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引 子

两千年前,时光穿过武陵山,暮色中一个长长的身影站立船头,浮游在沅湘水流之上。长髯飘飞的他正是楚国名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沅湘。此时他正顺沅水逆流而上,一路向西。

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当屈原一路凄风苦雨到达湘西时,已是秋风扫落叶的深秋时节。他抬眼望去,只见沅水两岸的悬岩崖畔,依山就势,零星散落着几间茅屋草舍;贫瘠的土地上荒草丛生,显得格外冷寂凄凉;山川乡野间偶见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之人……民不聊生的残败画面一个接着一个。

三闾大夫屈原一路上所看到的只是眼泪、苦涩、饥饿与贫穷。此刻,他无奈地仰天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湘西贫困的种子,早在远古时期就埋下了。

苗族是一个坚韧不屈的民族。远古的时候,湘西苗族人的祖先生活在黄河中下游,那里是一个美丽富饶、安静祥和的地方,靠近大江大河,最先看见太阳。太阳是光明的火种,是吉祥的灯塔。但是他们身陷战争之乱,部落打了败仗,为躲避统治者的虐杀,他们背井离乡,流离迁徙。

流传在湘西一带的《迁徙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极为悲壮的画面:“女的拖儿带女上来,男的卷被卷席上来;千众相跟相随,万众相扯相拉。”无法想象,一支战败的军队连同他的部落,在绝望与沮丧中,带着血泪、死亡、恐惧,在古苗河两岸的陡壁上踽踽前行。

莽莽武陵山脉,蜿蜒湘西全境,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绵亘苍莽,这条隆起的绿色“长龙”仿佛一道封锁线,将贫困牢牢地锁在湘西这片土地上。

湘西这个典型的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并没有因为点缀山野乡间的绿色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就在这武陵山腹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深处,有一座古老的苗寨村落,立于山脊的最高处,这里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耕地稀少,土地贫瘠。然而在数百年中,气候变化、战乱频繁、横征暴敛、过度开垦,使云贵高原成了穷山恶水之地,生活在湘西的苗族子孙后代也一直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温暖的阳光照进苗寨时,湘西的少数民族群众看到了希望。

(上图及对页)2013年之前的十八洞村部分景象。资料图片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夯街大峡谷的云端仙境之上,一个由飞虫、当戎、梨子、竹子四个自然古寨组成的村子,坐落在莲台山山脉南坡的一个台地上,因村内有18个天然溶洞,故名十八洞村。

过去,有两句话来描述湖南湘西:一句是“湘西美得让人心疼”,另一句是“湘西贫困得让人心痛”。武陵山是国家贫困地区,也是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将武陵山区定为全国九大贫困地区之一,明确给予重点扶持。由此,拉开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工作的帷幕。自那时起,湘西各族人民群众展开了历时30余年的反贫困斗争。尤其是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湘西被确立为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湘西与全国各地扶贫攻坚的春潮奔涌而来。

当从电视里看到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的房子时,生活在这个穷山寨里的人们也开始坐不住了。他们也曾经想过,让外面的客人停下脚步,听一听婉转悠长的山歌,看一看家乡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品一品自家酿的苞谷烧,尝一尝水田里养的稻花鱼,再把挂在老屋梁上的熏腊肉卖出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自古以来的生存方式和族群观念把十八洞村的人们封闭在大山深处,与外界几乎隔绝,这是恶劣生存条件带来的发展困境。贫困的十八洞村成为“麻雀飞过不落脚”的地方。由于这里地域偏远、交通闭塞,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始终难以拔掉穷根,百姓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全村225户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空中看梨子寨。宋刚明摄影

“扶了半辈子,还是没有脱贫。”村里的一位老人曾经这样埋怨。有专家认为,湘西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山高路险,灾难高发,贫困面广、程度深。这里“至今没有高铁,没有机场”,社会财富积累很少。

远离贫困之扰,即便是遥远的梦,十八洞村人也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让十八洞村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历史性时刻诞生于6年前。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调研,和乡亲们亲切交谈,了解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语让乡亲们倍感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湘西决战千百年来贫困历史的崭新一页就此掀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出人类减贫奇迹的关键一步就此迈出。也是从那一刻起,十八洞村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最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

修建一新的竹子寨。宋刚明摄影

从那一年开始,十八洞村干部和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打响了一场脱贫致富的攻坚战:扶真贫,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到户,136户贫困户都有帮扶措施;真扶贫,改“输血”为“造血”——拔除穷根,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感;真脱贫,干部群众一起算账——攻坚克难避免“边脱贫,边返贫”。

梦想就从现在开始,当脚步和心同在路上,谁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有多么辽阔宽广。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十八洞村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13元,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增至12128元,是5年前的7.3倍;2019年,这个数字又增加到14668元,比上年增加2540元。原来几乎空白的村集体收入也发展到53.68万元,村里的30余名大龄青年也如愿“脱单”。

6年多来,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古苗寨变了:从“穷旮旯”变成了“金窝窝”。在悠长的苗歌高腔声中,在阵阵的苗鼓乐声中,十八洞村生机勃发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进梨子寨村口,广场上村民们叫卖的湘西各种小吃,先拴住了游客的胃。不远处,独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电商服务站、苗寨特产店、金融服务站和民族文化展示中心,为古老苗寨增添了新亮点。

走进苗寨,青石板、柏油路、游步道,寨寨相连;放心电、自来水、无线网,家家入户;村小学、卫生室、停车场,一应俱全。

如今的苗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人更勤,心更齐。游客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如诗如画的“云中苗寨”,耳边响起的是那首动听的苗歌:“鱼儿回来了,鸟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人也回来了……”我们沉浸在苗歌美妙的旋律中,眼前又浮现出古苗寨今昔两重天的生动画面……

十八洞村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在岁月的长河中,生活在苗岭山寨的人们书写了太多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记录着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努力摆脱贫困枷锁的艰辛历程。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在“精准扶贫”首倡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难忘的故事,以浓烈的色调绘就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