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声
赶秋节是苗家人的盛会,姑娘们坐在八人秋上。居杨摄影
2019年8月8日,立秋,十八洞村沉浸在秋收的喜悦之中。远处,高高低低的山坡上果实累累,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片橘红,秋天把大地装扮成一眼望不到边的锦绣华毯。近处,黄澄澄的苞谷晾在坡上,从木屋里飘来苞谷烧的阵阵酒香;一串串红红的辣椒挂在屋檐下,老远就能闻到扑鼻的辣香;长了一夏天的稻谷收割入仓了,水田里的稻花鱼活蹦乱跳。施老爹蹲在田埂边上捞鱼,用略带嘶哑的嗓子唱起了一首老歌:“秋收满畈稻谷香,四处野鸭鱼满筐……”
像夸父逐日,奋不顾身地追求幸福生活一样,十八洞村人也一直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每年立秋这天,乡亲们都会撂下手中的活,聚在坡上举行“迎秋”“祭秋”“闹秋”“送秋”仪式,赴一场与秋天的约会,庆祝五谷丰登,祈愿美梦成真。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苗语叫“赶秋场”,是苗族人欢庆秋收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吉首市,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县等苗族聚居地区,已经形成了覆盖200多万人的苗族赶秋节文化圈。
十八洞村的赶秋节。宋刚明摄影
“苗族赶秋”是花垣县苗族至今保存下来最古老、最原生态的民间传统节日,极富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它是一条绵延几千年的苗族古根,承载着苗族鼓舞、苗族服饰、苗族歌谣等40多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是一部展现苗族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2014年,“苗族赶秋”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苗族赶秋”随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同时,花垣县“苗族赶秋”还被列入湖南省三大民族特色节庆品牌之一,成为花垣县一张耀眼的名片。每年立秋这天,恰逢哪个墟场赶集,这个墟场便是当年的秋场,这早已是约定俗成的。2019年,花垣县赶秋节轮到十八洞村竹子寨举行。
祭秋历来是赶秋节最重要的仪式。在赶秋场上,最大的看点是头戴傩巾的苗族汉子、身披红袍的苗巫师、手持青布伞接龙的苗家女子和随着祭祀进程敲响苗鼓的鼓手。在祭祀的同时,还有绺巾舞、司刀舞、接龙舞、苗族鼓舞等苗族非遗项目的表演。
太阳刚刚升起,十八洞村游客中心前的秋场上就已经站满了人。临时搭建的祭坛立在秋场中央,高高的祭坛上摆放着五谷杂粮——稻子、谷子、绿豆、红豆、黄豆,处处散发着丰收的气息。
上午10点整,一众苗族大汉吹响凄厉肃穆的牛角号;随后,节奏愈渐急促的祭鼓声响起,两条青龙开道盘踞交织,六只苗狮舞动凛凛生威。只见头戴傩巾、身披红袍,左握绺巾、右握司刀的巴代雄(苗语,意为“苗巫师”)口中念念有词,虔诚而神秘地进行祭祀,以此表达感恩之情,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伴随着鼓号声声,这边绺巾舞、司刀舞、接龙舞、边鼓舞跳了起来,赢得阵阵掌声;那边上演的苗族绝技踩铧口、上刀梯、吞火棒,令人目不暇接。
台上苗歌唱起来,龙狮舞起来,苗鼓敲起来,手端酒碗的苗家壮汉喝起来,苗家阿哥阿妹对歌赶起“边边场”(苗族流传下来的相亲风俗:男女青年躲在边上对歌,对上了双双牵手),唱响赶秋主题曲。
游客们也加入到人群中,围成圈跳起了欢快的万人“都乐舞”。台上台下连成一片,载歌载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鼓点越来越激烈,嘹亮的号子此起彼伏,狂欢的人群欢呼雀跃,赶秋节进入了高潮。
村民们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赶秋的热闹场面。居杨摄影
在集市上买手机的村民。居杨摄影
村里通了互联网,回乡的大学生用微信与同学联系。宋刚明摄影
玛贡玛让(音译,指老年人和年轻人)喜迎秋,巴代祈福祭金秋。鼓舞苗乡齐闹秋,五谷丰登金满秋。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勤劳智慧的十八洞村人收获了脱贫致富的果实,对未来充满憧憬……
秋场旁就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展览馆”,展览馆里有一面巨大的“笑脸墙”,墙上挂着村民们一张张笑脸的大幅照片,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一进展览馆,游客就能看见对面墙上醒目的大字:“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是十八洞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开篇语。
“饮水思源,自立自强”这几个大字不光是写在墙上,更重要的是落在十八洞村村民的实际行动上。回想起十八洞村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十八洞村第一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感触最深:这些年十八洞村最大的变化,就是通过工作队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村民们认定精准扶贫的目标,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而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正如龙秀林所言,精准扶贫改变的不只是十八洞村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村民们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由“要我富”,转变为“我要富”,人心不再“贫困”了。现在,村里“农家乐书屋”里的《冬桃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如何养好稻花鱼》等书籍成了抢手货,大家都争相学习种植和养殖技术,争取早日脱贫。没有人再像以前那样,拿到扶贫款就去赌博喝酒了。
