,管理着45亩猕猴桃。他说:“以前在外面打工很苦,家里又没有人照顾老人和小孩。现在我和老婆都回来了,比在外面打工可以说强10倍。”他认为,自己家的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了”。
十八洞村山泉水甘洌洁净,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元素,村委会就利用优势资源入股,与企业合作建成十八洞山泉水厂,每小时有1万瓶十八洞村山泉水从这里产出……仅这一项产业,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50万元。
罗明进一步分析说,当初十八洞村搞产业缺不少钱,但他们并没有等、靠、要,被动依靠财政资金支持;而是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主动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村集体再以“十八洞”的品牌和自然资源作为资产入股。目前,引进企业发展猕猴桃产业、开发景区、建山泉水厂都是采用的这种模式。令人欣慰的是,十八洞村摸索出的产业模式,也在湘西得到了复制、推广。
2019年1月17日,十八洞村欢庆苗年,并举行猕猴桃产业分红大会。王国庆摄影
罗明告诉记者,就在92平方公里的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里,目前全县有48家企业进驻,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人口达51000人。2019年,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花垣县实现脱贫摘帽。
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龙秀林曾经是十八洞村第一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一语中的:“所有企业进入园区,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和扶贫结合。十八洞村的模式就是股份制帮扶的模式,我们在十八洞村这个模式的基础上,还探索了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就业帮扶和经济联合体带动等五种模式。我经常跟人家开玩笑说,我们贫困户有后台。后台是什么?就是农业龙头企业,有企业来支撑,老百姓脱贫致富就有保障。”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十八洞村村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前进的动力,不落下一户贫困户,不养一个懒汉,从找准“贫根”到开出“良方”,开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一项项振奋人心的发展规划、一条条切实可行的脱贫举措、一个个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无不凝聚了乡亲们的智慧和汗水。
“公司+农户”,用扶贫资金参股,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虽然不是十八洞村首创的模式,但是在这里实实在在发挥了作用。如今,十八洞村已经确定以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劳务输出和山泉水等6大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以乡村旅游为长期产业,猕猴桃等经济种植为中期产业,其他种植养殖为短期产业”的发展规划,为十八洞村老百姓探索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好路子。
2016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仅仅3年后,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在精准扶贫路上,十八洞村实践出的“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经验和模式,在湘西和湖南省得到了全面推广。
2019年1月17日,十八洞村张灯结彩,人头攒动。村民们穿上苗绣盛装,唱起欢快的山歌,擂响激烈的苗鼓,等待一年一度的猕猴桃产业分红。同时,他们用这一特殊的方式,欢庆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
这是一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也是十八洞村村民最开心的一天。分红台上覆盖着大红绒布,上面堆满了百元大钞。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排着长队等着领钱。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谁心里不乐开了花?拿到分红的村民忙不迭地数着手里的钱,乐得嘴巴都咧到了耳朵根。
“隆兴文。”
“到!”
“你家6口人,分红7200元。大爷,请在这里签字领钱。”
隆大爷手里攥着一大把钱,看了又看,数了又数,脸上每一道褶子里都装满笑意。
这一边热热闹闹地分红发钱,那一边壮汉子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杀年猪,打糍粑,唱苗歌,擂苗鼓。直到下午3点多,所有村民都心满意足地领到了分红,他们相约来到施成富家门前的院坝上,吃起了八大碗的长桌宴。
2019年1月17日苗年这一天,全村人领到的分红资金超过140万元。入股猕猴桃产业的村民,平均每人领了1200元的分红,比去年多了200元。除此之外,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还得到一份额外的惊喜:每人多领了200—400元不等的慰问金。
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扶贫工作队又将目光放在了乡村旅游上。他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快马加鞭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苗岭古寨的青山绿水。不搞大拆大建,立足传统苗寨,坚持整体规划、打造特色村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这样一来,十八洞村既留住了乡韵,也挽回了人心。
2018年8月14日傍晚,建房的工人正在赶工。宋刚明摄影
从2015年起,十八洞村在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寨改造的步伐。
2019年8月10日,我们一行又来到十八洞村,真切感受到它的巨大变化。从村口以参天大树为造型的迎宾拱门出发,通村道路已经变成水泥道。走进村子,房前屋后都铺着平整干净的青石板,风格一致的苗族民居修葺一新,黄泥竹篾散发着自然的芳香。村里每家每户都经过了改水、改厨、改厕、改浴,厨房清洁、厕所干净,家家喝上放心水,户户用上安全电。村里不仅有了邮局、银行,还建起了农家书屋和诗社。梨子寨村民杨正帮家的房子就建在村口的高坡上,村里一天天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他深有感慨地说:“看看现在条件这么好,真不敢想象以前那种道路坑洼泥泞、屋子破旧矮小、厕所透风漏雨、猪仔就睡在床铺下的苦日子啊!”
