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响铃绣女来

第七章 山间响铃绣女来

老苗绣。居杨摄影

苗歌与苗服,是十八洞村人最显著的标志和特色,也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民俗风情。

在湘西采访时,我们常常听到当地人的两句口头禅:不听苗歌,搞不懂湘西人骨子里的奔放浪漫;不穿苗服,读不懂湘西历史的深沉厚重。

今天,这些古老文化的余脉,仍然游弋浮动在苗乡百姓的寻常岁月中。

游客们走在十八洞村的石板路上,见到迎面走来几位苗家女,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不光是因为十八洞村的女人长得水灵漂亮,更重要的是她们身上色彩鲜艳的苗服特别吸引眼球。

沿着石板路走到十八洞村最里头,一家特色苗绣店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绣着飞鸟鱼虫的苗锦、绣片、苗服、披肩、帽子、背包、手提包、钱包、电脑包,将小店装扮得五彩缤纷。

年轻的绣娘杨云秋正在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苗绣产品:“苗绣中出现最多的图案是蟠龙、飞鸟、蝴蝶、花朵、鱼虾,这是我们苗家人从大自然中得到灵感后,又进行的再创造。”

杨云秋展开一件精美的苗锦,声情并茂地说:“苗族人崇尚红、绿、蓝、黑等色,还很讲究纯度、明度、冷暖及色彩的强烈对比;纹样、色彩的夸张变化,既有大自然的景物,又揉进了幻想色彩,形成了苗绣独特的艺术风格。”

游客们心动了,纷纷挑选各自心仪的苗绣品。待游客们离开后,记者坐下来,与杨云秋聊了起来。

杨云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绣娘,84岁的外婆龙德衣是村里最能干的绣娘之一,画的龙鸟花虫活灵活现;50岁的母亲施香玉心灵手巧,将现代元素揉进了古老的苗绣里,绣制的苗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尚魅力;24岁的杨云秋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会了苗绣,在吉首读中专时学的是平面设计,她设计制作的钱包、背包、电脑包、小手袋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苗家女人学苗绣都是一代传一代。女孩子10岁就开始学绣花,再大一点就要为自己准备嫁衣啦。苗家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女儿订婚时一定要带上绣衣,婆家通过看绣衣来检验未过门的儿媳妇手巧不巧,人能不能干。如果花样不好看,绣工不好,做工不细,女儿就嫁不出去啦!”坐在一旁的施香玉看了一眼女儿说。

捧着绣片,施香玉回忆起往事。她记得小的时候,家里养了几只鸡,下了蛋家里人也都舍不得吃,母亲要等赶集时把鸡蛋卖了,才能换回一把五颜六色的绣线,那是苗家女人最珍惜、最喜爱的东西。她还记得母亲每天晚上收工回来,就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给婆婆做绣花鞋,给自己做绣花衣,给女儿们做绣花裙。

年近90岁的老婆婆拿出70多年前为自己绣的嫁衣裳。居杨摄影

苗绣非遗传承人石顺莲在家里手把手地教孙女隆苗学习苗绣。宋刚明摄影

“现在,家里还挂着外婆绣的蚊帐、窗帘、床围和背篼呢!”杨云秋接过妈妈的话头说。

杨云秋告诉记者,中专毕业后,她先是在县里找了一份工作,2017年得知自己家的房子被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租用后就回来了。她家的房子经过设计装修,成了十八洞村苗绣展示厅、销售店。她骄傲地说,在店里自己有好几个身份:既是解说员,又是售货员,还是绣娘,每天都要在现场飞针走线,为游客展示苗绣技巧。杨云秋一个月工资2800元,卖货多了还有提成。苗绣店才开张一个多月,销售额就达6000多元。

看着在一旁绣花的妈妈,杨云秋又说开了:“妈妈过去在外面打工,现在也加入了苗绣合作社,忙完地里和家里的活,就抽时间绣花。一个月能做两三套苗服绣片,不出门就能挣一两千块。”

我们从杨云秋家里出来,沿着小路一直往坡上走,去往飞虫寨石顺莲的家。石顺莲是十八洞村的老支书,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戴雅”(在苗语里,“戴雅”有“大姐”的意思)。

