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人走出大山要读书识字啊!

第九章 苗人走出大山要读书识字啊!

改造后的十八洞村中心小学。居杨摄影

改造前的十八洞村中心小学的教室。资料图片

2019年4月,春光正好,苗岭山寨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晨雾像挂在空中千万条待染的白纱,缓缓飘动着,在朝阳下变幻出奇异的色彩。一束阳光穿透晨雾,将十八洞村中心小学照得通亮。这所学校坐落在坡下的一块平地上,已经有60多年了。

上午9点,上课时间,校门紧闭。远处的山脊梁上,一位皮肤黝黑、头发花白、身背箩筐的老者正向这边走来。走到学校附近,他停住脚步,伫立在高高的山坡上,一双眼睛朝校园里张望着,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听到里面琅琅的读书声传来,老者眼睛一亮,欣喜地侧耳聆听。校园内,孩子们正一板一眼地诵读着白居易的古诗《草》;校园外,这位老者听得如醉如痴,不由自主地跟着轻声吟诵起来。

这位老者名叫施贵海,今年65岁。20世纪70年代,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了一名老师,一干就是38年,教了几代人。教学生,管学校,修校舍,都是他一个人干,真称得上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寨子里的人习惯称他“老校长”。

施贵海是村里同龄人中少有的文化人之一,提到自己过去所受的教育,他说还要感谢“湘西王”陈渠珍。其实,陈渠珍很早就领悟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他在湘西当政时明文规定:凡年满6岁的儿童必须上学。对没有按规定送孩子入学的家庭,他先劝导后罚款,直到家长送孩子上学为止。那时候,这些举措让湘西百姓受益匪浅。文学大师沈从文就是在陈渠珍的资助下,走出湘西,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十八洞村中心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居杨摄影

十八洞村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施贵海站在家门口。居杨摄影

说起十八洞村中心小学的坎坷历史,施贵海心里有一本账:学校地处大山深处,建校用的木料、竹子、砖瓦、石块都是靠村民肩挑背扛运上来的。1957年,中心小学在梨子寨建成,实际上就是两间竹编夹泥墙的篱子房,尽管学校条件简陋,但附近3个寨子的娃儿总算有地方上学了。可惜好景不长,外地来的老师实在吃不了这份苦,只教了一个学期就离开了。

后来,再也没有老师愿意来山区教学。1958年学校停课,直到1964年才重新开门招生。但谁也没有想到,1972年冬天,一位年轻的老师在生炉取暖时,不小心引发火灾,把学校烧了个精光。村里的孩子只能背着干粮,步行十几公里去排碧乡求学。1974年,长期在外谋生的村民刘安志得知这种情况后,主动将自家的3间房腾出来给学校当教室用,孩子们这才又有了上课的地方。

1977年,施贵海从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民办教师。直到2015年退休,他在三尺讲台上整整站了38年。

说起那时的艰苦,施贵海感慨万分:“学校的房子年代久了,墙上糊的泥被雨水冲掉了,只留下竹篦,四面透风漏水。夏天还算好过,到了冬天,屋子里面跟外面一样冷,孩子们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孩子们带的馍馍和糍粑也冻成了冰疙瘩,只能在火炉上烤热了再当午饭吃。还有的学生带两个土豆将就一顿,更有家庭困难的学生,没啥吃的可带,就饿着肚子一直等到下午放学。”

施贵海家堂屋里堆放着十几根圆木,这是他给自己准备的棺材料。他希望死后葬在山脊上,从那里能看到十八洞村中心小学。居杨摄影

那时候,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施贵海既当老师,又当管理员,给一年级上完课,再给二年级和三年级上。“我的那张办公桌用了30多年,后来只剩下3条腿,我用麻绳把桌腿绑牢固定后再继续用,一直用到了退休。”

施贵海家的老木屋建在高高的山脊上,当记者进到他家堂屋时,发现屋里堆放了十几根又粗又长的圆木,十分好奇。“哦!这是我给自己备的棺材料。我们苗族有一个习俗,人老了要给自己备好棺材。其实,我不是竹子寨人,按照叶落归根的传统,将来我去世了应该和已故的父母葬在一起。但我在十八洞村教了几十年书,真是舍不得离开这里啊!我跟儿女们都交代了,将来我不在了,就把我埋在这高高的山脊上,这里能看到十八洞村学校,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施贵海不由自主地向窗外的山脊望去,一束阳光照射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他的神情是那样平和、淡定、宁静。

施贵海退休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的麻栗镇中心小学老师浦力涛自愿报名来到十八洞村中心小学当老师,接过了施贵海手中的教棒。浦力涛教一、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他的妻子隆建华除了教学前班,还负责给学生们做午饭。

下课后,两名学生还在用功。居杨摄影

十八洞村中心小学现任老师浦力涛使用学校新添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讲课。居杨摄影

在社会各方的捐助下,小学校的图书越来越丰富,图书室成为学生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居杨摄影

读书的学生。居杨摄影

尽管学校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但老校长留下来的传统不能丢。每年到了冬天,浦力涛就和妻子早早来到学校,给孩子们生好土炉子取暖。2018年冬天,山里下了一场大雪,出现了罕见的冻雨天气。山路上结了薄薄一层冰,摩托车开不动,车轮在路面上直打滑。天不亮夫妻俩就步行去学校,路面滑得站不稳,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他俩就把草绳缠绕在鞋子上防滑,相互搀扶着一路跌跌撞撞地朝学校走。赶到学校后,他们先把炉子生好,等孩子们来上课时就能烤火了。

新的一天开始了,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琅琅的读书声传来,打破了被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山寨中的寂静。