村口,一群挑着担子的苗汉子沿着蜿蜒的山道一路而上,他们挑运的是建筑用的石料和钢材。他们三五人一队,个个咬牙拾阶而上,额头上的汗珠依稀可见。“上山就这么一条路,车子只能开到村口的停车场,之后就要靠人和骡子拉运啦。”坐在路边歇脚的一个汉子说,这两年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变好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翻修老屋。为保持苗寨古风修旧如旧,村民们也舍得花钱盖木屋装窗花,趁着天气好抓紧时间上梁铺瓦。
村里的房屋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居杨摄影
上梁,意味着新房落成,在苗寨是一件大事。一大早,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就带着村干部过来帮忙。龙书进是竹子寨人,过去一直在外面打工。三年前,十八洞村要选地盖村委会办公楼,他家位于村口的一块地被征用。龙书进是一个本分人,也是一个明白人,得知村委会要盖房,就痛痛快快地让出了地。他知道,要把十八洞村建设成新农村,就需要有人做出奉献。2019年春天,村委会给他在坡上协调了三分地,他带领全家齐上阵,集中全力盖新房。
龙书进的新房位置好,就在一进竹子寨的路口上,坐落在半山坡。站在新房前向远处眺望,“云中苗寨”的风情尽收眼底。他盘算着先建两层吊脚楼,上面一层当旅店,下面一层开餐馆。他说,从今往后再不外出打工了,就留在村里搞旅游和多种经营,跟着合作社和能人们快快致富。
工人们在屋顶铺瓦。宋刚明摄影
风起苗寨,十八洞开。如今,笼罩苗寨的贫穷雾霾早已散尽,十八洞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精准扶贫”四个大字刻在梨子寨村口的石壁上,扎根在厚重的苗寨里。阳光下的梨子寨口,车水马龙,游人如织,“饮水思源,自立自强”的大红标语在黄色土墙上显得格外醒目。
“2020年,十八洞村将会变得更美。”石登高说。十八洞村大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按照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未来将着力开展“四微”建设,即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微服务,对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整治,加强美化、绿化建设。
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们还计划着要把从飞虫寨到当戎寨的山路修通,这条路村民们已经盼了20年;要把青石板铺到田间地头,方便村民雨天下地,更为发展休闲观光式农业打下基础,让游客畅游绿水青山,分享春种秋收的快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旅游项目,就是开发村里的大溶洞,大洞套着小洞,号称“夜郎十八洞”,也是本村美名的由来。
旧貌换新颜的十八洞村,正在绽放出更加绚烂的魅力……
梨子寨的村民正在建新房。宋刚明摄影
搭建传统的木构山墙。宋刚明摄影
安装厕所污水罐。居杨摄影
建设中的竹子寨。宋刚明摄影
扎起篱笆墙。宋刚明摄影
运送建筑材料。居杨摄影
修整一新的木屋。宋刚明摄影
村童走在改造后的村寨里。居杨摄影
木匠搬着新花窗进村。居杨摄影
工人们冒雨修建进村公路。宋刚明摄影
十八洞村的天然溶洞正在开发施工中。居杨摄影
十八洞村的春天生机盎然。宋刚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