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第六章 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扶贫工作队的干部和村民在烈日下丈量农田面积。居杨摄影

2019年6月16日,第四届湘西农耕民俗文化节在十八洞村拉开帷幕。虽然天空飘着雨,但依旧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悠长的苗歌响起,插秧表演开始,只见一群农家女挽起裤脚下了水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有节奏地进行插秧表演。原来苗家插秧还可以如此灵动活泼!游客们看得好开心。

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迎来了高潮,湘之西乡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与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同经营农耕文化旅游产品,湘之西公司董事长杨胜与合作社理事长龙金彪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有湘之西公司这个“火车头”牵引,十八洞村这辆精准扶贫的“马车”一定会在致富路上跑得更快、更远。直到这一刻,29岁的龙金彪脸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这个苗家壮小伙觉得近一年来学习体会到的内容太多了,更深深地感受到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脱贫致富的十八洞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何方?如何保证村民不返贫,并过上持续富裕的生活?这是花垣县县委领导一直探索的问题。

村委会和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问题还是土地资源问题。全村有939人,只有817亩耕地,人均不到1亩。2018年初,村委会决定,发动老百姓组建以村集体为主的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分散土地,捆绑发展产业。

对十八洞村村民来说,这可是一个新鲜事物。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是“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村民自愿以拥有承包权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将集中起来的土地整体规划,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这样一来,以土地入股的村民不仅可以得到保底加分红的收益,还可以在各个产业中务工,多一份经济来源。

扶贫工作队的干部和村民在农田中丈量土地。居杨摄影

盛夏七月,正是苗岭最热的时候,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们和村委会主任隆吉龙天一亮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他们询问村民们的想法,了解每个家庭的情况,介绍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给农民的好处,并动员大家加入合作社。

但是,不管他们说得有多好,村民们仍然有些不放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连口粮田都交出去了,我们吃啥?我舍不得。”倔强的隆德成老人实话实说,讲出了心里的顾虑。

“如果资金不到位,合作社一散伙,你让我去找谁呀?我十二个不放心。自己的地,自己种心里才有底。”村民隆涛坚持自己的意见。

想一想农民说的这些话,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作为土生土长的十八洞村人,隆吉龙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与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们商量后决定,根据这次挨家挨户调研的实际情况,允许入股农民每户有一块自留地。口粮田问题解决后,村民们再也没有什么顾虑了,纷纷加入了合作社。

那一段时间恰逢酷夏,隆吉龙和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们天天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拿着卷尺在地头上忙碌着,一步步测,一尺尺量。整合入股土地,关乎每家每户农民的利益,一分一毫不能错。

扶贫工作队的干部在征求村民意见。居杨摄影

从城里返乡创业的龙金彪早早就签了土地入股意向协议书,他现在想的是,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旦成立,肯定要发展产业,如果能找到大面积的土地种上野花椒,就能圆自己儿时的一个梦想。这一天,利用测量土地的间隙,龙金彪特地约了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上山看地。正值8月,山坡上五六亩土地上长满了一串串野花椒。

“这个地方的野花椒自然生长都能长得这么好,如果人工再稍微培育一下,肯定会长得更好。这种天然土特产一定能卖个好价钱。”龙金彪说这番话时,他压根都不会想到,一个月后自己会高票当选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18年9月4日,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村民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由7人组成的理事会,他们都是村里返乡的青年人,有朝气,肯奉献,还有想法。

村集体以“十八洞村”品牌入股合作社,占51%股份;204户村民以900多亩土地入股,占49%股份。合作社计划利用“十八洞村”品牌招商引资,盘活土地,以便更好地发展旅游产业。“农旅农民合作社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说得很明白。

村民在复核土地时用插草棍的方式做标记。宋刚明摄影

2018年12月23日,村民在复核土地。宋刚明摄影

根据村里当时的实际情况,合作社就定下了基调:流转土地,整合资源,打响品牌,在村里已有的六大生态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绿色农业和红色旅游,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的“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

合作社刚刚成立时,大家想法很多,信心满满。比如,根据山区季节气候种上花田,在山坡林间种上各种各样的果树,利用苗岭特有的稻田水塘养稻花鱼,吸引游客进村下田入塘,采花摘果摸鱼,感受苗寨古老的农耕文化,也让生活在寨子里的人多挣些钱。

80%的村民把家底交给了合作社,这让龙金彪和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们倍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十八洞村土地分散,耕作条件并不好。眼看就到春耕季节了,900亩土地中,有投资意向的才100多亩。那段时间,大家伙儿一直在联系客商,洽谈土地合作。

2018年8月14日,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左三)带着工作队干部到村民龙书进家,听取他对集中土地的意见。居杨摄影

(右图及对页)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文件。居杨摄影

2018年8月,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推荐名单贴在村寨各处公示。居杨摄影

2019年春,龙金彪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乡亲们先种上水稻,但许多人却还在等待观望。居杨摄影