2016年,随着十八洞村实现整体脱贫,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捐助,中心小学进行了改扩建,远程教学、多媒体课堂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进入了这所大山里的学校,拉近了孩子们与外面世界的距离。

现在,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还能通过远程视频,定期跟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见面”通话。

“这里一半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我们每个星期让孩子们和父母视频通话,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爱。”浦力涛说。不仅如此,学生们家里还装了IPTV电视,其中教育频道用的教材和学校同步,孩子们在家里也可以随时学习。

午饭时间到了,隆建华早已按照制定的营养食谱,给孩子们做好了午饭:笋干烧腊肉、红烧稻花鱼、酸辣土豆丝和大米饭。每天中午的免费营养午餐,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

腼腆的龙欣雨正在读二年级,平时话很少,特别爱画画。中午,同学们都在院子里玩耍打闹,她却静静地坐在课桌前画画。她铺开一张白纸,先画了大树、绿草、蓝天、白云和飞鸟,又在树下画了爸爸妈妈牵着她和妹妹的手。“爸爸妈妈现在回来了,再也不去外面了,我和妹妹太开心啦!”

龙欣雨的父亲龙先全是在十八洞村长大的,读完高中后就外出打工了。后来,他和邻村的姑娘隆会结了婚。女儿出生后,小两口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就一起到浙江台州打工了,一走就是七八年。

排队等待打饭的学生。居杨摄影

学生们的营养午餐是免费的。居杨摄影

冬日早晨,浦力涛老师给学生们生炉子取暖。居杨摄影

学生们的手工作品。居杨摄影

吃饭时仍不忘学习。居杨摄影

快乐的学童。宋刚明摄影

课间,学生们在做游戏。居杨摄影

小学生龙欣雨和母亲隆会玩游戏。爸爸妈妈回村后再也不出去打工了,这是最让她开心的事。居杨摄影

平时见不到女儿,只能定期跟女儿视频。一次,视频刚打开,女儿就迫不及待地说:“妈妈,我昨天晚上又梦到你了!”话还没说完,母女两人都已哭成了泪人。女儿在教室这头哭,妈妈在浙江那头哭。

2018年春节前,龙先全和隆会回家过年,看到家乡的变化真大,都快认不出了。随后,他们又打听到村里正在搞扩建需要人手,发展旅游业也急需讲解员。两口子一商量,决定不走了。龙欣雨听说爸爸妈妈不走了,高兴地蹦了起来,整天快乐得像一只小蝴蝶飞来飞去。

经过半个多月的培训,隆会在村里当了一名讲解员。她一天能讲解三四场,加上1800元的保底工资,旅游旺季一个月的收入能有四五千元。龙先全在村里跟着工程队干活儿,一年下来在家门口也能挣三四万元。小两口的收入加起来,一点儿不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少。

现在,班上有6个同学和龙欣雨一样,爸爸妈妈都从外地回来了,留在村里陪伴孩子成长。

午饭过后,6岁的施愿珍回到教室里,趴在小课桌前继续看书。她是学前班的一名学生,是一个很安静的小姑娘,平时话很少,老师讲课时,她会扑闪着一双大眼睛认真听课。

施愿珍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因为家里穷,她的父亲施群明30多岁时还没娶上媳妇,后来才娶了邻村比自己大十多岁、带着两个娃的寡妇龙老花。

龙欣雨的母亲隆会原来在外打工,如今成为村里的一名讲解员。居杨摄影

龙欣雨的妹妹在中心小学上学前班。居杨摄影

母亲隆会辅导龙欣雨做功课。居杨摄影

龙欣雨在课堂上。居杨摄影

小学生施愿珍画了一幅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画。居杨摄影

每天天不亮,施群明就会骑着摩托车到集市上批发一些土特产和小食品,再将这些东西驮回村子,由龙老花在广场上摆摊售卖,平时一天能卖几十块,旅游旺季一天能挣百八十块。施群明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干得一手漂亮的瓦工活。这些年村里搞建设,上房铺瓦的活都找他干,一天也能挣二三百元,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

2018年秋天,村里成立了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施群明两口子一商量,也积极加入了合作社。土地入股分红分了几万块钱,他们一分钱都没舍得动。“这钱我们都存上了,留给女儿将来上学用,我们再苦也要供她去上大学!”龙老花望着依偎在身边的施愿珍,静静地说。

施愿珍的父母在村里摆摊卖土特产和小食品。居杨摄影

施愿珍一家在家门口。居杨摄影

施贵海在家闲不住的时候,就会来学校转转。宽敞的教室、崭新的桌椅、教师们忙碌的身影、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这一切都让施贵海感到安心。教室里的电子黑板上不仅能写字,还能播放电视节目,他为学生们能够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而高兴。

施愿珍在爱心活动中得到一双漂亮的鞋子。居杨摄影

施愿珍走在上学的路上。居杨摄影

让施贵海最为欣慰的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强力推动下,“教育扶贫改变命运,让苗族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希望工程、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一项又一项国家政策、一次又一次社会爱心行动,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不再因贫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年来,一笔笔捐款汇往十八洞村,一支支支教队伍来到中心小学,一批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亮相在孩子们的课堂上。

秋高气爽,十八洞村中心小学操场上的桂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地尽情绽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清香的桂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那就是梦想绽放的时刻。

开学啦!通往十八洞中心小学门前的小路上,走过来一群孩子,施愿珍、龙欣雨手牵着手,穿着崭新艳丽的校服,背着新书包,迎着太阳高高兴兴地去学校。孩子们就像一条条欢快的小鱼儿,迫不及待地奔向神秘的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