飞虫寨傍山而建,寨子入口处就是十八洞村的老村委会。石顺莲家就在村委会旁。石顺莲将自家与堂屋并排的3间房布置成苗绣工坊,走进她家,就像走进了苗绣展览厅。墙上挂着苗绣历史沿革和特色介绍,最右边的房间陈列展示着各种苗绣制品,有提包、衣服、鞋垫、抱枕、花边等,种类丰富,琳琅满目。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绣”传承人,石顺莲从小就受到家庭苗绣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十分热爱苗绣艺术,12岁起就跟着祖母、外婆、母亲以及村里的长辈学习苗绣技艺,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刺绣技艺。

石顺莲对苗绣的悠久历史非常了解。她说,苗歌与苗服写满了苗族人民的历史。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祖先们在颠沛流离中,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唱在苗歌里。在苦作舟的岁月里,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经过的山水、江河、桥路,绣在衣襟上;把看到的花草鱼虫、蝶飞鸟鸣,绣在衣服胸前和袖口上;把几百年所经历的痛苦磨难和坎坷艰辛,绣在裙摆上。

一件件绚丽多彩的苗服既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记录,又是苗族人独特文化的象征符号。苗绣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化石”,从中可以窥见汉代中原服饰的影子。

石顺莲今年65岁,1976年从外乡嫁到十八洞村之后,便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扎了根。

绣娘石美梅加入了苗绣合作社,靠着好手艺摆脱了贫困。宋刚明摄影

杨云秋一家三代都是绣娘。晚上,杨云秋在苗绣店里绣花。居杨摄影

杨云秋在苗绣店里。居杨摄影

石顺莲为孙女隆苗穿上绣花苗服。居杨摄影

石顺莲告诉记者,40年前穷啊,女人生孩子连包裹婴儿的布都没有,都是从旧衣服上剪下来一块布,洗干净后再用。平时家里吃的是杂粮、土豆和野菜,等到孩子出生那天,邻居们会拿来一小碗大米当贺礼,这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当地有一首苗歌是这样唱的:“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女人坐月子,更别提有什么猪脚汤、鸡蛋、红糖了,只能捣碎玉米做粑粑,混着野菜一起吃。

1997年,石顺莲当选村支书,带领村民种上了水稻。虽然村民们吃上了米饭,可还是没钱买油买盐,后来日子才慢慢好起来。

2014年,石顺莲卸任村支书。她可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这几年反而比以前更忙碌了。她说:“十八洞村是纯苗族聚居村,苗族文化保存得非常完好,不管发展到任何时候,这都是十八洞村最宝贵的财富。”

几年前,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十八洞村,开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结合苗族传统文化壮大苗绣产业,这让石顺莲看到新的希望。

2015年,村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50多名留守在家、有苗绣手艺的妇女加入合作社,石顺莲被村民们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石顺莲家堂屋大,地方宽。合作社刚成立那会儿,她把家腾出来办苗绣培训班,还把村里妇女组织起来,请县里的苗绣专家来讲课。一到晚上,她家里可热闹了,堂屋里挤满了人。一眼望去,有满脸皱纹的老奶奶,有怀里抱着叼奶嘴娃娃的年轻妈妈,还有正值花季的小姑娘……大家虽说有老手艺,但都还想学点新知识。

合作社还请来专门的设计人员,将传统纹样和时尚元素融合在一起,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颖独特的图案。绣娘们采用流传下来的老手法,一针一线绣出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经她们手工刺绣的苗锦、苗服和工艺品,精美得让人爱不释手。2018年,石顺莲带着姐妹们精心绣制的一幅《蝶恋花》苗锦,被一名来自法国的收藏家相中。十八洞村苗绣的名气越来越大,从四面八方飞来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目前,我们合作社已经跟国内4家单位签订了长期供货合作协议。”石顺莲说,“合作社一共有54位绣娘,其中8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般每人每月可以赚一两千块钱,遇到大订单的时候,手脚利索的绣娘可以拿到三四千块。现在村里许多妇女都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绣东西赚钱。”