6年之中,饱含感恩,充满力量。十八洞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锐意进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
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口中哼唱的苗歌也由过去的“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变成了现在的“苗家住在金银窝,绿水青山资源多。通水通电又通路,过上神仙般日子”。近年来,十八洞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十八洞村迈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小步。这个一小步是实验,是探索,更是十八洞村人对美好未来抱有的坚定信念。相信一个更加崭新美丽的十八洞村并不遥远,中国美丽乡村的振兴之路已经从这里起航,正扬帆驶向希望的彼岸。
村民在太阳能路灯下唱山歌。宋刚明摄影
奶奶与孙子的衣服。宋刚明摄影
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居杨摄影
道路修通了,村民们以车代步,下地去干农活。居杨摄影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一切都充满着蓬勃的力量,一切都孕育着无尽的希望。身处湘西这个精准脱贫的主战场,我们常常被干部群众“尽锐出战”的氛围感染,被“啃下硬骨头”的胆魄打动,被“下好绣花功夫”的劲头鼓舞。
如今,脱贫后的十八洞村村民对中国共产党、对习近平总书记充满了朴实真挚的感恩之情,对未来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强烈的期盼——
“盼望着习总书记能再来十八洞村,再来我家炉火旁坐一坐,再说一说暖心窝子的话,再听他亲切地叫一声‘大姐’。”石爬专老人的梦想是满满的期盼。
“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党给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入党。看到有人来我家堂屋入党宣誓,我觉得这支队伍特别光荣。”习总书记看望过的75岁村民隆德成老人,怀揣着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
“十八洞村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绿色生态,只要守住青山绿水家园,保护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我们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施俊和村民们的共同梦想。
“农旅农民合作社有了传统的苗绣和苗歌,再加上农耕文化与红色旅游,相信会越来越有特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不远的将来,十八洞村会成为中外游客的优选地。”龙金彪说,他要瞄准目标去实现梦想。
“有那么一天,‘金兰’牌土蜂蜜一定会从全国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尝尝我们十八洞村的甜蜜味道,感受我们苗族人的甜蜜生活!”龙先兰的梦想还是离不开他的“甜蜜事业”。
“我们苗家人常说一句俗话:人比壮,花比艳。我和姐妹们都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穿上自己织绣的艳丽苗服,在万人瞩目的大舞台上走一遭!”石顺莲说,她常常梦见自己站在舞台上的光影里,向观众展示苗家女的风采……
“我最大的愿望是把儿子送到北京上大学,圆了我们苗家人的北大清华梦!”隆吉龙的梦想特别迫切,说出了寨子里亲戚乡邻的心里话。
“有那么一天,我要把‘幸福人家’农家乐加盟店开到吉首、长沙,还要开到北京。不管开到哪里,必须是十八洞村的味道。”杨超文对自己设定的“舌尖上的十八洞”目标信心满满。
“我想快快长大,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城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画画。我要把我的家和寨子画上去,让城里的叔叔阿姨们都知道,在高高的云端上有一个人间最美的地方!”施愿珍把自己的梦想画在了图画里。
“让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更上一层楼,真正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可复制的脱贫致富的样本。”刚刚参加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观礼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石登高,和工作队的干部们一起,通过不懈的努力正在把希望变为现实。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梦想就是那高高扬起的风帆。在扶贫开发搭起的舞台上,十八洞村人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不知道梦想何时而生,我们所知道的是,到2020年,经过坚持不懈地精准扶贫,在祖国这片热土上,会有亿万贫困的中国人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