龙金彪为2019年开春时在集中土地上种什么而犯愁。居杨摄影

2019年8月10日,十八洞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理事会。居杨摄影

龙金彪带领农旅合作社的理事们上山察看桃树挂果情况。居杨摄影

村民们在农田里劳作。居杨摄影

播种时节。宋刚明摄影

让龙金彪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真正落实的时候,工作推进起来有许多难度。第一年,合作社流转土地的钱都分给了入股村民,没有多余的钱再去买稻种、花籽、果苗和鱼苗。除了村委会支持的几万元外,其他缺口还没有着落。说白了,就是缺少启动资金。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看着播种插秧的季节就要到了,可田间地头还是没有动静。龙金彪带着合作社的年轻人,一家家地走访做工作,动员乡亲们先种上水稻。几天下来,他们嘴皮子都快磨破了,还是有许多人在等待观望。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也束手无策,只能整天唉声叹气。

其实,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石登高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跟记者说了心里话:“我们不但要把精准扶贫工作做深做细做出成效,还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摸索出一条新路。目前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怎么让回来的人留得下、干得好、能致富,这是我们现在考虑的事儿。”

2019年春节刚过,石登高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经过他的积极努力,资金问题终于有了着落。湖南省委组织部给予大力支持,先期投入500万元,计划在十八洞村建立湖南省“党性教育基地”。2019年3月,扶贫工作队还请来湖南卫视《乡村合伙人》栏目组的专家,通过专家的深入调研和把脉,帮助十八洞村确定了种植计划。

经专家指点,龙金彪茅塞顿开,心里也有底了。在第一次理事会议上,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种水稻,每亩产量600斤,收入1500元;养稻花鱼,每亩产量约200斤,收入6000元;种植黄金茶,每亩能采摘20—30斤,保守算也有6000元收入;种红辣椒,每亩产量能有3000余斤,收入少说也在4000多元。

龙金彪他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通过《乡村合伙人》栏目组专家的指点,我们合作社不但确定了种什么,还考虑到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有观赏性、体验性和带来的旅游收入,围绕十八洞村特有的农耕文化做大文章。现在目标确定了,我们就要撸起袖子大干啦!”

没过几天,花籽撒遍山坡,稻秧插进大田,小鱼苗也在水稻田里畅游,十八洞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春耕景象。

十八洞村竹子寨村民刘青山开着一台半自动的手推翻土机,在山间梯田上翻土。机器轰鸣,轻松翻开大地表层,黄土飞溅化为碎屑。新翻的泥土气息弥漫在空气中,那是肥沃土壤里滋长的阳气,足以让任何沉睡的种子萌发。

抢农时的村民。宋刚明摄影

“还有10天,迷迭香就栽好了。”刘长青畅想着,“7月份就会开花,到时你来看啊,蓝的、紫的,又香又好看又值钱。”

四月回春,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当戎寨的黄桃树已经发芽,飞虫寨的茶园长出新叶,竹子寨的中草药已经出苗。

2019年8月10日,夜幕降临,明月挂在山尖尖上,十八洞村村委会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这里正在召开合作社理事会议。会议才开始,龙金彪就抛出了第一个话题:采摘园里的20万斤红辣椒该摘了,再不卖掉就会烂在地里,大家想想办法、找找销路。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王本健接过话头说,正在联系几家农产品企业。会议开到一半的时候,王本健就与农业龙头企业“步步高”集团负责人联系上了,并初步达成协议,由“步步高”集团以每斤1.5元的价格收购红辣椒,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我了解了一下,咱们的水稻田也适应种紫米,紫米营养价值高,亩产能有二三百斤,一斤紫米能卖20—25元,一亩田的收入就高达五六千元。而且,种紫米还能开发出具有湘西特色的紫米酒、紫米粑、紫米糕,拉长产业链,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前几天,我已经与龙头企业湘之西公司的负责人谈过了,等8月底水稻收割后,先试种上80亩紫米,收益好的话再扩大种植面积。另外,合作社还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再种300亩黄金茶,以带动十八洞村的农旅产业,促进村民增收。”龙金彪这一番实实在在的话让大家心里有数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龙金彪和合作社的理事们决定带领着村民们咬牙坚持下去。对十八洞村来说,摆脱贫困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还要靠十八洞村人自己走。

合作社理事杨振帮说:“其实,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扶贫工作队不会在十八洞村待上一辈子,留下来的许多事情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做。”

石登高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要这些年轻人去面对市场,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带领老百姓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齐步向前进,决不落下一名群众。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村里的年轻人逐渐克服了‘等靠要’思想,不但能坦然面对现实,还能自加压力,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问题。其实,遇到困难不要怕,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磨难,也是迈向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在十八洞村工作两年下来,石登高体会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