苗绣历史悠久,已深深融入村民的生活。宋刚明摄影

苗家女孩从小就开始学绣花,手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宋刚明摄影

如今在十八洞村,巧媳妇们纷纷凭着传承的技艺走上了幸福路。这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吴英花。1986年,20岁的吴英花从矮寨镇高筹村嫁到十八洞村,用她的话说,是从一个穷窝窝跳到了另一个穷窝窝。那时候生活真是困难呀,两个娃儿一前一后出生,多出两张嘴吃饭,家里粮食常常不够吃,有时甚至连锅都揭不开。

有一年5月,家里的米缸又空了。看到孩子们饿得哇哇直哭,吴英花的心被扯着痛。她不忍心孩子再继续挨饿,就寻出自己当年的嫁衣,拿到集市上变卖了70多元,背回来一袋米。“结婚时,没有金银首饰,唯一值钱的物件就是这套自己花了5个月绣制的嫁衣。当时,我把嫁衣捧在手上,真舍不得啊!”说起这段伤心往事,泪花在她眼眶里直打转……

两年前,一直在外打工的吴英花回乡了,带着苗绣手艺加入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201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合作社接下一个大订单,吴英花和村里的绣娘们赶工3个月完成了一件巨幅苗锦,挣了6000多元。现在,吴英花最大的心愿就是,农闲时照着原来那件嫁衣的样子,再为自己绣一套新嫁衣。

一缕阳光从木雕花窗射了进来,飞虫寨绣娘石美梅正借着光亮绣蝴蝶。3岁的小外孙拿着玩具汽车,围着她跑来跑去。她不时地抬起头,温柔地看着这个小人儿,嘴角上扬起一丝笑容,享受着天伦之乐。

石美梅家有4姐妹,个个都有好绣功,她是家中的幺妹,今年45岁。石美梅从小就看着妈妈、姐姐绣花,也偷偷学了不少手艺,10岁时她第一次绣出了荷花和蝴蝶,得到了妈妈和姐姐们的赞赏。上中学时,常常是姐姐们先画好图样,她写完作业后再来绣,等把绣片拿到集市上卖了,再买几本喜爱的书看。

18岁时,石美梅给自己绣了一套嫁妆,窗帘、门帘、桌布、枕套、蚊帐……十分齐全。准婆婆见到未过门的儿媳妇心灵手巧,高兴得见人就夸。

嫁到飞虫寨、生了孩子后,石美梅就和丈夫外出打工了。两年前回乡后,她加入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2018年5月,县文化局与北京一家文化公司签订了一个大订单,合作社组织村里的18名绣娘去了一趟北京。这一趟北京之行,石美梅很开心,挣了钱还开了眼界,心里敞亮了许多。

2018年春天,十八洞村开设了苗绣特色产品店,专门展示和销售苗锦、苗服,以及手工苗绣提包、抱枕、绣花鞋和双面绣工艺品。店里还摆了一台织布机和蚕丝织机。石美梅在这里上班,每天除了卖苗绣特色产品,还现场向游客演示传授纺线、织布、绣花等技艺。

“其实,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姐妹们靠双手赚钱的同时,还传承了老祖宗留下的苗绣文化。”石顺莲还告诉记者,每年到了暑假,村里的妇女就会带着孩子一起绣,不少孩子特别有天赋,绣的花都快赶上大人的手工了。石顺莲话音未落,屋外就传来了孩子们奶声奶气的声音:“奶奶,老师什么时候来呀?”石顺莲快步走出去,对孩子们说:“今天下雨,咱们休息一天。”

如今,十八洞村的苗绣早已远近闻名,成了苗岭古寨一张亮丽的名片。有一位台湾游客在参观苗绣特色产品店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美是苗绣,美是苗家姑娘,美是非遗文化,美是热爱并传承苗绣的她们;美,亦是尝试穿戴苗族服饰、欣赏苗绣的你。”

无论是湘西的百姓,还是在其他任何一片土地上世世代代耕作生活的百姓,在接受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恩惠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回馈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总是那么深沉……